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茂名,满城尽是文明景。
城区“断头路”逐步打通,老旧小区、背街小巷旧貌换新颜,跃动的“志愿红”成为街头巷尾流动的暖色......历经近8年精耕细作,茂名城区处处好风景,人人讲文明,道德模范立德扬善,文明风尚蔚然成风。今年5月,茂名市被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风光秀丽的茂名一河两岸。茂名市文明办供图
风光秀丽的茂名一河两岸。茂名市文明办供图
利民惠民
“绣花”功夫绘就幸福底色
一座城市的文明高度,终究要看是否与人民美好生活期盼同频共振。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茂名将文明创建对准群众的所思所盼。从城市形象提质、公共服务增效、文化生活充实等方面,每一项举措都倾注着务实进取的力量,每一步前行都回应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微更新”激活老城底蕴。数据显示,茂名市“十四五”计划实施改造城镇老旧小区729个,582个小区系统性改造、978个小区“微改造”,茂名以“绣花”功夫留住老工业城市的记忆年轮。在“五老+自治”的创新机制下,1149个无物业小区焕发新生。
改造后的滨河社区。岑稳 摄
改造后的滨河社区。岑稳 摄
以“硬举措”疏通民生堵点。40条“断头路”的打通,畅通了百姓的“心路”;25公里排水管网的升级,将排涝能力从3年一遇提升至30年一遇,根治了困扰多年的城市“心病”;16家农贸市场的蝶变,告别了“脏乱差”的旧貌。
新湖公园西侧3号湖泵站。
新湖公园西侧3号湖泵站。
以“深融合”驱动城乡共进。文明创建与“百千万工程”同频共振,激荡起乡村内生动力。“荔枝妈妈”林常珍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高州根子镇等16个村镇荣登全国文明村镇榜单,铺展出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乡风淳的时代画卷。
林常珍教村民荔枝种植技术。
林常珍教村民荔枝种植技术。
精神铸魂
“好心”文化融入城市经脉
茂名以文化人、以文培元,将冼夫人“唯用一好心”的精神财富,锻造成城市文明的灵魂支柱。
38家浸润书香的“好心书吧”,118处承载温情的“好心广场”,681条“好心长廊”等阵地如同星罗棋布的城市文明驿站,点亮了市民精神文明生活。《谯国夫人》《好心宝宝》等文艺作品,让“好心为民”的故事飞入千家万户,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精神指引。
茂名市茂南第一小学观看电视剧《谯国夫人》。
茂名市茂南第一小学观看电视剧《谯国夫人》。
“柏桥讲堂”“理响荔乡”等宣讲品牌,让理论清泉浇灌百姓心田;“红包撕角返还”“有喜事来种树”等行动,引领乡风文明新风尚;尤其“植树过年例”的创新实践,以绿意盎然取代铺张宴饮,其经验被中央文明办推向全国,成为移风易俗的茂名样本。
年例种树已蔚然成风。
年例种树已蔚然成风。
台风“蝴蝶”肆虐之夜,信宜贵子镇村党员干部刘名芳冒倾盆大雨巡查,抢在山体滑坡前成功转移57名乡亲;“广东好人”林志军危难时刻纵身一跃,勇救5名落水群众。这一个个挺身而出的身影,正是“好心精神”迸发的最美光芒。
茂名市优秀共产党员刘名芳。颜志雄 摄
茂名市优秀共产党员刘名芳。颜志雄 摄
众志成城
文明共建激活“一池春水”
全民参与是文明创建的根本动力,茂名积极践行“为民、惠民、靠民”理念,通过“党建引领、干部带头、全民参与”的实践,将城市治理的触角延伸至每个角落。
志愿者清扫街边的垃圾现场。吴昊 摄
志愿者清扫街边的垃圾现场。吴昊 摄
机关干部带头示范,每周深入包联社区,投身卫生清洁、入户宣传等志愿服务,用实干精神带动更多群众主动融入城市文明建设;文化广场与新湖公园成了文明传播的舞台,“非遗半小时”“百姓大舞台”让居民从观众变身主角,自编自演的节目周周上演,文明新风在欢声笑语中悄然浸润人心。
百姓齐参与的好心大舞台。周梁 摄
百姓齐参与的好心大舞台。周梁 摄
大街小巷里,135万名注册志愿者、8000多个志愿组织、年均16万场志愿活动,活跃的志愿“红袖章”与“红背心”,汇聚成城市中最暖人心的一抹红。
市民自觉有序推车经过斑马线。吴昊 摄
市民自觉有序推车经过斑马线。吴昊 摄
从最初知晓创建,到积极参与,再到主动投身志愿服务、文明实践、环境整治,市民已成为文明创建的核心力量,共同书写着“好心之城”的文明篇章。
好心茂名雕塑。谭世聪 摄
好心茂名雕塑。谭世聪 摄
文明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茂名市委书记庄悦群表示,茂名将深化常态长效机制,巩固提升文明建设成果。根植于“好心”沃土,茂名正以归零心态再启程,致力于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持续雕琢一座让居者自豪、来者依恋、闻者向往的现代化文明城市。
南方+记者 周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