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改造老园区、上新综合体,中山为亿元项目“裁新衣”

作者 陈少宏;叶志文;廖瀚;杨慧荣;雷海泉;何伟楠;曾艳春 2025-08-29 06:30

连日来,一批亿元项目“扎堆”在中山落户:深耕厨电领域23年的金广电器生产基地项目在黄圃镇动工,预计达产后年产值可达2亿元;高端生物瓣膜产业基地花落翠亨新区,项目总投资2亿元;古镇镇一批亿元级投资项目集中签约,涵盖智慧照明、储能光伏、绿色照明等多领域……

优质亿元项目“择木而栖”,如何吸引它们在中山安家?中山精准开展产业规划,持续推动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下称“工改”),腾挪出万亩产业空间,打造高标准智造园区和新型综合体,实施“亿元企业安家工程”,不断提升空间承载力和生态融合度,让优质企业“放心来、安心落”,深度嵌入本土产业生态。

从一块待开发的招商地,到承托“种子”萌发的新载体,再到一个充满活力的产业“生态位”,中山以“工改”重塑空间载体、以创新赋能产业生态,启动了一场从“物理改造”到“化学聚变”的产业新实验。

“工改”园里的“反向定制”行动

“公司对厂房具体有哪些需求?”

“厂房一、二层的层高要超过7米,楼面承重得达到1吨/平方米以上……”

几个月前,一场招商洽谈会在神湾举行,客户当时提出的诉求,如今已经成为中山“工改”项目——外沙科创城的厂房实际参数。

外沙科创城。 南方+ 叶志文 摄

外沙科创城。 南方+ 叶志文 摄

在项目动工之前,园区运营方诚艺控股便与来自深圳的打印耗材生产企业——深圳精确投资达成合作意向,根据企业生产需求,在园区内启动定制化厂房建设。按照这样的前置服务流程,目前,诚艺控股在中山的3处“工改”项目共为近20家企业定制厂房,其中5家企业投资超亿元。

在传统商业模式下,定制通常由买家发起。这一模式,在中山“工改”园区招商行动中被打破,作为“卖家”的园区,主动对接具有投资意向的客商,提前收集需求并开展定制化厂房建设。

外沙科创城的定制案例,正是这种“反向定制”思维的生动演绎。这一模式解答了不少“工改”新园区在启动之初面临的现实问题:如何找准市场需求、避免新建厂房“建成即空置”?园区不能只是被动等待企业上门看厂,更需主动对接企业需求、定制厂房。

这样的“反向定制”,还为企业投产抢出了宝贵的时间:传统模式下,项目在拿地后才开始设计、报建。园区提前对接意向投资企业的需求,确定厂房定制化方向,招商与工程设计齐头并进,项目落地进程大大加快,园区建设也按下了“加速键”。

亿元链主“安家”,园区“朋友圈”迎新

在新安家的亿元企业中,一批具有产业号召力的链主企业加入,让中山的新型产业园区“朋友圈”持续扩列。

8月底,彩迅工业(中山)有限公司(下称“中山彩迅”)的生产车间内,“热力值”拉满:22条自动化生产线同时开工,一批批液晶显示器不断成型下线。作为深中合作创新区的“明星企业”,中山彩迅一直备受瞩目。彩迅(中山)科技园建成投产两年来,企业产能不断攀升。今年上半年,企业对中东市场的出口额同比增长26%。

从深圳整体搬迁到中山,彩迅集团谋划的不仅仅是支撑企业增资扩产的产业园区,更是一个集聚上下游链条的产业“朋友圈”。

彩讯。 南方+ 叶志文 摄

彩讯。 南方+ 叶志文 摄

在彩迅(中山)科技园,除了自用空间,中山彩迅还利用高标准厂房面向大湾区开展“链式”招商,目前已经吸引了20多家智能制造高端企业形成产业协同发展矩阵。深圳市国信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信达”),就是彩迅吸引来的众多合作伙伴之一。

