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都”江门,再次迎来历史性的一刻。
5月23日,中国文明网公布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入选城市名单和复查确认保留荣誉称号的全国文明城市名单,江门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江门鹤山市以及6个镇村、10个单位、2所校园、1个家庭等入选这份国家级文明荣誉名单。江门精神文明建设大丰收,20项“国字号”荣誉创下历史新高,获奖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精气神,一个时代的价值观,赋予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
这是一场文明长跑。近年来,江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着力打造“文明形象的展示地”,深化宣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用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为中国式现代化写下生动的侨都注脚。
这是一场幸福的接力。全市上下人人争当建设者、推动者,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互帮互助、文明友善。在这场接力赛中,江门实现了从“外在颜值”到“内在气质”的华丽转身,每一位江门人,也成为了文明的创造者、守护者和受益者。
从“文明城市”迈向“城市文明”,文明成为江门城市“基因”。这些荣誉,将在未来浇灌出更多文明之花,加力提速“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助力江门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从摸得着的变化入手:文明培育的亮丽底色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党课”在江门开平塘口开讲。主讲人陈晚翠以文明乡风为题,融入了金句传诵、歌曲演唱、故事讲解等环节,让学员沉浸其中,将理论变得生动化,现场气氛热烈,青年直呼“上头”。
这正是江门破解理论宣讲难题,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生动实践之一。
江门是“中国侨都”,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桥,海内外华侨华人、世界看中国的文明窗。做好文明培育,方能引来精神文明的“源头活水”。
近年来,江门持续抓好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摸得着的变化入手,江门注重文明培育的系统性,从文明细节抓起,在生活习惯养成上下功夫,让文明新风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城市每个角落。
南方+ 杨兴乐 摄
南方+ 杨兴乐 摄
“艺术党课”助推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多场景落地见效。江门打造“音乐党课”“舞剧党课”“演说党课”“漫画党课”“影视党课”“雕塑党课”六类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党课”,2021年以来,开展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宣讲1000多场(次),覆盖党员群众超500万人次,切实推动基层思想政治教育走深走实。
推动“高校思政理论”赋能“基层文明实践”。江门在省内首创各县(市、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各党支部“一对一”结对共建的创新模式。2024年开展结对以来,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教授先后到江门市基层文明实践阵地开展了《新质生产力解读》等24场主题宣讲,持续为基层理论宣讲注入创新活力。
讲好“百千万工程”中的“江门故事”。江门市委宣传部组织开展“百千万工程”基层宣讲样板课集体备课活动,承办“新质生产力主题宣讲珠三角专场活动(江门)”,用有“料”有“趣”的方式把党的声音和“百千万工程”政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
城市文明是浸润人心的精神力量。课堂上,江门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行走的思政课”等实践活动,推动全市中小学上好“开学思政第一课”,江门思政教育“身心健康4S工作法”获评为2024年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课堂外,江门在全社会营造尊崇好人、学习好人、礼遇好人、争做好人的浓厚氛围,去年全市有1人获评“中国好人”、9人获评“广东好人”,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文明之风在侨乡大地蔚然成风。
从可感知的需求入手:文明实践的内涵升华
“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便捷触达,“文明Yeah(夜)集”夜夜精彩,“江门读书日”每月浸润,“银龄手机助理”常在身边,DeepSeek培训走深走实……在江门,文明实践是一道有滋有味的“家常菜”。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文明实践,贵在深耕厚植。从可感知的群众需求入手,江门全面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确保阵地资源整合到位、体制机制建设到位、服务群众精准到位,打造兼具“侨”味、“乡”味、“趣”味、“情”味的文明实践模式,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阵地搭起来,服务沉下去——
线下,江门实现了县镇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全覆盖,建有1423个实践中心(所、站),同时在基层教育基地、科普基地、文化广场、商业街区等打造了160多个特色鲜明、服务便捷的文明实践点(驿站),“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呼之欲出。
