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面斑驳的茹屋炮楼弹痕依旧,曾经闲置的旧戏院已蝶变为红色主题展厅,九旬老人茹李秋坐在百年古榕下,望着修葺一新的池塘石堤和青砖建筑感慨道:“以前都是烂泥地,现在村子大变样,还能随时缅怀先烈,日子越过越踏实!”
源头村茹屋村口门的古墙炮楼。
源头村茹屋村口门的古墙炮楼。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重返东江纵队曾经战斗过的红色热土。在广东博罗、东莞、深圳等地,一片片承载着“东纵精神”的乡村正在焕发新生机。
昔日东江纵队转移途经的崎岖路径,如今已变身为218公里长的旅游公路,红色文化、绿色生态等资源串珠成链,成了带动区域旅游发展的“黄金通道”。
炮楼弹痕
见证红色记忆永存
在惠州市博罗县石湾镇源头村,一座历经战火的炮楼巍然矗立,墙面斑驳的弹痕清晰镌刻着1944年茹屋抗日保卫战的壮烈记忆。八十载光阴流转,茹屋之战的硝烟早已散尽,但红色精神在这片土地生生不息。
源头村自2017年起系统挖掘和保护红色文化,加固、修缮炮楼、旧戏院等历史建筑,建成石湾镇红色文化展厅。行走在茹屋古道上,乡村新貌与历史底蕴相映成趣:修葺一新的池塘石堤、百年古榕与青砖建筑和谐共生。
源头村党委副书记严永新介绍:“我们组织专人整理村民口述史,编撰《茹屋红色水乡口述史》,并发动老党员和抗战后人组成‘村民故事会’,为游客现场讲述历史。唯有敬畏历史,传承才有温度。”
位于罗浮山下的惠州市东江纵队纪念馆,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平台。该馆的基本陈列《华南人民抗战的光辉旗帜》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
东江纵队纪念馆。
东江纵队纪念馆。
新展结合党史研究最新成果,突出党的领导,系统呈现东江纵队开辟华南敌后战场、开展城市与海上游击战、实施秘密大营救、召开罗浮山会议等重大事件。
馆内运用多媒体互动、场景复原、光影剧场等数字化手段,打造沉浸式参观体验,让历史活起来。东江纵队纪念馆原馆长、惠州市博罗县东江纵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曾庆香介绍:“东江纵队依靠群众创建和发展人民军队,开创了城市游击战和海上游击战,被誉为‘广东人民解放的一面旗帜’。”
红绿融合
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2023年,源头村入选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首批典型村,探索出了“红色资源保护—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的融合路径。红色文旅引流为产业振兴注入持续动能。
博罗县石湾镇源头村现已变为红色旅游村。
博罗县石湾镇源头村现已变为红色旅游村。
据统计,2024年源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943万元。依托红色展厅带来的客流,村民经营农家乐、销售农产品的热情高涨;毗邻的智能装备产业园更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房屋出租、园区务工成为村民增收新渠道。在惠州市博罗县横河镇郭前村,独具特色的户外运动小镇加快建设,与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惠州打造华南户外运动之都的目标高度契合,未来这里将成为户外经济、赛事经济的热土。
青年村民茹家宝如今是展厅的常驻讲解员,他说:“展厅和炮楼重修后,主动来了解历史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红色记忆真正实现了代代相传。”
在刚刚结束的这个暑假,来自全省各地市的大中小学生在博罗开展红色研学,游客在东江纵队纪念馆数字化展陈中“穿越”历史场景。在东莞的东江纵队纪念馆,每年夏天童声不断。小学生们参与内务评比、特训操课、安营扎寨等项目,体验行军生活,感悟革命精神。自2006年开办以来,“东纵小战士”红色夏令营已累计举办百余期,超万名“小战士”毕业。
精神传承
革命老区变经济强县
博罗县曾是东江纵队机关驻地,也是华南敌后抗战指挥中心。如今这片红色热土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20年以来,博罗县连续6年入选全国百强县。
2024年,博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52.24亿元;2025年,博罗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实现广东省千亿县零的突破。
博罗坚持制造业当家,以实体经济撑起县域高质量发展的脊梁,形成了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食品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独具县域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日臻完善。
老战士卢旭章作为东纵边纵文化交流促进会顾问,虽年事已高,仍精神矍铄,积极参加各类红色宣讲活动。他时常回忆起烽火岁月,并寄语年青一代不忘历史、珍惜和平。
在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的白石龙村,高楼掩映下有一座白墙灰瓦的院落,这里是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馆长张紫歆介绍,1942年1月,邹韬奋、茅盾夫妇等第一批20多名文化人士扮作难民,历经艰险,从香港被护送撤离到东江纵队驻地之一的白石龙村。
今天的白石龙村,已经成了商贸兴旺的现代化人文社区。深圳北站近在咫尺,地铁4号线穿村而过,大型商业中心与音乐主题公园隔街相望。龙华区委组织部副部长何红卫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通过实施红色堡垒、文脉赓续、产业振兴、治理赋能、宜居宜业‘五大工程’,我们传承红色基因与奋斗精神,大步迈向新征程。”
昔日东江纵队战士穿越的崎岖山路上,如今已有了一条218公里长的旅游公路。它连接起红色记忆与绿色发展,让革命精神以新的形式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采写:南方农村报记者唐瑞谦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