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共建添“智”力,清城龙塘“边角地”变身“绿色会客厅”

作者 孙运冰 2025-05-26 15:49

5月26日,笔者获悉,近年来,清城区龙塘镇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契机,积极探索校地共建合作新模式,通过引入高校智力资源赋能乡村绿化建设。2025年初,龙塘镇与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园林学院深入合作,围绕乡村绿化“五个一”景观设计打造等重点方面,通过科学规划、专业设计、群众参与,擘画出乡村绿美新图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深入调研分析,挖掘优势显亮点。龙塘镇坚持规划先行,以“因地制宜、因需施策”为导向,邀请广东科贸职业学校园林学院专家团队深入银盏社区、安丰村等5个拟打造的、环境条件较好的“五个一”点位开展实地调研。专家团队通过无人机航拍、土壤分析、村民访谈等方式,全面掌握地形地貌、植被分布及村民需求。经过多轮比对,专家深入研究分析各点位交通区位、群众聚居、乡村产业、人文历史等方面情况,选定毗邻清远长隆度假区、交通条件优越,有计划整村推进特色民宿产业的银盏新村作为校地共建打造“五个一”景观的示范点。科贸专家团队结合新村整体风貌,提出“见缝插绿、留白增绿”的“微改造”设计理念,将闲置用地规划为兼具观赏休憩、文化展示、休闲采摘的生态空间,着力打造既盘活闲置资源、夯实产业基础,又精准满足群众期盼需求的乡村绿化亮点。

广东科贸职业学校园林学院师生团队赴银盏社区新村开展实地测量、数据采集等工作。通讯员供图

广东科贸职业学校园林学院师生团队赴银盏社区新村开展实地测量、数据采集等工作。通讯员供图

协同设计造景,文化赋能显特色。确定选址后,广东科贸职业学校园林学院组建工作组,师生联合多次赴银盏社区新村开展实地测量、数据采集和民意征集。设计团队以“非遗传承、保留特色、持续发展”为原则,精心制作《龙塘非遗生态景观改造提升设计方案》。师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巧妙搭配常绿树木、特色花树和低矮灌木,打造主题林、公共休闲绿地等“五个一”生态景观、营造道路景观绿廊、丰富“四小园”景观节点等。同时,用好龙塘省级非遗鲤鱼头陶缸厂废旧陶缸、瓦罐和村中闲置瓦片,绘制龙塘醒狮形象,构建村口特色文化景观;还利用6个大陶缸种植睡莲进行造景,邀请学生在陶缸上绘制凌氏百年烧窑手工技艺的6步重要工艺,实现“专业设计”与“非遗传承”的有机融合,既降低打造成本,又宣传龙塘非遗文化。

改造后的新村入口特色文化景观。通讯员供图

改造后的新村入口特色文化景观。通讯员供图

尊重群众主体,共建共享促落实。为确保项目顺利落地,龙塘镇坚持“民事民办、民事民议”,社区干部联合村民小组长开展“敲门行动”,向村民讲解绿地规划、施工计划,同时积极吸收村民提出的要有“小菜园”“小果园”等生活诉求,优化完善设计方案,结合“社会筹资、政府筹苗、村组筹地、村民筹力”的“四筹”模式,深入落实“谁种谁管谁收益”利益分成机制、长效管护机制,把公共休闲绿地和主题林周边配套种植的龙眼、黄皮等140多棵果树收益明确给村民,获得群众的拥护和认可。

“小菜园”改造后。孙运冰 摄

“小菜园”改造后。孙运冰 摄

由设计到施工阶段,校地双方创新“导师带学生、村民当监理”模式,学生们积极参与,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既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也为新村将来整村打造民宿产业奠定了良好的绿美基础。目前,银盏社区新村在群众的支持下已按设计方案打造完毕,共种下簕杜鹃200平方米、果树140余棵、细叶紫薇近30棵,昔日废弃“边角地”即将蝶变为集休闲娱乐、生态涵养、乡村产业于一体的“绿色会客厅”。

银盏新村村口道路景观绿廊(改造后)。通讯员供图

银盏新村村口道路景观绿廊(改造后)。通讯员供图

龙塘镇与广东科贸职业学校园林学院的校地携手合作,是乡村绿化“高校智库+地方实践”创新样本的生动演绎。一方面,高校的专业技术力量破解了乡村设计人才短缺难题,科学规划避免了“千村一面”的弊端;另一方面,学生团队深度参与从调研到施工的全流程,既为乡村注入青春活力,又搭建了实践育人平台。接下来,龙塘镇将继续深化与高校的合作交流,更深入探索提升本地乡村绿化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新路径和新方式,争取为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作出更多贡献。

撰文:孙运冰 通讯员 石怡敏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梁杰
校对 王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