线上,“文明实践慕课平台”全年无休,自2023年7月上线以来,“江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慕课平台”共发布转载信息文章超2000篇、视频类内容超700条,总浏览量超150万人次,文明实践的触达率、覆盖面进一步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江门创新在江门市机关大院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文明小屋),成为全国首个把新时代文明实践点设置在地级市委、市政府机关大院的城市。“学习进行时”微课堂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跳出”机关,成为大家熟知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全民共参与,实践“活”起来——
在各级文明单位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结对帮扶基础上,江门以更大的深度、更宽的广度全方位让各种资源力量与文明实践阵地结对,建立“纵横结合”的结对帮扶机制,着力构建侨乡特色新时代文明实践“结对矩阵”。
创新“文明单位+文明实践”模式,江门推动全市873个文明单位与各级文明实践阵地结对共建,开展共建活动超1500场;创新“文化文艺+文明实践”模式,在省内首创实施“文艺结对文明实践阵地”新机制,12个市级、84个县(区)级文艺协会与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签约结对;创新“合伙人+文明实践”模式,打造“文明Yeah(夜)集”项目,为基层文明实践活动提供人才与平台支撑。
品牌亮起来,文明润心田——
江门常态化举办“书香五邑·江门读书日”活动,并将每月的28日定为“江门读书日”,让读书日活动由一年一次调整为每月一次,进一步拓宽全民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打造“书香味、学习范、创新型”文明城市。“您选书,我买单”惠民项目已累计为群众“买单”图书3万多册。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聚焦群众需求,江门推广实施“银龄手机助理”服务,助老人跨越鸿沟;打造“为爱心传递·让生命续航”(江门AED)公益项目,全市AED数量达713台,近三年超5万人接受持证培训,线上线下普及应急救护知识150万人次。
从看得见的行动入手:文明创建的共建共享
漫步江门大街小巷,街道干净整洁、交通井然有序、志愿服务随处可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一幅文明和谐的画卷徐徐铺开。
文明创建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检验”。近年来,江门创新运用“六种思维”工作法,实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品质提升行动,深入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推动城市“面子”“里子”俱进、“颜值”“素质”齐升,建设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
面对文明创建新形势,江门不再走老路、弹老调,而是始终坚持创新思维,探索了一系列创新举措,有力破解文明创建的多个难点、痛点。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邀请江门籍港澳明星打CALL,开展“文明之歌大家唱”传唱活动,连续三年举办“中国侨都(江门)小鸟天堂观鸟生态节”,连续四年开展“江小马”系列品牌活动,服务带动6000多名快递(外卖)“小哥”参与文明创建工作,成为发动群众支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的创新典范……
聚木成林,汇流成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是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的“规定动作”,而是一场全民参与的“自选动作”,只有充分发动群众,找准群众的兴奋点,让全民共赴共享这场“文明的盛宴”,创建目标才能实现。
傍晚时分,蓬江区长塘三角口袋公园,不时传来儿童的嬉闹声,长者们借助健身器材活动身体,乒乓球爱好者聚在一起切磋球技,“现在居住环境越来越美了,人们素质也越来越高,心情也好了……”说起变化,江门人杨先生侃侃而谈。
新就业群体是城市文明的传播者,也是爱心之城的共享者。2024年,江门启动“文明实践骑手驿站”建设公益活动,选取一批硬件完善、便于使用、靠近商圈的阵地打造驿站矩阵,首批建成10个“文明实践骑手驿站”。
“驿站里配备了充电设备、微波炉、饮水机、急救箱等设施,休息时候可以到驿站休息、热饭,给手机和自己都‘充充电’。”江门代驾司机王师傅说。
图源:文明江门
图源:文明江门
在江门文化地标性地点启明里,新华“悦读空间”上新启用。百年华侨古村落之间,一座新型文化空间书香弥漫,通过活化利用侨乡建筑,打造集图书借阅、文化展示、非遗传承、社区交流于一体的复合型文化空间,把服务的触角伸向基层,让阅读润泽人们的心灵。
文明新风吹遍乡村。在江门,865个村探索推行文明积分管理模式,变“被动宣传”为“主动参与”、变“强制要求”为“自觉行动”,有效激发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热情,达到“小积分”撬动“大文明”的社会治理效应。
近期,江门市委宣传部指导开平塘口建设文明乡风示范地,打造侨乡新大众文艺社、“IE公社”项目,着力打造文明乡风建设“江门样板”,经验做法得到中央、省文明办调研组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充分肯定。
文明新风,润物无声。
站在“百千万工程”迎来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节点上,江门蝉联全国文明城市,意义深远。从现代化都市到广袤乡村,江门以精神文明建设为画笔,继续书写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时代答卷,在侨乡大地绘制出一幅“百姓富、生态美、乡风淳”的绚丽画卷。
南方+记者 张婧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