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原以为关于潮州府镇海楼的老照片只有那一张。但在四个月前,又有一批藏于英国的潮州老照片被发现……”台上,《旧影潮州》作者丁铨兴奋地展示及讲述关于潮州府署旧影的最新发现。台下,几十名文史爱好者聚精会神地聆听,现场响起的只有丁铨翻页展示新图时大家举起手机拍照的一阵“咔嚓”声。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
这是7月19日上午,在潮州金山书院举行的“潮州府衙(又称‘府署’)的前世今生”文化活动现场一幕。围绕潮州府署的历史变迁及复建工作开展,潮州文史学者陈贤武、纪录片导演丁铨两位专家分别从历史文献、勘探发现、老照片及文物遗存等角度展开讲述。现场三十多名文史爱好者在专家学者带领下,逐步揭开潮州府署的变迁历史迷雾,共探潮州府署的前世今生故事。
基于历史文献和近年勘探发现,陈贤武系统梳理了潮州府署的沿革。据记载,明清潮州府署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由时任潮州通判张杰移建新街(今义安路),主体包括正厅、后堂、仪门等。潮州府署建成后至民国时期,共历经26次维修、增建,最终于1911年被革命军炸毁。
陈贤武讲述潮州府署历史。
陈贤武讲述潮州府署历史。
陈贤武进一步详细解析了府署建筑结构及其功能:仪门作为官府的第二道正门,仅在重大场合开启;公堂前立“公生明”牌坊,起警诫主官以民为本、秉公办事的作用;六房分列东西两侧,分管人事、赋税、礼祭、军事、刑狱和营造,体现地方行政核心职能;经历司和照磨所分别负责文书档案管理和账目文书核查;广盈库与架阁分别负责物资储备和帐籍文案储藏;二堂则是私密政务场所、礼宾空间及日常办公区的结合体……这些发现和解读,为复建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历史依据。
“面对各种文献史料,我们不能‘轻信’其言,要有进一步的考据精神。”分享过程中,陈贤武不仅讲透知识,还与大家交流研究方法。他以一幅“清乾隆年间潮州府署手绘图”为案例,指出经考据这幅图其实是1956年潮安政府重绘的版本,其中有少量后人添加的细节并不可靠,要采信还需经过与老照片、老文献的多方比对。
陈贤武、丁铨两位金山书院专家库专家齐登台交流。
陈贤武、丁铨两位金山书院专家库专家齐登台交流。
丁铨带来的多幅历史图像资料恰好与陈贤武专注的历史文献研究相互补充,形成相互论证的珍贵比对材料。
从手绘的清代潮州古城地图,到国画形式的潮州府城图,再到关于潮州府镇海楼的珍贵老照片,丁铨以一张张图像细节的展示与讲述,直观地为大家揭开潮州府署的建筑风貌探寻历程。
丁铨老师讲述旧影中的潮州府署。
丁铨老师讲述旧影中的潮州府署。
在丁铨的最新发现中,两张摄于1911年前后,潮州府署被炸毁的现场照片弥足珍贵。不少文史爱好者此前已从多处文献记载获悉镇海楼被战火所毁的年份信息,但首次见到最真实直观的历史影像,还是让人感慨万分。“丁铨展示的这些真实的历史影像,是我们研究潮州历史最可靠的依据。”陈贤武表示。
被炸毁的潮州府署。丁铨供图
被炸毁的潮州府署。丁铨供图
丁铨收藏的潮州府老照片(左)及另一张被毁的潮州府署照片(右)对比。丁铨供图
丁铨收藏的潮州府老照片(左)及另一张被毁的潮州府署照片(右)对比。丁铨供图
“古画中的镇海楼歇山顶结构,老照片里潮州府门楼上的木雕猴、大钟等细节,都成为我们复建工作的参考对象,得到了复原体现。”在对复建工作的整体考据表示认可的同时,丁铨也指出其中一些细节上的不足。
丁铨指出,从老照片及潮州博物馆现藏的“府楼猴”木雕可见,原木雕猴子的腿部都是平行收拢或“内八”造型的——这与自然界中猴类动物的形态完全一致,体现出老一辈木雕匠人对生活观察的细致入微。但现在我们复原的府楼猴木雕双脚几乎全是与人类相似的“外八”形态,并不符合猴子的造型特征。丁铨认为,在后续的古建筑修复或重建工作中,可进一步加强考据、提高水准,让复建的潮州文化地标更能体现潮州人的细腻巧思。
丁铨展示的镇海楼原木雕(左)、自然界中的猴子(右上)及复原后的猴子木雕造型(右下)。丁铨供图
丁铨展示的镇海楼原木雕(左)、自然界中的猴子(右上)及复原后的猴子木雕造型(右下)。丁铨供图
本次活动由中共潮州市委宣传部、潮州市文明办主办,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潮州记者站、潮州市金山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广东南方日报经营有限公司潮州分公司承办,潮州市古城文物保护管理中心协办。
现场听众踊跃参与互动交流。
现场听众踊跃参与互动交流。
现场听众向专家学者提问交流。
现场听众向专家学者提问交流。
文字:陈锦煌
图片:刘梓薇(除署名外)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