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
一部以鱼为主角的电影
《罗非鱼》在全国发行
它记录的不仅是罗非鱼养殖技术
更是华师生物系教授潘炯华团队的科研坚守
“把科研与解决人民生活问题紧密结合”
20世纪70年代,正值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华南师范学院深刻认识到,要发展国家的经济文化,解决我国的主要矛盾,科学研究是一股蓄势待发且不容小觑的力量。因此,在院革委会的领导下,学院成立了科学研究领导小组。
在艰苦的条件和特殊的环境下,这些科研小组仍然保持着对科学研究的高度热情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学院在这一时期涌现了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项目,研究成果“百花齐放”,在各个领域实现了多项突破。由时任华南师范学院生物系教授潘炯华领导研究的“罗非鱼的养殖”课题,就在其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潘炯华在实验室
潘炯华在实验室
过去,“四大家鱼”就是广东省水产市场供应的不二之选,家鱼养殖只能依赖捕捞天然鱼苗到池塘放养,产量极低。为了使鱼类品种多样化,百姓能够常常食而有鱼,出身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生物系的潘炯华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潘炯华在科研生涯中,始终如一地坚持着“理论研究实际,把科研与解决人民生活问题紧密结合”的理念,这一理念也充分体现在了他的罗非鱼研究中。
潘炯华带领教师检查鱼类研究室越冬池
潘炯华带领教师检查鱼类研究室越冬池
从突破人工繁殖技术
到创造越冬奇迹
他们在泥泞与霜雪中
使罗非鱼踏上惠及万家的道路
寒夜里的鱼塘微光
1976年一个寒冷的冬天,在岭南一个小小村落的温泉池中,华南师院生物系的尼罗罗非鱼成功进行了冬季人工繁殖试验。这项历经数年的研究,终于迎来了激动人心的突破。
1974年的大年初五,为了做好做实刚刚落户广东的罗非鱼越冬保种的研究,潘炯华早早便背着包赶到偏僻的清远县三坑区莨口村。莨口村拥有天然温泉,冬季水温也能够保持在14℃以上。而罗非鱼抗寒力较差,为了能让试验顺利进行,潘炯华便希望能够利用村庄的温泉水调节鱼塘水温,解决罗非鱼冬天育苗的问题。
潘炯华主持开展罗非鱼研究
潘炯华主持开展罗非鱼研究
他吃住都在村中的农民家里,白天和农民一起开塘、引温泉、做实验,晚上水温变化大,每隔半小时,他就要浸着刺骨的池水进行各种观测。对于潘炯华当时的工作状态,著名作家陈国凯在他的文章中描述道:“冬天、野外;斜雨、寒风……有时晚霜掠履,还要打着手电筒在茫茫冬夜走向池边,真是冷风兜衣不胜寒。”
罗非鱼
罗非鱼
连续一个多月的高强度工作过后,科研组终于发现,雌鱼在水温达到18℃以上就会开始产卵。因此,当水温稳定在18℃以上,就可将亲鱼从越冬池转移到繁殖池,开塘繁殖。这一重大发现脱胎于长期的数据积累和负责的科学态度,为接下来广东省解决罗非鱼越冬保种、提前繁殖的问题提供了有力科学依据。除此之外,潘炯华还在莨口村进行了罗非鱼的杂交试验,利用罗非鱼的杂交优势培育出了生长迅速、肉味鲜美、耐寒力强的优良品种,为广东省提供了大批良种鱼苗。
《罗非鱼的养殖》目录
《罗非鱼的养殖》目录
这凝结着心血与汗水、饱经风霜和雨雪的“一条鱼”,最终在潘炯华的亲自主持下,开始走入广东的千家万户。
从10亿到3000亿
从200多斤到3000-4000斤
这尾鱼正游向全国游向国际
从实验室到百姓餐桌的旅程
潘炯华及其团队
潘炯华及其团队
80年代,生物系鱼类研究组研究繁殖和推广福寿鱼、尼罗罗非鱼的工作顺利进行。生物系繁育的鱼苗的质量得到了省内外的一致肯定,除了供给省内佛山、韶关等地区共20多个单位外,还供给四川、福建、江西等省的有关科研和生产单位。使用单位对这些鱼苗表示了高度的认可和赞扬,认为其品种较纯,体态健壮,生长得快,成活率高,适应南方淡水鱼鱼塘养殖,只要混养得当,就能得到增产增收的效果。
在清远县的试验成功后,潘炯华及其科研团队还积极寻找广东省内其他能够满足试验条件的地方,以让研究成果能惠及更多地区。华南师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方展强追忆:“记得85年读潘校长的研究生时,他曾说过韶关乳源地区有温泉池能进行试验,罗非鱼冬季能产卵生产鱼苗,提早供应广州养鱼专业户,要我选这个课题完成硕士论文。潘校长还曾带鱼类室师生坐火车去了乳源,那几年我就专注这一研究课题,还跟鱼类室的师傅们一路对送装鱼苗的大桶不断增氧,送鱼苗去乳源。”
潘炯华及其团队进行考察调研
潘炯华及其团队进行考察调研
2018年广东罗非鱼苗种产量超百亿尾,超过全国50%,产量和规模蝉联全国首位。《珠江水产》杂志主编冯启新指出,广东的鱼苗能从50年代初的年育10亿尾,到现在的3000亿尾;水域亩产从200多斤到现在的3000-4000斤;全国淡水鱼总产量能实现几年就成倍增长,让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有鱼吃,创造了无可估量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确是一代代水产人接力奋斗的结果。
