梅州柚,享全球!一个百亿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崛起

南方农村报  2025-11-08 13:44

11月7日晚,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南福村的“90后”新农人黄裕济激动难眠。梅州柚的报道铺天盖地,获得各方点赞。从事柚子种植15年的他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品牌更响了,给果农们打了一针‘强心剂’,今年注定是个丰收年!”他说。

据新华社报道,当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考察南福金柚种植基地,了解当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情况。黄澄澄的柚子缀满枝头,见证着一方乡民生活蒸蒸日上。

纵观粤北山区,金柚产业正从“田间地头”走上“全球餐桌”。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下,小小的柚子,正在书写着一个百亿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成长故事。

在粤北山区,小柚子逐步长成富民兴村大产业。

在粤北山区,小柚子逐步长成富民兴村大产业。

果农腰包鼓起来

“小柚子”催生“亿元村”

正值柚子采摘季,黄裕济和果农们都忙碌了起来。这名“90后”新农人,2010年毕业后便返乡管起自家的果园;2014年,村里换届选举,他被推举担任村干部。十余年来,他深度参与产业发展,见证了南福金柚为村民铺出“致富路”。

今年,黄裕济和果农们尤为欣喜。过去两年,因暴雨等不利天气,柚子产量和质量欠佳。而今年,因天气转好,光热水土等条件适宜,南福金柚即将迎来一场“翻身仗”。他介绍,今年村里的柚子增产大约20%,品质全部保持在中上游,“特别是关注度上来了,销路自然也会拓宽,能够走出广东、走向世界,大伙儿更有盼头了”。

黄裕济(右)和果农在果园里查看柚子的长势。受访者供图

黄裕济(右)和果农在果园里查看柚子的长势。受访者供图

南福金柚,正从传统农业向数字农业转型升级。全村有金柚种植户450户,金柚种植面积达5000多亩,年收入超5000万元。该村采取“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建立柚农与果商的对接平台,为柚农提供产、供、销服务。聚焦农业现代化建设,基地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新技术,对金柚种植实施数据化、标准化、规范化智慧管理。

柚产业插上“智慧”翅膀。

柚产业插上“智慧”翅膀。

一方乡土,因柚而兴,在岭南乡土大地并非孤例。梅县区松口镇大黄村同样因蜜柚产业的振兴,创造了“亿元村”的奇迹。这里是梅州一带最大的柚子存储和交易中心、广东一带柚子种植规模最大的村庄,建立起省级现代金柚产业园,种植金柚5000多亩,产值达4亿元,每年约有1.5亿斤柚子在这里流转。“在园区做工,一天能赚200多元,再加上我自己种的柚子,一年下来能有四五万元的收入。”大黄村村民杨燕珍介绍。

一颗柚子,带动一方乡民,带旺一片村庄。以梅县区为例,当地有柚农5万多户,金柚产业带动人均年收入超1万元,占农业人口人均年收入的40%,在主产镇中更占到农民人均收入的80%以上,是农民名副其实的“致富果”。2024年,梅州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89亿元,带动10余万农户增收致富。

同在粤北山区的韶关市仁化县大桥镇长坝村,自2020年起多次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该村特有的红土地适合种植柚子,如今长坝沙田柚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享有“中华名果”的美誉,全村柚子种植面积约2万亩,年产量2.8万吨,年产值超5亿元,成为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柚迎丰收,果农忙碌。

柚迎丰收,果农忙碌。

三产融合“加速跑”

百亿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崛起

“扭紧眉毛做赢人”,这是一句客家地区的老话,意即拼尽全力赢取胜利。这句俗谚恰恰体现在广东金柚产业壮大的历程中,更折射出全省上下“做好土特产文章”的信心和决心。

今年4月,广东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制定《关于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培育行动方案(2025年-2027年)》,明确将柚子列为全省倾力打造的20个百亿元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之一,重点区域落在梅州、韶关两地。

壮大甜蜜事业,实现富民增收,广东高站位部署、高起点谋划。那么,广东柚的“家底”和前景如何?几组数据给出答案。

产业“家底”相当硬核:

——全国每五个柚子,就有一个产自梅州!作为广东省最大的柚果产区、全球最大的沙田柚生产基地、全国第二大柚类生产基地,梅州市柚子种植面积占全省90%、全国1/5。2024年,梅州柚种植面积64.95万亩,总产量约115.28万吨。

