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老校长的革命足迹:广轻学子始兴探寻红色根脉

南方+  2025-07-19 16:07

7月的韶关市始兴县沈所镇,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八一村的石板路上。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逐梦“轻”年“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的队员们,沿着老校长陈培兴的革命足迹,走进这座有着光荣历史的村庄,开启了一场红色主题实践活动。

突击队成员在八一村的集体合照。谢思颖 摄

突击队成员在八一村的集体合照。谢思颖 摄

“陈培兴同志1936年组织青年献血团,1938年奔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后来成为始兴县委统战武装工作的开拓者。”在陈列馆里,讲解员指着老照片介绍。同学们围在展板前,认真看着老校长的革命历程:从热血青年到革命战士,从教育工作者到抗日先锋,一张张泛黄的图片串联起那段峥嵘岁月。

陈列馆上的照片。谢思颖 摄

陈列馆上的照片。谢思颖 摄

“老校长把青春都献给了革命事业,这就是咱们校史里最珍贵的红色基因。”突击队成员李汝琳在笔记本上写下感悟。从延安带回的革命火种,在始兴这片土地点燃,让八一村成为校史与革命史交融的“精神高地”。同学们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先辈“以信仰赴使命”的担当。

日新小学的入口照片。谢思颖 摄

日新小学的入口照片。谢思颖 摄

顺着村路往前走,大家来到了日新小学旧址。这座看似普通的老校舍,曾是中共广东省委地下交通站。“1938年陈培兴同志为了方便开展革命活动,利用这座庙宇创办了日新小学。”讲解员推开斑驳的木门,教室里的旧课桌椅还保持着原样。

讲解员在给突击队成员讲解外营保卫战。谢思颖 摄

讲解员在给突击队成员讲解外营保卫战。谢思颖 摄

“教书育人与革命斗争,在老校长的实践中实现了完美融合。”队员张波摸着木质讲台说。突击队员们想象着当年的场景:白天是朗朗读书声,夜晚则变成革命同志秘密开会的场所,老校长就是这样在校园里悄悄传递革命火种。

沿着日新小学往里走,大家来到了外营围楼遗址前。1945年惨烈的外营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围楼的墙壁上,密密麻麻的弹孔和裂缝清晰可见。“当时陈培兴和革命志士带领群众坚守了三天三夜,子弹打光了就用砖石,围楼塌了就用身体挡。”讲解员的声音有些沉重。

队员们轻抚着带着弹痕的墙体,沉默不语。“这些裂缝里藏着先辈们的勇气,他们守护的不仅是这座楼,更是心里的革命信仰。”队长袁紫茵深有感触地说。阳光照在残垣上,那些战斗痕迹仿佛变成了会说话的历史,让八一精神变得可触可感。

最后一站是沈北村的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机关旧址。这座红色的围楼里,革命故事与陈培兴的经历相互呼应。墙角顽强生长的薜荔藤,顺着墙壁爬到屋顶,深深扎根在砖石缝隙中。“就像革命精神一样,再艰苦的环境也能扎根生长。”队员们看着薜荔纷纷感慨。

实践活动结束时,大家在红围前合影。“跟着老校长的脚步走一遍,才真正明白什么是红色基因。”李源说。队员们表示,要把这次的感悟记在心里,像老校长那样坚定信念,在需要的地方贡献青春力量。

这场追寻红色足迹的实践,让广轻学子们触摸到了真实的革命历史。老校长的故事、围楼的弹痕、顽强的薜荔,都成了鲜活的教材,让红色基因和八一精神在青春的心里扎下了根。

南方+记者 欧阳胜勇

通讯员 罗雪榕 吴其琛 黄依婷

编辑 古嘉莹
校对 张芳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