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柏以“清下焦湿热”见长,与黄芩的“清上焦实热”形成互补,是中医“分部论治”的典范。从《伤寒论》到现代湿热病治疗,黄柏始终是燥湿解毒的“利器”。其盐炙后滋阴降火,更拓展了应用范围。然苦寒之性需慎用,配伍得当可发挥其“泻火坚阴”之效,为湿热、虚火之证提供天然良方。
一、药物来源
黄柏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或黄檗的干燥树皮,前者习称“川黄柏”,后者称“关黄柏”。主产于四川、贵州、湖北及东北地区。通常在春末夏初剥取树皮,刮去粗皮后晒干或烘干。炮制方法包括生用(清热燥湿)、盐炙(增强滋阴降火功效)或酒炙(引药上行,清上焦湿热)。
二、典籍记载
《神农本草经》:为中品,称其“主五脏肠胃中结热,黄疸,肠痔,止泄痢,女子漏下赤白,阴伤蚀疮”。
《本草纲目》:(李时珍)言其“苦寒,无毒……治湿热泻痢、黄疸、带下、热淋、脚气、痿躄、骨蒸劳热”。
《伤寒论》:黄柏与苍术配伍成二妙散,专治湿热下注之关节肿痛;白头翁汤中配伍黄连、黄芩,治热痢下重。
三、药材性状
黄柏呈板片状或卷筒状,外表面黄棕色至黄褐色,较平坦,皮孔横生;内表面暗黄色,粗糙,具细密纵棱纹。质硬而脆,断面纤维性,呈裂片状分层,深黄色。气微,味极苦,嚼之有黏性。以皮厚、色鲜黄、味苦者为佳。
四、性味归经
性味:苦,寒。
归经:肾、膀胱经。
五、功能主治
黄柏以“清热燥湿”为核心,尤擅清下焦湿热,兼能泻火解毒、退虚热。
湿热下注:如湿热泻痢、黄疸、带下腥臭、阴部肿痛。
热淋涩痛:小便短赤、淋漓涩痛。
阴虚火旺:潮热盗汗、骨蒸劳热(常配知母)。
疮疡肿毒:湿疹、疥癣、痈疽疮疡。
六、临床应用
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湿热淋证(尿路感染):与车前子、瞿麦配伍(如八正散)。
湿热带下(黄带):与芡实、车前子同用(如易黄汤)。
2.皮肤疾病
湿疹瘙痒:单用黄柏煎汤外洗,或配苦参、地肤子。
3.慢性炎症
慢性肾炎蛋白尿:黄柏配苍术、山药,健脾利湿。
4.阴虚内热
阴虚火旺盗汗:知母、黄柏与六味地黄丸联用(如知柏地黄丸)。
七、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大便溏薄者忌用。
八、药膳推荐
1.黄柏绿豆汤
黄柏5克,绿豆30克,加水煮烂,加冰糖适量,清热解暑,适合夏季湿热体质。
2.黄柏薏米粥
黄柏10克煎汁,与薏米50克、粳米100克煮粥,祛湿健脾,适用于湿热困脾。
3.黄柏莲子饮
黄柏3克,莲子心2克,麦冬5克,沸水冲泡,清心降火,缓解口舌生疮。
中医治病需辨证施治,因个体差异,服用中药前,建议先咨询专业的中医师和中药师!要想学到更多中医药知识,请持续关注鹤山市中医院公众号哦!
END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