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从“面子”美到“里子”!龙门以文明创建为笔绘就宜居宜业新图景

惠州发布 2025-07-24 10:45

七月的龙门骄阳似火,比天气更火热的,是这里处处洋溢的文明气息。大街小巷干净整洁,志愿服务温暖人心,文明之花在这片土地上绚烂绽放。近日,龙门县再次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这是对龙门多年来坚持创建为民、利民惠民的最好褒奖。近年来,龙门县以文明创建为抓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实施“百千万工程”,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龙门县城风光旖旎。汤渝杭 摄

运用城市美学为城镇建设注入新活力

清晨,阳光洒在龙门县城的大街小巷,早起晨练的市民沿着干净整洁的道路漫步,路旁绿树成荫,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气息。在县城游龙公园,老人们悠闲地打着太极,孩子们在一旁嬉笑玩耍,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映入眼帘。“这几年,龙门的变化太大了,道路更宽了,环境更美了,生活在这里,幸福感满满。”市民黄先生说,现在大家都会默默地保护城市环境,“就像爱护自己的家一样用心,每个人都是城市文明的建设者和守护者。”

文明,让生活更美好。近年来,龙门县坚持将文明创建作为推进“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运用城市美学为城镇建设注入新活力,让文明成果转化为美的种子播撒在龙门大地。

针对老旧街区基础设施薄弱、环境老旧等短板,龙门县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新建和改造一批市政道路,缓解群众出行难的问题;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让居民住得更加舒心;改造闲置的城市“边角料”,变成功能多元的“口袋公园”。如今,漫步在龙门县城,随处可见“文化味”“烟火气”并存的现代化城市设施和整洁优美的人居环境,传递着城市的温度与关怀。

生态一直都是龙门最大的优势和最亮的底色。在文明创建中,让群众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生活在诗意里是龙门一直追寻的目标。多年来,龙门县坚持提前谋划、多方统筹县镇村绿化美化工作,持续提升乡村“四旁”“五边”品质,并实施党建带林建,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发动企业、群众参与,推动形成以县、镇、村为主体,政府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机制,共同为龙门大地增添新绿。

如今,“推窗见绿、满城绿色”已成为这座城市鲜明的文明印记,也是龙门市民真实的生活写照,一幅幅宜居宜业的美丽新图景正在龙门各地徐徐铺开,龙门正以全新姿态焕发出新的精气神。

一村一策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文明城市创建,不仅关乎城市的“面子”,更在于提升群众生活的“里子”。在龙门县,这一理念得到了生动诠释。漫步于各个乡镇村居,文明新风扑面而来:村居宣传栏里,文明公约等内容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居民的行为习惯;各村志愿者活动频繁,关爱孤寡老人、宣传文明知识等活动蔚然成风,文明的种子在村民心中生根发芽。在龙城街道城西社区,志愿者们定期上门看望独居老人,为他们打扫卫生、陪他们聊天解闷,让老人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正如张奶奶所言:“志愿者就像我的亲人一样。”

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龙门县积极构建“县中心—乡镇所—村(社区)站”三级联动体系,推动“15分钟文明实践圈”镇村覆盖率达80%。目前全县已建成1个县级中心、11个乡镇(街道、旅游区)实践所、180个村(社区)实践站,实现阵地全域覆盖。依托这一网络,龙门县近五年来广泛开展理论宣讲、科普教育、文化惠民等活动,惠及群众超40万人次,让文明之花在龙门大地绚丽绽放。

在文明创建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龙门县还深入实施“一村一策”战略,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通过聚焦阵地建设,打造各具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如永汉镇低冚村通过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典型镇,带动周边村庄环境整治。同时,依托本土资源,龙门县构建“金牌基层宣讲员”“优秀百姓宣讲员”选培管用全链条机制,依托“1+10+N”“宣讲一线行”等宣讲矩阵,通过主题宣讲,激发群众积极参与“百千万工程”建设的热情。

在乡村振兴方面,龙门县优化“一村一品”产业布局,麻榨镇下龙村通过“杨桃节”等活动推动生态链、文化链、人才链“多链融通”;地派镇古洞村则发展茶产业,建立区域品牌,成为致富“密码”。此外,龙门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移风易俗,开展“舞火狗”等特色文化活动,增强村民归属感。

今日的龙门,正以文明为笔、生态为墨续写文明新篇章。从城市街巷的细微改造到乡村沃野的文明浸润,从“一村一策”的精准施策到全民参与的共建共享,龙门县以文明创建为纽带,将生态之美、人文之韵、发展之力编织成一幅幅动人的时代画卷。站在新的起点,龙门县将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让文明之花在龙门大地常开,让幸福生活成为每一个龙门人的真实写照。(文字:黄宇翔 刘浩)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