不仅如此,罗非鱼也是广东出口量最大的水产品。据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报道,2020年,中国罗非鱼出口总量达到44.73万吨,出口额约12.45亿美元。自从上世纪50年代引入以来,罗非鱼行业从小到大,带动了无数农民致富。罗非鱼产业的发展,对广东水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兴旺、乡村振兴具有重要影响。
“一条鱼”真正成为了广东人民的福音,在岭南各地为人们带来了温饱,同时成为中国出口量最大的一条“国际鱼”,带来了源源不绝的经济收益,也带来了一份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和希望。
在众人的努力下游向千家万户的鱼
又是如何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跃上珍奇的大银幕
赢得众人的掌声
跃上银幕的一条鱼
《罗非鱼》台本封面
《罗非鱼》台本封面
1980年,一部以鱼为主角的电影,在全国发行。这部名为《罗非鱼》的影片是由珠江电影制片厂在1974-1978年摄制的科技电影,在科学教育领域有着重要意义。
1978年,为了在露天电影开始之前播放科普影片,中央电教馆刚刚成立就组织了一次国外电教设备展。华南师范学院李运林教授敏锐地抓住了这次机会,在副院长潘炯华的支持下,购买了最新的电视教育设备,并引进了香港专业的电视维修团队。由此,中国电视教育在广州发展起来,华南师大在广东办起了第一个电化教育系,《罗非鱼》也应运而生,并成为第一个真正意义的电教片。
时任华南师范学院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室主任李运林
时任华南师范学院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室主任李运林
这部影片就是根据华南师范学院生物系科研项目——《罗非鱼的养殖》摄制而成。它介绍了我国现有的罗非鱼品种,以及它们有趣的繁殖习性、食性,还有保温越冬等养殖方法。影片还详细介绍和展示了为提高产量、培育抗寒品种而进行的科研试验活动。
这部电影在1980年上映,同年获得了广东省科学大会奖并被教育部列为优秀教育电视录像片,还曾在1979年被选送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展览。这条跃上屏幕的鱼就这样承载着这项研究的重量,通过银幕上变幻的光影,将成就背后的艰辛和喜悦带到了大众眼前。
一条鱼永远地留在了银幕之上,华南师院生物人也在科研道路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珍贵足迹。
一条鱼永远地留在了银幕之上,华南师院生物人也在科研道路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珍贵足迹。
他从兴宁走到广州
从富贵之家走向田野与实验室
心却永远系在最初的那条鱼上
随着他的事迹薪火相传
“有第一等之襟抱,始有第一等之学识”
潘炯华
潘炯华
提及华南师大生物系,人们会形象地说它是由“一草”“一鱼”“一花”发展而来——其中“一鱼”指的就是本次罗非鱼研究的主持者、鱼类学家潘炯华。
1943年,年纪尚轻的潘炯华毕业于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生物系并留校任教,在走向“广东老水产头把交椅”的同时,又历任华南师范学院(大学)生物系代理系主任、院长、校长等职,成为了他手下51名硕士研究生眼里“大学校长中的独树一帜的存在”。
潘炯华给研究生上课
潘炯华给研究生上课
与想象中的书香门第不同,潘炯华出身于“兴宁最早拥有小汽车的家庭”。自小便极有天赋的他被家庭寄予了继承家业的厚望,早早便被送到学校念书。然而,在1938年顺利考入大学后,潘炯华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研究水产养殖的学者之路。作为家庭中忤逆父亲意愿的“大叛逆者”,他一不做二不休,不仅自己在学术之路上矢志不移,还将被卖去做童养媳的妹妹潘贤英赎回,与弟弟潘镜华一同带到广州求学,并将他们顺利送入大学。
在“罗非鱼的养殖”研究结束后,潘炯华依然在鱼类研究的学术之路上踽踽前行。任校长期间,他仍亲自承担了1980年启动的中国水产“六五”规划重点课题“珠江水系渔业资源调查”的研究工作。这是一个填补广东历史空白的浩大工程,由华师负责北江江段的任务。“已经担任校领导职务的潘炯华尽管校务、教务都十分繁忙,加上年事已高,仍亲自带领学校鱼类研究室的助手,足迹遍及北江全段。”当时的项目联系人冯启新不无钦佩地说。
潘炯华在北江调查鱼类资源
潘炯华在北江调查鱼类资源
1985年,华师承办中国日本两栖爬行动物学会。第一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外一百余名专家与会, 潘炯华被推选为大会主席并作学术报告
1985年,华师承办中国日本两栖爬行动物学会。第一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外一百余名专家与会, 潘炯华被推选为大会主席并作学术报告
