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血管长了 “硬石头”?“磨”“震” 联手打通生命通道

作者 郭雨欢 2025-07-18 17:12

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严重钙化病变如同心脏血管上的“铜墙铁壁”,让传统治疗难以推进。近年来,冠脉旋磨术与冲击波球囊技术的联合应用,为攻克这类复杂病症提供了新手段。暨南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河源市深河人民医院)心血管团队在主任医师杨德光带领下,用这一技术成功救治多名冠脉严重钙化狭窄患者,为他们解除了病痛。

棘手的“钙化心”

60岁的王先生长期受胸闷、胸痛困扰,确诊冠心病,且因多年肾功能衰竭一直在做血透。冠脉造影显示,他的冠状动脉主干及各分支血管严重钙化狭窄,前降支尤其严重,血管像被坚硬的“石头” 包裹。这种情况若不及时处理,极易引发急性心肌梗死危及生命。但由于钙化斑块硬度太高,常规球囊扩张没效果,支架也无法植入,手术陷入困境。

冠脉造影提示前降支中段重度钙化并狭窄。

冠脉造影提示前降支中段重度钙化并狭窄。

两大“神兵”协同作战

面对王先生的复杂病情,心血管专家团队经多学科会诊,决定采用冠脉旋磨术联合冲击波球囊技术,为患者打通生命通道。

冠脉旋磨术像一台精密的“血管打磨机”。手术时,医生把高速旋转的旋磨头(直径仅1-2毫米,表面有微小钻石颗粒)送入狭窄血管,以每分钟 15万-18万转的速度旋转,将钙化斑块磨成小于5微米的颗粒,这些颗粒能被人体自然代谢。不过,单纯旋磨后,血管可能还有360度未完全断裂的钙化环,存在弹性回缩或夹层风险,这时就需要冲击波球囊“接力”,打断环形钙化,为支架植入创造条件。

冲击波球囊技术则类似给血管做“精准处理”。它通过向球囊内充液体,球囊表面的电极释放低压脉冲产生冲击波,这些冲击波能穿透钙化斑块,使其出现微裂隙和断裂,从而软化斑块。和传统球囊相比,它不用太大压力(6个大气压)就能打开钙化病变,减少血管破裂、夹层等并发症风险。

手术中,医生先靠冠脉旋磨术初步打磨钙化斑块,打开血管通道;接着置入冲击波球囊,进一步让钙化断裂、血管充分扩张;最后顺利植入支架,恢复冠状动脉通畅。两种技术优势互补,像“先破后立”,成功攻克了这处顽固的钙化狭窄。

重获“心”生

术后,王先生的胸闷痛症状明显缓解,复查造影显示冠状动脉血流恢复正常,钙化斑块得到有效处理,支架贴合良好,血管没有残余狭窄。观察3天后,他就能下床活动并顺利出院。随访显示,他的心脏功能逐渐恢复,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已回归正常生活。

冠脉旋磨联合冲击波球囊技术适用于冠状动脉严重钙化病变、常规介入治疗难以扩张的患者,尤其对老年钙化性冠心病患者、合并糖尿病等复杂病情的患者意义重大。这一技术优势明显,两种技术协同既能有效处理坚硬钙化斑块,又降低了血管穿孔、破裂等风险;通过影像技术实时监测可实现精准操作;术后血管再狭窄率低,患者远期获益显著。

科室介绍

冠心病专病中心现有医护人员37名,其中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护)师2人,主治医师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6人,研究生导师3人。拥有现代化介入导管室2间,拥有床旁彩色超声诊断仪、血流储备分数检测仪、血管内超声诊断仪、光学相干成像仪、冠状动脉斑块旋磨仪、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仪等先进设备。目前开放床位64张,含现代化冠心病重症监护床位15张,年门诊量约4万人次,年住院患者超过3000人次,年介入手术量超过2000台次。冠心病专病中心致力于冠心病的规范化防治,重点解决高危、疑难冠心病综合防控、介入诊疗、康复和随访,体现现代医学全疾病周期干预和管理,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远期预后作为最终目标。

撰文:郭雨欢 丘伊彤

编辑 伍欣莎
校对 钟惠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