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时而生的新大众文艺,蕴含怎样的创新活力?大咖这样说——

作者 王涵琦;钟志辉;赵媛媛 2025-05-27 19:12

5月27日上午,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繁荣文艺创作论坛”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与会嘉宾围绕“互联网条件下的新大众文艺”主题展开讨论。

论坛现场。

论坛现场。

广东省作协主席、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中央戏剧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郝戎,陕西省西安市委原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靳东在现场分别进行了主旨演讲,阐述了各自对新大众文艺的观察与思考。

在随后进行的圆桌讨论环节,《人民文学》杂志主编、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则臣,作曲家王备,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中文在线集团常务副总裁谢广才,编剧柳桦,新媒体《影视独舌》总编辑李星文,基层文艺工作者代表、诗人王计兵结合各自领域的创作经验,分享自己对于新大众文艺的理解。

新大众文艺是全民的文艺

论坛现场,多位与会嘉宾谈及文艺创作主体性的变化,由此阐述新大众文艺“全民参与”的特点。

广东省作协主席、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在主旨演讲中表示,“新大众文艺”应时而生,对一种强力生长但还未经雕琢的写作方式抱以足够的宽容,打破了写作圈层,人人皆可是作者。“他们是新大众,他们也可能是新的艺术家。所有的对生活怀着好奇和热情的人,他们的生命力、感受力、想象力都有可能成为艺术。”谢有顺说。他认为,这个世界不缺故事,缺的是“我”的故事,有更多的“我”,就有更多的真相,就有更多的可能。

广东省作协主席、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

广东省作协主席、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

“从线性到交互性,从作者到观众再到读者,新大众文艺整个生产过程中,所有人都在参与。它是全链条,而不像过去是单一的。”《人民文学》杂志主编、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则臣从这一角度出发,将“新大众文艺”视为全民的文艺。他认为,新大众文艺相对于大众文艺,“新”在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体现在全球化、互联网和不断迭代更新的新的现代表达工具上。

论坛现场。

论坛现场。

中央戏剧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郝戎认为,大众正以空前的规模和极大的热情投入,从传统的接受者变成创作者,进行文艺创造,改变了文艺主体的形态,展示了文化平权的状态。

中央戏剧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郝戎。

中央戏剧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郝戎。

科技赋能新大众文艺

徐则臣的著作《北上》最近被改编成电视剧,观剧时徐则臣感触颇深:“我们不是被动地在看,我看到很多弹幕、评论和导演、演员之间的交流。”

《人民文学》杂志主编、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则臣。

《人民文学》杂志主编、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则臣。

郝戎也在论坛上分享道:“作家金宇澄的《繁花》也是在读者的‘催更’中逐渐完善,这种读写‘交互’刺激他写成了这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新大众文艺“新”在何处?郝戎认为“新在交互性”。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平台、新媒介融合的发展过程中,“创作与接受、接受与传播、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可以边创作、边分享、边接受反馈,创作方式从私人化转向全民参与的‘交互实验’。”

从PC互联网到手机互联网再到人工智能,这是新大众文艺发展的基础。”中文在线集团常务副总裁谢广才提到,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发展还催生了一系列新兴文艺形式,包括网文、网游、网剧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靳东在作分享时表示:“任何人都可以借助自媒体等平台工具成为内容生产者,‘数字平权’让文艺创作从专业走向了大众。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靳东。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靳东。

论坛上,陕西省西安市委原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军分享了自己的个人创作故事,借助媒体工具他创作了《大禹治水》雕塑,这个作品还在加拿大国际展览中获奖,“这些创作让我感受到,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可以借助新媒体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工具突破传统创作的门槛和边界。

作为一名作曲家,王备则深刻感受到新技术正在让音乐行业“重新洗牌”,“AI生成音乐的水平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一些职业从业者的水平。”但王备还是信心十足地表示,“我们人类的情怀,我们想要塑造什么样的作品,这个AI是不能做主的,还有我们对文化立场的担当,对文化作为艺术家的使命感担当,这些都是AI所代替不了的。

论坛现场。

论坛现场。

靳东也同样提到,新科技正革新着传播机制,“但技术终究会迭代,唯有人文精神永远在场。”

推动新大众文艺作品精品化

新大众文艺的发展蕴含创造活力,但与会嘉宾在现场也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反思和应对的建议。

论坛上,“外卖诗人”、基层文艺工作者代表王计兵分享了自己37年的写作历程。自1988年开始写作到1992年首次发表作品,从写小说、写散文再到现在写诗歌,他的写作方式跟随生活在变化,却始终笔耕不辍。

基层文艺工作者代表、诗人王计兵。

基层文艺工作者代表、诗人王计兵。

徐则臣在听完分享后感慨道,或许大众对新大众文艺会存在理解上的偏差,认为是一群素人或基层写作者“第一声啼哭就是诗”,其实不是的。“王计兵老师的例子说明,所有的写作都是经过艰苦的训练,他们很多年一直在进行创作,只是他们发出的声音我们没有听见,或者没有让我们听到。

论坛现场。

论坛现场。

正如编剧柳桦所说,新大众文艺已经不可逆地、汹涌澎湃地来到我们面前,它是一个值得参与的事情。“这片海洋里有很多好东西,你是选择走过,还是投身进去?我的选择是下去游泳,并成为一个佼佼者。”柳桦说,“但我认为,我们要有自己的原则,应该保持一直以来的学识进行精品化创作,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编剧柳桦。

编剧柳桦。

“‘新大众文艺’将日常生活体验化为公共文艺产品时,必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比如表面化与碎片化,甚至是粗鄙化和低俗化,同质化和类型化等等。”郝戎表示,如何超越这些现象,在审美上有更高的追求;如何超越量的无限增殖,追求质量上的保证,确实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提出,基于互联网背景下新大众文艺,面临着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他表示,目前对于网络文学、网络短剧,可能会听到很多质疑的声音,但这两者在这些年的发展过程中,精品化发展的方向很明确。“新大众文艺的作品浩如烟海,我们发现和推荐优秀作品,同时也需要文艺评论对好的作品做出好的批评,加快新大众文艺作品的精品化进程,在万众创作的背景下,推动新大众文艺的高质量发展。”何弘说。

采写:南方+记者 王涵琦 赵媛媛

摄影:南方+记者 钟志辉

编辑 钟烜新 彭正子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