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0日是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为响应“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年度主题,广东省开展系列主题宣传活动,通过经验分享、主题脱口秀等形式,引导社会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传递温暖包容理念。
其中抑郁症防治成为活动现场热点,专家呼吁公众知晓“抑郁症能防能治,要勇敢求助”。
澄清误区!“一老一小”心理健康需重视
“性格软弱才会得抑郁症?”“想开点就没事?”“治不好?”针对社会对抑郁症的诸多错误认知,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负责人何红波主任医师在演讲中明确澄清:抑郁症是常见精神疾病,与个人缺陷、性格无关,存在明确身体原因与生活压力诱因;但因社会偏见,不少患者不敢倾诉、不愿求助,进而耽误治疗时机。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何红波透露,周末或夜间就诊患者中,青少年占比不低且多数病情较重。对此,广东省推出许多干预举措:医疗教育系统联合搭建早期筛查体系,避免“病重才就医”;省精神卫生中心自去年起在全省开展儿童青少年抑郁规范化诊疗培训,夯实专业服务基础;多地市专科医院探索开设青少年专属开放病房,支持设立青少年心理健康门诊;今年暑假,联合心理咨询机构推出“复学营”,通过家校社医联动,助力休学青少年重返校园。
相比青少年,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更易被忽视。《中国老龄发展报告2024——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显示,我国23.76%的老年人有不同程度孤独感,26.4%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抑郁症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副院长吴逢春指出,心理健康问题还可能成为老年痴呆的诱因。
在抑郁症预防上,何红波给出具体建议:生活中需规律作息、少熬夜,少吃高糖高脂食物,每周坚持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人际交往中多联系亲友、参与社交,结交知心朋友、学会沟通,遇困难及时求助;可学习正念冥想觉察情绪,培养积极思维与兴趣爱好。他特别提醒,若出现情绪低落、对事物无兴趣、睡眠饮食受影响等情况且持续两周以上,需尽早寻求专业人士干预。
同时,何红波也强调,“抑郁症能治”不代表“好治”“好得快”。抑郁症治疗需几周到几个月,患者恢复速度存在个体差异,可能需尝试多种治疗方法,且存在复发可能,需要患者与家属保持耐心,共同面对疾病。
建三级网络!广东近3000人扎根基层优服务
为提升心理健康服务可及性,广东省构建了以省精神卫生中心为龙头、市级专科医院为骨干、县级综合医院精神科为枢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的三级防治网络。目前,全省共有1468家医疗机构提供精神心理服务,设立心理门诊462个、睡眠门诊131个,服务覆盖能力显著增强。
队伍建设方面,全省精神科医师、护士数量已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一支近3000人的专职防治队伍长期扎根基层,成为服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重要力量。救治保障机制持续完善,创新实施长效针剂“一站式”全免治疗模式,累计惠及近4.5万名困难患者。
此外,广东省还通过组织“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医院”科普巡讲千余场,完善心理援助热线全天候服务机制,持续优化全省心理健康服务生态,让社会支持氛围日益浓厚。
文字/摄影/剪辑:南方+记者 张梓望
通讯员 粤卫信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