国信达,是一家专业从事线束及高速连接器整体解决方案的多元化企业集团,是行业内的领军企业,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荣誉称号。目前,国信达已经在民众街道购地30亩,计划投资4亿元,打造中山国信达精密电子生产总部项目。作为中山彩迅的重要合作伙伴,两者的园区相距仅几百米。除了彩迅,国信达目前还与中山龙头企业——长虹、TCL等保持着长期稳定合作关系。

一家链主“安家”、园区“朋友圈”持续迎新的故事,还在中山持续上演。放眼各镇街,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光电光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以龙头为中心、上下游紧密协同发展的产业新生态逐渐形成。

文旅体融合,工业重镇崛起新型综合体

8月中旬,距动工不到3个月,位于小榄镇的宁徽园旅游度假区就迎来了古村落客房主体结构封顶。该项目于5月22日动工,规划用地约480亩,目标打造集文化、教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标杆。

宁徽园旅游度假区迎来古村落客房主体结构封顶。 南方+ 廖瀚 拍摄

宁徽园旅游度假区迎来古村落客房主体结构封顶。  南方+ 廖瀚 拍摄

同样在今年5月,另一文旅综合体项目——熊猫里商业体育休闲中心在小榄镇兆龙社区动工。该项目是中山国际棒垒球中心的核心配套,总投资1.5亿元,以“文旅+体育”为核心驱动力,打造集精品酒店、体育运动、特色商业、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新型文体旅综合体。未来,这一项目不仅服务于赛事需求,还将提供多元化休闲体验,将进一步提升小榄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文体旅竞争力。

作为中山工业强镇的小榄,当下为何花大力气发展文旅产业?这是一座珠三角城镇重塑竞争力、延展新舞台的重要探索。

在全市乃至全省镇域发展中走在前列的小榄镇,目前仍有一些与大镇、强镇地位不匹配的短板:没有3A级旅游景区,没有拿得出手的高端文旅项目,缺少高端酒店……这些短板限制了小榄镇对大项目、大投资的承载力。

因地制宜发展“文旅+”产业,是小榄填补短板、提升承载力的尝试。以宁徽园旅游度假区为例,该项目拟投入总资金约15亿元,以小榄本地企业——榄菊集团为核心,引入多家知名企业共同投资建设和运营。目前,该项目已进入室内装修、景观营造及智能化体系安装等阶段,按计划,项目部分业态将于今年年底开业。

这些新项目、新业态的落地,将为小榄产业经济补上重要拼图。

【样本】

黄圃镇:

“工改”释放引力,2年40个亿元企业“安家”

黄圃快线旁,中山智能家电主题产业园黄圃镇马新片区内货车穿梭,现代化新厂房林立。中山欧贝特卫浴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欧贝特公司”)的高层厂房——欧贝特智能卫浴生产基地格外显眼。这家卫浴头部企业曾长期租用厂房,如今通过黄圃镇亿元企业“安家”工程摘得“工改”地块,圆了自有厂房梦。

在黄圃镇,像欧贝特公司这样的“亿元”企业发展故事并非孤例。自2023年起,黄圃镇实施亿元企业“安家”工程,帮助企业找“新家”。截至目前,该镇已推动40个亿元级项目破土动工。截至今年8月15日,该镇新签约项目40个,总投资超过43亿元,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新增年产值57亿元。

黄圃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中山的制造业重镇,经历多年发展,黄圃镇的土地资源和发展空间瓶颈日益显现。企业被迫“出走”,一度是地区发展之痛。为亿元企业找“新家”,是近几年黄圃镇的一项重点工作。

“亿元企业是整个产业梯队中活跃度和发展潜力最强的群体,留住他们,就是为黄圃产业留住发展的‘种子’。”该负责人表示,在此背景下,黄圃镇实施亿元企业“安家”工程,其核心逻辑是以“工改”拓展空间,以“安家”引留优质企业和项目,用新项目、新厂房、新业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城市形态升级。近三年来,全镇整备低效用地超3000亩,竣工高标准厂房240万平方米,这些空间直接用于支持多个亿元企业安置和新增项目落地。

