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三伏天已至,此时阳气外发、腠理开泄,正是“冬病夏治”关键期。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治中医师吴粤湘表示,中医认为“暑必夹湿”,需遵循“春夏养阳”原则,通过饮食、起居、运动的系统调理,可增强秋冬季抗病能力。
【饮食篇】健脾养胃 忌口寒凉
吴粤湘表示,三伏天里,饮食应遵循以下原则:清暑热、祛湿气、养津液:重点在于健脾,脾健则湿化,并且适当补充因出汗而流失的津液。
此外,还有以下注意事项:忌寒凉过度,避免大量冰镇饮品和寒性过重的食物,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在此,吴粤湘给大家推荐几款适合三伏天的药膳:
01 绿豆薏米粥
功效:清热解毒,利水祛湿。绿豆解暑毒、清心火;薏米(薏苡仁)健脾渗湿、利水消肿。两者搭配是夏季祛湿解暑的经典组合。
材料:绿豆 50克,薏米 30克,大米 50克,冰糖少许(根据口味)。
做法:绿豆、薏米提前浸泡1-2小时,与大米一起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煮至软烂成粥。
适用人群:湿热体质,暑热烦渴,水肿尿少,痱子疖肿者。脾胃虚寒者慎用或少用薏米。
02 冬瓜薏米老鸭汤
功效:清热解暑,滋阴利湿,健脾补虚。冬瓜清热利尿、生津除烦;薏米健脾祛湿;老鸭性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此汤清补兼备,不易上火。
材料:老鸭半只或鸭腿2只,冬瓜500克,薏米30克,生姜数片,陈皮一小块(可选,理气健脾),盐适量。
做法:老鸭焯水去腥,冬瓜连皮切块(皮利水效果更佳)。所有材料放入砂锅,加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煲1.5-2小时,加盐调味。
适用人群:暑热夹湿,心烦口渴,食欲不振,体虚有热者。阳虚怕冷者少食。
03 生姜紫苏茶
功效:温中散寒,补脾和胃,调和营卫。生姜温中散寒,紫苏叶祛风、调和营卫;三伏天人体腠理开泄,内里相对虚寒(尤其脾胃),且长期待在空调房易受寒。该茶饮能温养脾胃,助阳气升发,抵御外寒祛风,晨起饮用驱散空调寒气。
材料:带皮姜3片,紫苏叶5g。
做法:紫苏叶洗净后,与生姜一同放入锅中,加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10-15min。
适用人群:长期空调房环境、反复鼻塞流涕、容易感冒者。阴虚火旺者少食。
【作息篇】顺应天时,子午双养
三伏天里往往高温闷热,此时外出应避免暴晒,出汗后及时用毛巾按压吸汗(勿直接吹风),洗澡水温适当,建议38-40℃。睡眠方面应保证子时(23-1点)深度睡眠、午时(11-13点)小憩或静卧,建议午睡时间不要过长。
【运动篇】慢动生阳,微汗为度
三伏天里,很多人照常参与运动锻炼,此时忌大汗淋漓:中医认为“汗血同源”,过度出汗易耗气伤津、损伤心阳,导致乏力、心慌。
运动时,目标以微汗为度,遵循“沾濡汗出”标准(皮肤湿润但不滴汗),运动后及时擦干,避免汗出当风。
运动的时间也有讲究,即“借天时,避暑邪”。最佳时段:清晨(6:00~8:00)或傍晚(18:00后)。清晨阳气初升,空气较凉爽,可顺应自然升发之气。傍晚暑热渐退,阴气始生,此时要避免烈日直射。尤其要避开上午10点~下午4点,此时暑热最盛,易中暑。
运动后要注意,勿直面空调或风扇(腠理开泄时易入风邪)。运动后忌立即洗澡或吹空调,建议休息30分钟,待汗止、毛孔闭合后再清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