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柚满枝头。
“树树笼烟疑带火,山山照日似悬金。行看采掇方盈手,暗觉馨香已满襟。”唐代诗人张彤以诗句定格柑橘成熟时的灿烂。
“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放船而过,远眺丰收的柚林,杜甫以诗抒怀——抒怀就是治愈,符合现代人的心境。
在今天的岭南客都梅州,这些诗句依然年年鲜活——在秋风送爽的季节,在尚是青绿的山岭间,硕大金黄的柚子压弯了枝头,空气中弥漫着阵阵柚香。
当一种水果超越了食物的范畴,便成为了文化符号。毫无疑问,梅州柚就是这样的一颗文化果。
柚喻“团圆”,游子的家国情怀
在中国人的语境里,柚子寓意“团圆”,柚子的滋味,便是团圆的滋味。
柚子与“游子”谐音。梅州有海外华侨700多万人,可以说,梅州人更懂得“游子”的深沉,更期盼与珍惜团圆的时刻。
中秋佳节,柚子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团圆果”。月圆之夜,梅州人“拜月”“赏月”会将柚子作为祭祀果品,因柚谐音“佑”,有保佑之意,其圆润的外形也寓意着家人团圆。是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剖开一个金黄饱满的柚子,清甜的香气瞬间迸发,与月饼的香甜、清茶的氤氲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最温暖的中秋记忆。
客家人的生活智慧,更将柚子的价值发挥到了极致。柚皮并非废弃物,经过巧手加工,可以制成清香去火的柚皮糖,或成为客家菜中一道风味独特的食材——柚皮焖肉,柚香解腻,肉味醇厚,是难以忘怀的家乡味道。甚至连晒干的柚子皮,也能作为天然的熏香,满室生香。一颗柚子,从外到里,完完全全地融入了客家人的日常烟火之中。
从小家延伸至大家,柚子是信物,见证了华侨的家国情怀。自2009年起,世界客商大会每两年举办一次。11月,游子归来,聚首客都,共商桑梓发展——恰似一片片柚瓣,紧密相依,守望相助。
硬颈硬顶,客家人的奋斗精神
梅州地处粤东北,群山环抱,溪流纵横。
梅州的山水性情,倾注于草木之中。客家人世代耕读传家,对土地怀有最深的敬意。梅州柚的发展史,正是一部客家人“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精神的缩影。
数十年前,它或许还只是山间零星的果树。但一代代的梅州人,凭借客家人那股“硬颈”精神,开荒山,育良种,钻研技术,打通销路。他们将这片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出产“金山银山”的甜蜜家园。如今,“梅州金柚”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它的品牌享誉全国,远销海外。
梅州作家慕南茜在文章里记录下了这段历史——
“20世纪80年代,分田到户,从此农民有了属于自己的田地,可以不用再挨饿了,日子也有奔头了……1985年,政府倡导大力发展‘三高农业’,鼓励种植沙田柚,由于地理环境、气候和土壤等外界条件,那时沙田柚最有经济价值,政府统一提供幼苗,身强体壮的父亲全力响应党的号召,在山坡上开荒种果树。一次就种植了一百多棵,铺满整片山坡。通过经常地参加种植技术培训和不断地技术改良,加之不畏辛劳的父母亲一心扑在这片果林里,几年后柚子获得大丰收,父亲成了当年的‘万元户’。从此这片柚林就成了我家的主要经济来源,也与父亲结下不解的情缘。”
个体的记录最为真切,从中足见梅州柚所承载的,是客家人依靠勤劳双手改变命运的信念,是他们对美好生活最质朴也最执着的追求。
两个故事,阐释励志与孝悌
在“足球之乡”梅州,一直流传着球王李惠堂与柚子的故事。
李惠堂1905年在香港出生,4岁回到老家梅州五华。他非常喜欢踢足球,常把家门口的狗洞当成练习射门的目标,没有足球时,他便从家门口的柚子树上摘下柚子来当球踢,练就两条“铁腿”。回到香港后,李惠堂在1922年加盟南华队出任前锋,带领球队所向披靡,整个职业生涯打入超过1800个进球。李惠堂当时可谓是家喻户晓的明星,二十世纪20年代的上海流传着一句话:“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退役后,李惠堂曾担任国际足球联合会副主席。
球王“以柚为球”的故事,激励着梅州人,也成为了梅州人共同的儿时记忆。首部在梅州拍摄的功夫足球电影《梦想之战:踢球吧!阿妹》就出现了用柚子代替足球训练的场景。或许是出于“球王”精神的传承,在《广东省足球产业研究报告》中,梅州的足球人口比例以28.3%高居广东省各城市首位,超出广东省平均值10多个百分点。
梅州当地还有一个故事,值得一书。
2006年,肇庆人祝永旺曾受雇照顾一位古姓老板的母亲,老人住宅楼没电梯,他就每日背老人下楼看病,之后再背回,持续近一年。后来老人离世,为表感激,古老板让祝永旺去梅州松口镇打理千亩柚子园,最终他将果园承包下来。祝永旺扎根十年,通过精细管理提升了柚子品质,还以“孝义”为内涵,将自己种的柚子命名为“驮娘柚”,并将其发展成知名品牌。
这两个不同年代的故事,分别赋予了梅州柚励志与孝悌的文化含义,丰富了客家文化的精神内核。
今日我们所尝的梅州柚,是团圆的象征,是奋斗的果实,是励志的传奇,是孝义的注脚,更是客家人文化基因与乡土情怀的甘甜载体。
今日我们所见的梅州柚,沐着阳光,披着荣光,它理应是一颗骄傲的果实,但它却低下了头——草木有灵,物似主人形——因丰收而满足,因满足而感恩。
作者:陈会玲
来源:南方农村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