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是交通人刻在骨子里的精神图腾。近年来,阳江交通网络加速延伸,从崎岖山地到纵横水系,建设者们以攻坚克难的魄力劈开屏障,以创新智慧跨越天堑,更以党建引领凝聚奋进力量,将党旗插在工程一线,让信仰照亮攻坚征程。
为此,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阳江记者站与阳江市交通运输局联合推出“阳江交通先锋”系列报道,深入工程现场,走进他们的世界,感受党建与业务融合的生动实践,聆听新时代交通人的铿锵足音,记录他们如何以“红色引擎”驱动高质量发展。
在粤西连绵的群山与蜿蜒的河流间,一条贯穿阳春、高州、信宜三地的交通动脉——阳信高速正逐渐成形。建成后,阳信高速与汕湛、中阳等高速相接,成为连接“两湾”——粤港澳大湾区和北部湾的重要通道。
作为这条高速公路建设的总工程师,谢庆带领技术团队攻坚克难,紧抓质量管理,并以党建为引领,凝聚团队力量,确保工程高效推进,冲刺全线工程在9月底通车。
谢庆。受访者供图
谢庆。受访者供图
技术与机制双突破
跨越领域的匠心传承
谢庆投身交通建设事业多年,2023年7月,他从广州地铁十一号线调任阳信高速项目。此前,他在市政公路和地铁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经验。
面对粤西复杂的山地地形和地质条件,他坦言“挑战远超预期”。阳信高速全长140多公里,桥梁和隧道占比达41.91%。谢庆带领团队严格实施“首件验收制”,要求每个标段的第一道工序必须严格验收,待首件工程取得标准验收合格后,再进行批量施工。
“该机制帮助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指导后续施工,预防后续施工可能产生的各种质量问题。”谢庆表示,这一机制不仅确保了施工质量,还提高了效率。在预制梁的生产中,团队采用智能化生产线,从钢筋绑扎到混凝土养护全程自动化,最终完成了1.5万多片梁体的高质量预制。
在全线10多个标段工程中,位于阳春市的南星枢纽互通工程是全线关键节点,是最复杂的工程之一。在这里需与汕湛高速、中阳高速交会对接,原来已有立交,对接需要拆除旧桥和重新设计梁体。谢庆带领团队将原T字形立交改为十字形,解决了多方向交通衔接问题。通过重新利用旧桥260多片梁体,团队既节省了成本,又提高了效率。
正因为如此,两年多来,阳信高速广泛推进应用先进工艺工法128项,获得专利28项,正在申报专利35项,还正积极开展智慧公路建设2项科研课题攻关,解决工程技术难题,为项目安全质量稳步推进保驾护航。
凝聚团队力量
党建引领下的坚守与拼搏
阳信高速于2022年底全面启动建设,至今主要工程已接近完工。谢庆表示,阳江段地质复杂,南星互通多为熔岩地形,台风多,降雨量大,在阳江市政府和交通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阳信高速克服了诸多不利影响。
同时,阳信高速项目党支部将党建融入工程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党员先锋队的身影遍布全线,成为攻克难题、保障工期的中坚力量。作为一名党员,谢庆以身作则,与党员攻坚队一起啃下了许多“硬骨头”。
针对阳信高速全线高填深挖路段多、半挖半填路基多、压覆矿区域沉降期短等问题,为增强路基边坡稳定,谢庆和团队研究后,把边坡防护和排水工程进行动态设计提升,并带领党员技术骨干奔波现场,反复论证和实时监测,确保工程安全优质。谢庆认为,技术是骨,党建是魂,两者结合才能铸就精品。
面对工期压力,谢庆和党员先锋队抢抓进度,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许多节假日也不得不放弃休息。由于标段分散,白天常跑现场,晚上常通过视频会议“云攻坚”,了解情况,也解决各种技术难题。
这种“白+黑”的工作节奏成为团队常态,不过,谢庆觉得,党员的责任就是关键时刻顶得上,困难面前不退缩。在大家的努力之下,工期顺利,路面沥青铺设、交安工程等进度均超90%,预计9月底可达到全线通车条件。
谢庆的故事是阳信高速建设者的缩影,从个人专业能力的跨越到团队协作的凝聚,从技术难题的破解到党建与业务的同频共振,这条即将开通、蜿蜒于粤西山水间的高速公路,不仅承载着区域发展的希望,更彰显了新时代中铁交通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路先锋精神。
撰文:陈步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