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海边,宽阔的海面传来滚滚的海浪声,如绿毯般的红树林沿着岸边包裹,形成一片绿色卫士守护着岸边这片土地。
而在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自然保护区高桥管理站,这里的“海洋卫士”也有它的守护者——林广旋,他用三十余载青春驻扎于中国最大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中,以实际行动践行“两山”理论,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书写了壮丽篇章。
高桥红树林。林广旋 摄
高桥红树林。林广旋 摄
近期,他因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工作表现突出获得表彰。
坚守三十余载
守护万亩连片红树林
见到林广旋时,他头戴一顶草帽,正一脚深一脚浅地行走在高桥红树林的海岸边,熟练地操控着无人机在红树林上头“巡逻”。50岁出头的他,皮肤黝黑,这是三十余载守护红树林的印记。
林广旋1993年就开始在保护区的高桥管理站工作,迄今已30余年,见证着红树林面积逐渐增长的过程,也见证着周边村民对红树林爱惜态度的转变。与此同时,林广旋对红树林的感情也逐渐深厚。
“当年红树林保护区管理站还在筹建阶段,环境艰苦,没有现代化的办公场所与设备,每天步行或骑着自行车,踏着泥泞小路巡林。”忆起入职初期,林广旋娓娓道来。
反嘴鹬。林广旋 摄
反嘴鹬。林广旋 摄
问及后续如何坚持下去并守护树林三十余年,林广旋笑道:“内心依旧有环保的热心,条件艰苦便努力克服,将观鸟、拍摄的爱好与工作相结合,慢慢便坚持下来了。”
从当年的步行、骑自行车巡林,到现在开车、开无人机监测,在巡护制度的执行过程中,林广旋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引入无人机、智能监测设备等先进技术,构建起全天候、全方位的动态监管体系。通过“人防+技防”相结合的方式,林广旋带领团队对保护区内的红树林资源进行全域实时监控。
林广旋在岸边开展水鸟资源监测工作。受访者供图
林广旋在岸边开展水鸟资源监测工作。受访者供图
“像这块斑点,可以确认是随海水漂来的蚝排,那就联系相关人员及时清理了。”林广旋指着无人机屏幕介绍,通过无人机可以及时排查红树林中的异常变化。“近期,我们巡林时还发现拉关木这一外来物种有入侵倾向,清理入侵有害生物也是我们守护者日常工作之一。”
探索发展新路
红树林变红景点
白鹭、水鸟或低空飞行或站立红树林枝头休憩。待浪潮褪去,招潮蟹、弹涂鱼等动物在湿地活动。
与红树林相处久了,林广旋深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他也深刻认识到,只有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得以融合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两山”理论。
为此,林广旋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融合路径,努力将“两山”理论价值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
林广旋带领访客了解红树林知识(右二)。受访者供图
林广旋带领访客了解红树林知识(右二)。受访者供图
依托连片红树林生态资源,林广旋与廉江地方政府和社区联动,深入挖掘红树林资源特色,开发红树林生态研学、自然教育等特色项目活动。
“各位访友,大家都熟知植物会进行光合作用,那么你们知道有动物也会光合作用吗?”林广旋正指着滩涂上一片绿色的小生命——白边侧足海天牛向访客讲解着。正值暑假,不少外地游客慕名前来高桥参观红树林,借此旺季,林广旋开展形式多样的红树林科普宣教活动,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红树林保护工作中。
如今,廉江高桥红树林保护区年均接待访客10万多人次,成为当地的当红景点,带动周边民宿、餐饮等产业发展,为村民提供导游、护林员等就业岗位,让社区群众实实在在享受“两山”红利,为红树林保护与地方发展注入新活力。
“在‘两山’理论转变成经济发展的探索路上,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需摸索,但前进的脚步不会停下,将不断挖掘红树林的生态价值转化新路。”林广旋介绍,目前高桥红树林周边社区已生产出红树林蜂蜜、高桥红鸭蛋等特色产品。
南方+记者 许筱倩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