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色”大黄鱼被抓包:给水产品用色素加“美颜”,到底合不合法?

南方农村报 2025-08-01 14:14

近日,有媒体报道,山东日照某海鲜市场有商家给大黄鱼喷洒“不明黄色液体”被消费者当场“抓包”。涉事市场方回应称,喷洒的是可食用色素柠檬黄,已经进行过报备,但具体稀释比例不清楚,是否存在违规使用,仍需市场监管部门进一步调查。

加色素“美颜”

大黄鱼的“颜值焦虑”从何而来

大黄鱼“招牌卖点”也正是其“颜值焦虑”的来源——那身自带健康光泽的金黄外表。

图片来源:AI生成

这种金黄色主要来自类胡萝卜素,以叶黄素含量最高,同时还含有角黄素和虾青素等天然色素。这类色素对紫外线和强光极为敏感,容易发生光解而褪色,只有在夜间捕捞才能使鱼身保持色泽金黄、“天生丽质”。然而,一旦运输、贮存或养殖条件欠佳,大黄鱼的颜色也会随之暗淡,失去“卖相”,于是一些商家便萌生了“人工美颜”的想法。

图片来源:网络

事实上,给黄鱼加“美颜滤镜”并非首次被曝光。2022 年,有商家因给大黄鱼使用工业染料黄栀而被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判刑7个月。黄栀含有碱性橙Ⅱ,短期大量摄入会刺激消化道,引起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其在体内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还会对肝、肾等器官造成损伤,长期摄入甚至增加致癌风险。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

不仅是大黄鱼,消费者购买水产品难免“先看脸再下手”。鱼虾的颜色越亮,颜值越“靓”,越让人有购买欲,部分商家就动了“给你点颜色瞧瞧”的歪心思。2018 年广州曾查获商贩用国家禁用的“胭脂红”给鱼肉上色,把普通鱼伪装成色泽鲜艳的“靓货”;甚至还有商家给甲鱼用泡高锰酸钾水来“美肤”,使其褪色,颜色更接近黄色,企图冒充野生甲鱼,以抬高价格。

给水产品上色

一定违法吗?

然而并非所有着色行为都违法。

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中规定,允许在养殖环节通过饲料补充色素,让水产自然显色。虾青素、天然叶黄素(提取自万寿菊花)、红法夫酵母,这些属于“正规军”,在养殖或加工中规范使用可以增强鱼体本色,让水产品呈现健康色泽。

此外,部分水产品加工品——如冷冻三文鱼这类的冷冻水产品,以及蟹棒、虾滑这类的鱼糜制品等——可按国家标准适度使用色素,帮助产品在解冻或运输后恢复原有的自然色泽。

图片来源:AI生成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

规定了水产品中允许使用的着色剂的种类

冷冻水产品及其制品:柑橘黄、高粱红、天然葫芦卜素、甜菜红

预制水产品(半成品):β-胡萝卜素

熟制水产品(可直接食用):β-胡萝卜素、蕃茄红、辣椒红、柑橘黄、高粱红、天然葫芦卜素、甜菜红

水产罐头:β-胡萝卜素、柑橘黄、高粱红、天然葫芦卜素、甜菜红

其他水产品及其制品:柑橘黄、高粱红、天然葫芦卜素、甜菜红

但对鲜活水产品而言,法规并未允许任何着色剂的使用。无论是活虾活蟹,还是刚杀的鲜鱼,只要在流通和销售过程中违规使用色素,均属违法行为。一旦查实,商家不仅会被处罚,情节严重者甚至可能被追究刑责。

因此,如果被消费者“抓包”的喷色大黄鱼是鲜水产品,那么无论喷洒的柠檬黄是否可食用,商家都将面临违法风险。

食品添加剂并非“洪水猛兽”

关键在于规范使用

食品添加剂滥用一直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之一,也是监管部门重点排查的风险点。在 7 月 29 日市场监管总局召开的食品安全专题新闻发布会上,食品抽检司司长卫国锋强调,食品添加剂抽检监测是市场监管总局年度重点任务之一。下一步将继续加大力度,用好抽检“放大镜”,对任何越界、超标、非法添加行为零容忍。

事实上,食品添加剂并非“洪水猛兽”,规范使用添加剂是保障食品品质的重要手段。只有当商家为牟利而超量、违规使用时,才会演变为消费者口中的“科技与狠活”。正如 315 曝光的“保水虾仁”,保水剂合理使用能够起到保鲜作用,而乱用、滥用则将造成食品安全风险。着色剂也是同理:作为商家,规范使用是帮助食品“还原美貌”,而违规使用 ,“揣着明白装糊涂”来掩盖变质、以次充好,必然面临处罚。

而作为消费者,在选购水产品时也不能只“看脸”:

看颜色与状态:颜色异常鲜亮、过于均匀的鲜鱼要谨慎购买。若怀疑染色,可尝试轻轻擦拭鱼身、刮鱼鳞或将鱼身浸入清水中观察,若水体明显染色或纸巾沾染颜色,需提高警惕;

闻气味:天然鱼虾应有淡淡腥味,如有异味或化学气味需警惕;

留意产地与包装:购买正规渠道、冷链运输保障的水产品更安全。对于预包装或冷冻水产品,要仔细查看生产日期、产地、配料表和执行标准;

关注官方抽检信息:市场监管部门会定期公布食品安全抽检结果,可作为消费参考。

对于消费者来说,学会“多看一眼、多闻一闻”,不要只为“颜值”买单,是避免被“美颜鱼”欺骗的第一步。

END

采写:南方农村报记者 周亦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