潖江两岸,风拂绿柳;街巷内外,笑意盈盈。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是一条不平凡的道路。从2015年始获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到2021年开启第三轮创建征程,今年佛冈县被正式授予第七届全国县级文明城市称号,圆梦今朝。
全国县级文明城市的称号不仅是一项荣誉,更是对佛冈多年来坚持“创建为民、惠民、靠民”理念的褒奖。文明,已成为佛冈最美的城市标签。
社区环境焕新
投入3.58亿元改造老旧小区、背街小巷
以民为本,是贯穿文明城市创建作为“一号民生工程”的初心。
“以前巷子污水横流,现在墙面画上了充满传统文化元素的彩绘,道路干净整洁,绿化美得像景区。”石角镇康东一巷居民李阿姨站在焕然一新的巷口,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曾经,因油烟直排、背街小巷脏乱破旧而饱受居民诟病的街巷,通过文明城市创建专项整治行动,实现了从“脏乱差”到“净齐美”的华丽蝶变。
居民小区是城市的基本细胞,也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基础。佛冈将老旧小区改造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工作重点,近年来投入3.58亿元推进老旧小区及背街小巷改造,完成城镇71个老旧小区改造、61栋楼的外立面翻新,修复楼道内墙,拆除破损玻璃,老旧小区居住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
午后,暖阳洒在由中医院旧址改造而成的潖江书院。新建成的潖江书院,内设亲子共读开放区、自由阅览区、沉浸式自习室等,院内藏书约1.5万册,成为市民群众打卡阅读新地标。
城市公共空间的升级从未止步。城北公园内,新步道蜿蜒伸展,停车场整齐有序,童趣乐园充满欢声笑语。全民健身中心和体育馆以低收费开放的惠民模式,承办各类赛事、举办公益活动,让运动健身触手可及;9座二类公厕完成升级解决“如厕难题”;50间“爱心妈妈小屋”母婴室建设与完善,让妈妈们出行更舒心。
佛冈城北公园。罗沅琪 摄
佛冈城北公园。罗沅琪 摄
佛冈县“见缝插绿”,将12处闲置地改造成“口袋公园”,并配建健身、游乐设施及照明设备,让狭小地块变身市民向往的休闲好去处。同时,组织志愿者开展公益墙体彩绘,融入税法、文明创建、传统文化等元素,引导市民参与城市治理,传播文明理念,打造城市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每一笔投入、每一项工程,不仅提升了城市的“面子”与“里子”,更践行着“把小事办实”的初心,让市民住得舒适、行得便捷、玩得尽兴。
民生服务提质
以“群众获得感”为标准衡量民生工程
从背街小巷的“细节革命”到公共服务的“精准供给”,佛冈县的民生工程始终以“群众获得感”为衡量标准。
清晨的振兴路,平整开阔的沥青路面上,崭新的交通标线清晰醒目。送孩子上学的陈先生感慨:“以前的坑洼路能把孩子颠醒,雨天积水还常弄湿裤子,现在‘白改黑’后,开车稳当多了。”
道路的变化不止这些。佛冈县完成60.37万平方米人行道及路面改建,修复3025.69平方米坑洼路面,彻底告别“雨天踩泥、晴天吃灰”的历史。为破解出行难题,佛冈县积极推进断头路打通工程,青松西路、兴业路(中段)、教育南路等10余条“瓶颈路”相继贯通,有效缓解交通拥堵,提升城市交通效率。
针对农贸市场周边流动摊贩造成的交通拥堵,佛冈县开展占道经营专项整治,设立16处便民摊点、779个爱心及临时摊位,既疏通了道路“堵点”,又保障了小商户的生计。“现在开车5分钟就能到市场,电动车有地方充电,买菜停车不用愁。”市民的日常体验,见证着出行从“将就”到“讲究”的品质升级。
十年来,佛冈始终把民生账单作为文明考卷。新建佛冈县人民医院内科综合大楼、佛冈县中医院新院区;建成体育馆、游泳馆、全民健身中心等;打通青松西路等10余条县城内的道路,满足群众就医、出行、体育锻炼等生活需求。
德星巷邻里中心、城南社区邻里中心、汤塘镇美丽圩镇客厅等一批具有特色的文明实践示范点,让居民在“15分钟便民服务圈”内就能够拥有办公、运动、社交、亲子互动、文娱等高质量服务体验。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阵地,年均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4000余场,更好地满足佛冈居民休闲活动新需求。
十年文明城市创建路,一路走来,佛冈县风雨兼程,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实现了从“文明播种”到“花开满城”的蝶变。
撰文:罗沅琪 贺欢 通讯员 佛宣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