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守护畲乡记忆!暨大用AI让畲族文化从“活”到“火”

博罗发布 2025-07-28 08:56

拥有600余年历史的博罗县横河镇嶂背畲族村,位于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是博罗县唯一的少数民族行政村。7月中旬,该村迎来暨南大学“畬裳云镜”“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这支由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9名内地与中国台湾本硕学生组成的团队,深入乡村,运用全景扫描、数字孪生、虚拟现实(VR)等前沿数字技术,为濒危的畲族语言、文物、古建筑及文化馆注入“数字生命”,让畲族文化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团队深入乡村开展畲族文化数字化保护调研

深入调研:刻不容缓的文化守护

记者了解到,该团队已在暨南大学“双百行动”驻村服务队队长及相关老师的带领下,与同为暨南校友的嶂背村负责人蓝计香进行了前期调研交流。团队深入走访村内学校、文化馆、特色民居,与当地居民交流。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围绕畲族文化主题,团队充分运用科技手段让千年畲族文化“活化”,重点聚焦于极度濒危的畲语(201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极度濒危语言”)、独特服饰、传统习俗(如乌饭节)以及特色建筑的传承与保护。

团队体验畲族传统服饰

AI破译:让濒危的畲语得到传承保护 

针对畲语传承断代风险,团队采集了超千条原生畲语语音素材。利用AI语音合成与处理技术,成功研发出“普通话—畲语”翻译系统原型。用户输入普通话文本即可即时生成畲语发音,并支持语音输入翻译。“我们不仅构建了语音数据库,还开发了轻量级翻译APP原型。”该团队负责人介绍,“这更让学习畲语对年轻一代变得触手可及。”暨南大学副教授张子邦展望道:“我们的目标是将畲语从‘濒危’变为‘可触摸’的文化资产。下一步将优化模型,联合学校试点教学,并探索畲语电音、虚拟主播等创意形式,为文化多样性保护提供可复制的数字方案。”

团队正在了解畲语发展现状

三维扫描:留住“数字建筑”护文脉 

面对畲族宗祠、民居等传统建筑面临的风化侵蚀和修缮难题,该团队使用三维激光雷达设备进行了全方位高精度扫描(每秒四万个有效采样点),采集的点云数据经算法处理,生成了精准还原结构布局与内部细节的三维建筑模型。这些高精度数字孪生体为未来修缮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并应用于数字化文化馆建设,实现沉浸式体验与新媒体传播畲族建筑之美。来自中国台湾的团队成员汪凤池感叹:“当我们用激光雷达扫描那些精美的建筑纹饰时,发现它们与其他地区的传统建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文化上的共鸣,让我对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有了更深的体会和认识。”

团队使用激光雷达+AI辅助点云重建对畲族建筑物建模

虚拟换装:让“史诗”服饰文化焕新生

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诗”的畲族凤凰装,其刺绣、草木染技法和纹样蕴含千年文化密码,但面临年轻人兴趣减弱、传承人稀少的困境。该团队对文化馆藏服饰、刺绣半成品等进行了多角度高精度拍摄与数据采集,分析提取色彩、纹理等关键信息。队员们认为:“单纯的数字化存档远远不够,必须让服饰‘动起来’‘用起来’。”为此,团队计划利用扩散模型等AI技术,开发兼具真实感与文化准确性的虚拟换装效果,并整合为线上互动平台。未来,用户有望足不出户即可“穿戴”精美畲服,感受其独特魅力,以年轻人喜爱的方式促进文化传承,为博罗文旅融合注入新活力。

团队对畲族传统服饰开展数据采集

科技赋能:开拓文化传承新路径

暨南大学“畬裳云镜”“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围绕畲族语言、建筑、服饰三大核心主题精准发力,运用科技手段进行创新性保护与活化。“畬裳云镜”团队的实践活动,借助AI与光电技术的深度融合,成功为濒危畲族语言建立了数字化的“活态档案”,为传统建筑创建了精准的数字孪生体,并让古老的凤凰装通过虚拟技术走进大众生活。

团队深入乡村开展畲族文化数字化保护调研

这些扎实的工作,使得那些曾如“养在深闺”般的博罗畲乡珍贵文化遗产,变得可感知、可触摸、可互动,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开拓出一条以科技赋能的新路径。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