——作为全省第二大沙田柚产地的韶关,则以标准化种植见长。2020年5月,经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批准,广东金柚产业群成为全国首批50个产业集群之一,由梅州、韶关共同建设。其中,韶关的主产区落在仁化、始兴两县,特别是仁化县结合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仁化柑橘农业产业园建设,目前已发展长坝沙田柚种植面积达2.2万亩,建立了1.5万亩国家级沙田柚栽培标准化示范区。

政策支持力度空前:

仅柚子单品,广东就成功创建1个国家级、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及1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共获财政资金近6亿元,撬动社会资本超20亿元。

科技赋能,产业链延伸,更是让一方产业发展跑出了“加速度”。

梅州市大埔县依托蜜柚现代农业产业园,将个头硕大的柚果精深加工为柚子月饼、柚子茶、柚皮糖、精油、日化产品等,依靠精深加工,产品身价倍涨,三产融合进程加速。当地头部生产企业将柚花、柚果、柚皮、柚肉等全果利用、精深加工,努力将梅州柚“吃干榨尽”,发挥出最大效益。

在韶关市仁化县长坝村金喆园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企业有关负责人谢四英介绍,企业所在的园区年产沙田柚120万斤,销售额突破1200万元。依托现代生物技术提取柚子活性成分,推出柚子分子水、柚子苷片等高附加值健康产品,同步开发柚子蜂蜜、柚子花茶等特色衍生产品,构建起多元化产品矩阵。

生产线上,柚子实现自动化分拣。

生产线上,柚子实现自动化分拣。

“媒体+”赋能“土特产

“粤字号”拓展国际“朋友圈”

做好“土特产”文章,产品质量是根本,品牌价值是核心关键。今年7月,广东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广东省委宣传部联合印发《“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深化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作为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主流媒体发挥在品牌打造、文化赋能、农文旅融合方面的优势,让梅州柚、广东柚“叫得响品牌、留得住口碑”。

今夏,一场音乐赛事、一群乡村歌手发出“最强音”,让梅州柚未上市便呈现出产销两旺的势头。2025广东乡村歌手大赛梅州赛区决赛上,亚军得主梅州柚组合带来的本土原创歌曲《梅州柚》,歌曲融合客家山歌、说唱、beatbox等元素,将青山绿水、柚果飘香的和美乡村画卷娓娓道来。“山歌就要在山里唱,乡村歌手就要为乡村而歌唱,在直播间唱起歌曲《梅州柚》,销量都能往上涨!”梅州柚组合成员丘雅媚自豪地说道。

踏入金秋,梅州市的金柚公园等景点,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体验客家文化、感受田园风光。“以柚为媒、以旅兴农”的发展方式,不仅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更让柚子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金色引擎”。

手机变成新农具,流量变成新农资,直播变成新农活,这也让长期扎根乡土、种植金柚的乡民们积极“触网”,把营销“玩”出了花样。“现在我自己也当主播,一个晚上能卖掉几万斤蜜柚!”梅州万川千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丘牡香介绍,其客户70%来自网络,“在销售高峰期一天能卖20万斤柚子,线上零售价可以卖到3.5元一斤。”如今,她的网络直播做得蒸蒸日上,也向村民传授电商运营技能。

而随着《韶关市“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印发,“韶州好风物”专场活动如火如荼开展,也为长坝沙田柚等一众土特产带来“泼天流量”。

卖柚子、打品牌的热潮,从客家山区扩散至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柚登上广州地标建筑“小蛮腰”,闪耀羊城夜空;广东柚创意巴士穿梭在花城大街小巷,融入“老广”的公共生活;颗颗饱满的金柚借助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东风,进入新西兰等国际市场……品牌化、国际化的发展路径,生动诠释了“岭南佳果,全球共享”,也彰显出第一经济大省做活现代农业、开辟国际市场的自信和底气。

广东柚登上广州地标建筑“小蛮腰”。

广东柚登上广州地标建筑“小蛮腰”。

不久前,全省农文旅融合发展工作专题会议在江门召开,提出要“以更加务实的举措、更加高效的行动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兴业、以业富民”。“发令枪”打响,全省各地闻令而动。

黄裕济和乡亲们也有了新想法。“依托南福金柚,我们将打造运营好金柚主题民宿,开发更多金柚特色美食,推出认养一棵柚子树等新业态,探索更多创收的渠道,让乡村产业、村民收入实现双增长。”言语间,黄裕济信心满满。

 

采写:南方农村报记者 袁瀚


编辑 肖婉琦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