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周六,阳江市金山植物公园的晨光里,便飘荡起激昂的歌声,而夜幕下的西濑小公园,则会流淌着悠扬的旋律。
这是“一起来 更精彩”阳江市文艺志愿者惠演活动一个生动场景。有别于一般文化惠民活动的是,该活动改变“一台节目多台演出”形式,创新节目内容,并通过搭建多方共赢机制,实现常态化、公益性的文艺演出,将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基层,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
活动由阳江市政协牵头,联合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文联等多个部门共同打造,自去年12月7日启动以来,已连续举办43场,动员30多家文化单位、机构参与,有多达1000人次的文艺志愿者接力加入,表演近250个节目,惠及1.25万人次群众。其间,各方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在文化惠民大舞台上上演了一场场“多向奔赴”的浪漫,而惠演正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活动源起
回应时代的文化“三个需要”
党的十九大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也指出:“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
举办文艺志愿者惠演活动,正是阳江积极探索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一次文化惠民实践。而策划这项活动,也是落实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九次会议精神的具体行动。
去年10月9日,全国政协常委会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主题,以视频连线方式与多省政协开展联动协商,阳江市政协主席杨文龙作为基层委员代表列席会议,并以“厚植乡村文化沃土 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为题作了发言,得到与会有关领导积极回应。会后,又向市委常委会建议,要推动文化惠民活动在阳江落地。
“举办惠演活动,更是阳江回应时代的文化需要。”阳江市政协将其总结为“三个需要”:即人民群众需要高质量文化生活、文艺工作者需要展示才华的平台、城市需要文化发展。
作为一座孕育了辉煌高凉文化的千年古城,阳江正积极打造特色文化名片,通过特色文化活动来展现城市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同时,搭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力量,激发广大文艺爱好者的参与热情,丰富节目内容,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主题“一起来 更精彩”就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
按照规划,阳江市文艺志愿者惠演活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并打造“公园+文化”的沉浸式场景体验:每周六上午10:00—11:00,合唱声响彻金山植物公园;而每周六20:00—20:30,流淌在西濑1号公园的各式乐器旋律,与古城西濑风情区相得益彰。
因为惠演跨度时间长,演出场次、动员的文艺工作者和节目较多,又没有固定观众,一开始有人担心效果会打折扣,但阳江市政协坚信,坚持必有回响。
润物有声
惠演成“可感可知”的城市温度
活动启动后,很快引来众多文化工作者的响应,而经过五个月的持续演出,文化艺术与城市的双向滋养,正在阳江悄然发生。
对文艺志愿者而言,这个舞台带来了多重收获。作为活动节目统筹者,阳江市音乐家协会会长卢建华发挥其专业优势,开展文艺志愿惠演节目的培训,组织挑选较高水准的节目,为贴近基层群众需求,加入阳江方言、阳江山歌、乡村振兴等题材的作品。
在这里,退休文艺爱好者通过演出重新找到了新的人生价值。阳东区老干合唱团团长许瑞红说:“老有所学,老有所为,更能给群众带来美的享受。”
对阳江市音乐家协会理事周堪德来说,除了能让市民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更希望通过类似活动,带动阳江音乐的发展,因此,“这次活动让我很有责任感,私下更勤练习,努力给观众带来好的体验。”
惠演还吸引了一些父女、父子、母女同台演出,余良静和她女儿朱泳錡的“母女二重奏”传为佳话。余良静是阳江市戏剧曲艺家协会主席,女儿朱泳錡则是星海音乐学院大二学生。
“当时正好寒假,听说公益活动后,主动报了名,和我一连参加了两场演出。”说起这事,余良静一脸自豪,“我们同台演出,我为她伴奏。”
和一般演出不一样的是,此次演出形式灵活,舞台区和群众几乎“零距离”,可实现面对面沟通。随着惠演深入,反响越来越热烈,春节期间连加两场,其中年初一的一场创下500人次的观看纪录。
余良静参加了年初一西濑1号公园的演出,“我们特别增加了互动环节,演员扮演的‘财神’拿着元宝盆给群众派发小利是、糖果,气氛很热烈。”让她印象很深的是,有的群众主动要求表演弹吉他,许多群众跟着熟悉的旋律一起哼唱。
正是这一场场沉浸式的体验,让这场文化惠演正走进群众心里。当艺术走出殿堂、融入街巷,文化惠民就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成为“可感可知”的城市温度。阳江市政协期望,希望有一天,人们提到文艺演出,会想起这里的文艺周末。
多方联动
破解长效运营难题
和一般文化演出不同的是,阳江市文艺志愿者惠演涉及参与机构多、演出人员多及节目遴选、现场服务等许多环节,如何保障活动长期有序进行,组委会创新机制,采取政协统筹、多部门协作、文化机构、文艺志愿者参与的运作模式,破解了一道道难题。
作为执行单位之一,阳江市文化馆馆长陈琳表示,涉及数十个部门、文化单位等合作协调是其中挑战之一,但经过磨合,已形成标准化流程,而文艺志愿者的招募则是惠演的首要课题。
为此,主办方采用“协会发动+社会招募”双轨制:一方面通过音乐家协会、戏剧曲艺家协会等专业团体动员;另一方面开通二维码报名通道,吸引社会爱好者参与。
惠演启动五个多月来,阳江所有县(市、区)文化单位团体已行动起来,至今吸引1000多人次的文艺志愿者参演。其中,包括有10多个专业和民间合唱团及乐队,而器乐专场还吸引了一些曾在亚洲国际艺术大赛中国赛区、广东乡村歌手大赛等赛事上获得优异成绩的专业人士公益参演。惠演也引起了学校重视,阳江开放大学、阳江一中、两阳中学合唱团分别包场演出,许多老师学生报名参与。一些企业还免费提供音响等器材,供演出长期使用。
正是“专业演员带头,业余爱好者跟进,广大社会力量提供帮助”模式,保证了节目质量,又扩大了参与面。
为保持文艺志愿者热情,活动建立了“培训+审核+激励”机制。卢建华介绍,所有节目都经过专业指导,确保艺术水准,通过媒体报道、颁发公益演出证书等方式,增强他们的荣誉感。
陈琳也表示,接下来会进一步鼓励普通群众参与节目编排,形成“全民文化共建”氛围。同时,利用新媒体加大宣传,利用大数据优化节目质量。
据悉,惠演活动在条件成熟时,还将继续增设演出点,通过多点带动,让惠演的种子,播撒在阳江大地,生根发芽,滋润着文化土壤。随着更多市民和志愿者的加入,这幅文化惠民的画卷也将更加丰富多彩。
撰文:陈步上
图片:阳江市政协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