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善美英才” | 黄志丹:以“志愿红”为底色绘就思政育人新画卷

作者 陈欣欣 2025-11-02 15:16

【编者按】奔向海陆丰,人生更成功。汕尾市深入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吸引八方英才逐梦汕尾、共创未来,涌现出一批有理想、敢担当、能创新的优秀人才典型。为更好发挥榜样引领作用,现陆续推送“善美英才”在汕尾的奋斗故事。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团委副书记、学生处思想政治教育科科长黄志丹的故事。

在汕尾的乡间田野,他带领志愿队伍,帮果农采摘青梅、打包发货;在红色遗址前,他与学生志愿者并肩而立,聆听老党员讲述峥嵘岁月;在社区服务一线,他俯身指导志愿者如何精准记录群众需求……十四年来,黄志丹始终扎根思政教育与志愿服务一线,以“志愿”为桥梁,将思政的暖流浸润汕尾的每一寸土地。

以红色故事激活思政课堂生命力

“仅仅自己了解红色历史还不够,更要带领志愿者,把革命故事讲给更多人听。”从最初牵头组织志愿服务起,黄志丹就坚定走“红色+志愿”融合之路。面对部分村民对本土革命历史的陌生,以及学生志愿者经验不足的困境,他带领团队深入汕尾的红色资源中汲取养分。

他组织志愿队走访全市12处红色遗址:在彭湃故居,他指导志愿者梳理“农民运动大王”的生平事迹,将“田契烧毁”的革命壮举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在周恩来金厢革命活动旧址,他邀请当地长者担任“志愿讲师”,让年轻志愿者边听边学、边学边讲;为了拍摄红色微视频,他与学生一同熬夜打磨脚本,将革命事迹改编为情景剧,连背景音乐也选用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红色童谣。

一次在海丰县红宫红场的宣讲中,志愿者小李因紧张而忘词,黄志丹并未急于纠正,而是轻声引导:“你想象一下,当年农民代表在这里开会时,心中怀着怎样的信念?把那份情感传递出来就好。”在黄老师的鼓励下,小李逐渐放松,讲解越来越投入,引来不少游客驻足聆听、掌声不断。如今,他带领的“红色宣讲志愿队”已发展至200余人,累计开展宣讲300余场,将海陆丰的革命故事带进社区、校园与乡村,让红色基因在志愿宣讲中真正“活”了起来。

把志愿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

“志愿服务不能流于形式,要做群众真正需要的事。”这是黄志丹常对志愿者们说的话。多年来,他牵头组建了近60支志愿服务队,从最初仅有5人的小组,逐步发展为覆盖汕尾各县(市、区)的服务网络。每支队伍都有清晰的定位:有的专注于解决农产品滞销难题,有的致力于关爱留守儿童,有的扎根社区帮扶老年人解决生活困难。

陆河县螺洞村的青梅成熟时节,“助农志愿队”便成为果农的得力助手。黄志丹带领志愿者参与采摘、分拣、打包,并指导村民通过直播拓展销路。有一年青梅行情低迷,他与志愿者连续一周驻扎果园,从“青梅的种植故事”讲到“生态种植的价值”,一场直播便售出200多斤。果农李阿婆感动地说:“你们一来,我们的青梅就不愁卖了!”

在汕尾市城区敬老院,“关爱志愿队”被老人们视为亲人。黄志丹会提前与院长沟通,了解每位老人的喜好:爱听潮剧的张阿婆,有志愿者每周陪她哼唱;思念菜园的李阿公,他带着志愿者在院内开辟小菜地,种上青菜与番茄。志愿者小马感慨:“跟随黄老师服务,我才明白,‘帮助他人’不是任务,而是看到老人笑容时,心底涌起的那份温暖。”

多年来,黄志丹带领的志愿团队累计服务时长超过5万小时,惠及群众上万人次,并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千校千项”最具影响好项目、广东省“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等60余项荣誉。

推进志愿服务规范化发展

“要让志愿服务走得更远,不能仅凭热情,更要有方法与规范。”黄志丹深知,必须将实践中积累的经验系统总结,为更多志愿者提供参考。为此,他在组织服务的同时,投入大量时间编写手册,将“如何对接群众需求”“如何与老人沟通”“如何记录服务档案”等细节一一厘清。

在编写《汕尾市志愿者服务手册》过程中,他带领团队走访30多个社区与乡村,收集上百个服务案例,将“初次上门先递杯热水”“与村民聊天多谈庄稼事”等实用技巧纳入其中;在编写《“五色乡村”社会调研服务团手册》时,他亲自带队调研,指导志愿者如何记录乡村特色、分析群众需求,手册中甚至详细说明了“调研表格填写规范”与“如何拍摄真实的服务照片”。

黄志丹并未止步于实践总结,而是持续深化理论研究。为探索“志愿服务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路径,他带领团队走遍汕尾红色遗址与乡村,发放千余份问卷,访谈师生、老党员等群体,最终主持的课题《“百千万工程”实施背景下广东高校红色文化实践育人评价体系研究》成功立项2023年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不少基层社工表示:“黄老师的手册和研究成果,让我们开展志愿服务时更有底气、更有方法。”

如今,黄志丹仍保持着“跑基层”的习惯:每周至少深入乡村或社区一次,每月与志愿队共同开展一次服务,每季度组织一次经验分享会。有人问他:“干了这么多年志愿服务,累吗?”他总会笑着指向身边的志愿者回答:“看着越来越多人加入志愿队伍,看到群众脸上的笑容,这点累又算什么呢?”他正以那一抹“志愿红”为底色,带领团队在汕尾大地上,继续书写思政教育与志愿服务交融的温暖篇章。

南方+记者 陈欣欣

编辑 刘晓维
校对 何翠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