欧贝特公司就是其中的受益者。自2017年进驻黄圃镇后,公司快速发展。到2023年,年产值突破亿元大关。此时,生产空间却成为瓶颈。在黄圃镇的推动下,欧贝特决定在中山黄圃建立总部基地,整合公司在宁波和中山两地的业务,打造卫浴头部品牌。2024年,欧贝特智能卫浴生产基地项目动工,占地约18.6亩,建筑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建设生产车间、自动化立体成品仓库、研发中心、营销及产品展厅等内容。2024年12月,项目封顶。2025年5月,企业完成搬迁并顺利投产。

【数读】

中山部分镇街亿元企业、亿元投资项目招引成绩单:

1、火炬区:

2023年,火炬高新区签约项目共76个,投资总额304.98亿元。其中,投资额达到或超过1亿元的项目39个,投资额达到或超过10亿元的项目7个。

2024年,火炬高新区签约项目共169个,投资总额310.04亿元。其中,投资额达到或超过1亿元的项目66个,投资额达到或超过10亿元的项目9个。

2025年截至8月8日,火炬高新区签约项目共126个,投资总额209.6亿元。其中,投资额达到或超过1亿元的项目46个,投资额达到或超过10亿元的项目4个。

2、古镇镇:

自2024年“亿元企业安家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古镇镇亿元以上投资签约项目累计达到28个,亿元以上投资签约项目投资额占比约88%;同时,设立亿元企业安家培育库,已储备45家培育企业。建立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优化行政审批流程,累计有11个亿元安家项目实现“拿地即动工”。

3、东凤镇:

2023年以来,东凤已经累计有9家亿元企业“安家”落户建设。

4、黄圃镇:

2023年以来,黄圃镇已经累计有40家亿元企业项目“安家”动工建设。

【他山之石】

张江科学城:

推动空间载体提质,吸引多元产业集聚

根据《上海市张江科学城发展“十四五”规划》,2025年,张江科学城将基本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在2025年上海市重大工程计划安排的186项正式项目中,涉及张江科学城的正式项目及预备项目共计22项:包含科技产业类10项,社会民生类3项,城市基础设施类5项,预备项目4项。

为了给优质企业和新兴产业集聚拓展空间供给,张江集团立足国家战略和自身优势,不断推动张江科学城内不同园区载体提质增效。

在生物医药领域,张江集团抓紧建设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医疗器械加速器(四期)项目、张江创新药产业基地b03c-02和b03k-03地块项目、张江集团·周浦医疗器械总部园项目。

在数字经济方面,张江科学城目前已初步建成国内首个数据要素集聚区,集聚了以上海数交所为枢纽,联动张江在线新经济生态园、浦东软件园、陆家嘴数智天地、金融数据港、浦东数商云港的“一核三园两港”六个园区。

在人工智能领域,从“融合”出发,张江集团以“融合、成长、智慧、升级”四个维度入手,开发建设了张江人工智能岛二期项目,将产业规划发展嵌入城市发展,实现产业与城市的高度融合和相互促进。

除释放产业空间、瞄准重大产业需求外,张江集团也为赋能创新生态不断拓展、丰富着城市功能,相继推出了张江戏剧谷、张江国创中心(含张江科学城书房)、张江科学会堂等城市配套设施,通过推动空间载体的不断提质升级,吸引多元产业集聚发展。

参考资料:

2024年3月4日,上观号“浦东观察”:《助力科学城建设,张江集团不断推动空间载体提质增效》

采写:南方+记者 陈少宏 廖瀚 杨慧荣 雷海泉 何伟楠 曾艳春

摄影:南方+记者 叶志文 廖瀚


编辑 朱晓宇 钟城建
校对 何翠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