除此之外,潘炯华还担任了《广东淡水鱼类志》这本皇皇巨著的主编,根据研究成果撰写了《广东鱼类区系特点》等大批学术论文,独立完成了《珠江水系北江渔业资源》一书。他的研究著作落在了岭南,走向了世界,成为水产养殖和粮食安全研究领域的教科书。潘炯华所带的研究生潘淦回忆,广东鱼类养殖的研究成果曾引起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重点关注,组织先后委托广东水产养殖界主持举办了5期针对东南亚和非洲学员的淡水鱼养殖培训班,主讲鱼类人工繁殖技术课程。
潘炯华与美国海龟专家弗里斯博士等外国同行研究中国金钱龟
潘炯华与美国海龟专家弗里斯博士等外国同行研究中国金钱龟
1986年,潘炯华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
1986年,潘炯华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
1987年卸任校长的潘炯华退而不休,在鱼类研究室主任这一职位上笔耕不辍、继续教学。在去世前几年,潘炯华饱受肺气肿、胃溃疡等疾病的困扰,但仍然坚持在校任教,即使需要就诊,也多是让家中保姆骑单车驮他去到校外医院。
陈国凯这样描述潘炯华——“状貌平常,很安静,说话不多,在要人名流云集的会议处所,有时你甚至会忘记他的存在”。然而,正是这位安静到甚至让人忘记其存在的长者,富有远见地创办了全国第二、广东第一个电化教育系,留下的科研果实为粤北山区等多处地区的渔业生产和资源保护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在高等学校任教50年,出版专著、教材8部,论文100余篇,可称桃李天下、建树卓绝。
潘炯华与助手郑文彪老师在进行“胡子鲶”的研究工作
潘炯华与助手郑文彪老师在进行“胡子鲶”的研究工作
后来成为华师生命科学院的硕导和创业导师的潘淦回忆起老师仍然敬佩不已,“他有关养殖技术的所有研究成果都是无偿公布,他确实是为广东水产的巨变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潘炯华在任期间的鱼类研究室十分简陋,然而正是这间显得有些“家徒四壁”的研究室,却走出了一大批广东水产界的骨干力量。他们关注着水产学科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等方面的核心问题和困难,也关注着母校华师水产专业的延续性发展。他们将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作为自己从业的使命和目标,在水产研究工作中始终秉持着认真专一、敢为人先的精神。他们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用实际行动帮助广东水产养殖实现了从基础研究、技术推广到构建塘头水田产业体系的良性发展,也在提升产业标准化、绿色化、智能化水平的路上努力奋斗。
提起鱼类研究室的同学们,潘淦表示,“我们华师鱼类研究室培养的学生虽然不多,就几十号人,但在广东水产界的影响力跟起的作用是不小的,牛人很多。我们一直认为,根都是发在潘校长那里的。我们现在所做的,正是在继承和光大他的事业!”
科技特派员团队实地勘察农户的养殖环境以及水质
科技特派员团队实地勘察农户的养殖环境以及水质
《优“渔”助乡》项目团队
《优“渔”助乡》项目团队
薪火相传,赓续前行。潘炯华虽未给后来者留下贵重的设施,却留下了珍藏在他的著述和事迹中的精神,他严谨扎实的学风与教风以及“科研为了人民”的信仰。它们在岁月中沉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华师一代又一代的后继者不断前行。
鱼类研究室成立五十周年校友茶座
鱼类研究室成立五十周年校友茶座
作家陈国凯曾在文章《学者襟抱》中,将这位为人谦和的老校长的往事娓娓道来。文末,他这样落笔:“有第一等之襟抱,始有第一等之学识。依我看,潘教授就是有一等襟抱、一等学识之人。”
从实验室到鱼塘
从讲台到银幕
这尾游过半个世纪的鱼
承载的不仅仅是华师人对科研的坚守
更是一代代华师学子
“科研就要解决实际问题”的赤子之心
*注:以上档案材料源自人民出版社《华南师范大学史稿》《华南师范大学九十年九十事》,广东科技出版社《罗非鱼的养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百年文脉:寻访梅州籍大学校长》,梅州日报“【寻访梅州籍大学校长】当之无愧的广东水产第一人”,华南师范大学生科院新闻中心“读懂生科丨鱼类学家潘炯华”,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鱼类科研薪火相传,征途漫漫奋斗不止——生命科学学院成立二十周年暨建系七十周年周末校友茶座》《麦康森院士工作基地水产智能化养殖创新及应用》《华南师范大学科技特派员团队助力汤西镇水产养殖产业》。
采写丨付杭
图片丨豆瓣 百家号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梅州日报 当代渔业
执行编辑丨林良莹 邱嘉瑶
责任编辑丨卢嘉裕 吴建国 陈婧
初审丨沈蔚瑜
复审丨林海岸
终审丨周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