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纬22°的冰雪奇迹!全球最大室内滑雪场来了

作者 黄鹤林;吴志远 2025-08-27 16:32

没有雪的深圳,正迎来全球规模最大的室内滑雪场。

随着十五运会进入百天倒计时,粤港澳三地全民运动氛围渐浓。由华发股份投资建设运营的全球规模最大、纬度最低的顶级室内滑雪场——深圳·前海冰雪世界项目官宣:华发冰雪热雪奇迹将于8月28日举办开票仪式,并正式宣布开业节点,为十五运会献上“冰雪厚礼”。

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要把发展冰雪经济作为新增长点,推动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随着北京冬奥会“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从愿景变为现实,冰雪经济成为当前热门的经济增长点之一。数据显示,到2030年冰雪经济总规模将达1.5万亿元。

冰雪产业是一个大产业,也是一个朝阳产业。近年来,广东着力建设大型室内冰雪商业综合体,差异化、特色化的冰雪旅游在广东省内蓬勃展开。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的超级文旅项目,前海冰雪世界以10万㎡全球最大室内滑雪场为核心,规划5条专业雪道及14项沉浸式娱雪体验,被视为推动中国冰雪经济“由北向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杆项目。

抢占万亿冰雪经济新赛道,未来,前海冰雪世界不仅可容纳3000多人同场滑雪、承办国际雪联赛事,还将打造“滑雪+体育+潮流”的全生态模式,全链条协同激发冰雪经济活力,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一流湾区贡献全新动力。

项目实景。

项目实景。

 突围者 

打开“冰雪丝路”南方接口

从上空俯瞰深圳·前海冰雪世界,整体建筑造型犹如一头在珠江口鱼跃而上的蓝鲸,线条流畅而优雅。室内超低纬度的滑雪运动,是一场速度与激情的冰雪盛宴。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有效破解了传统发展中“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的二元对立困境,以制度创新激活资源潜能,以产业变革重构价值链。

在实践中,这一理念已结出硕果,成功实现了产业拓链、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的协同共赢。

数据显示,我国冰雪产业规模从2015年的2700亿元强劲增长至2024年的约9700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万亿大关,成为国民经济中充满活力的新增长极。

深圳·前海冰雪世界正是深圳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和“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重要指示精神的标志性工程,也是深圳五大世界级商圈之一“空港会展商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规划建设伊始,便承载着推动我国南方地区冰雪运动普及、助力国家冰雪战略“南展西扩东进”和打开“冰雪丝路”南方接口的重大使命。

该项目总建筑面积约37万㎡,其中,雪场及配套10万㎡、JW万豪酒店4.90万㎡、商业3.53万㎡(超感公园),是全球最大的室内滑雪场,拥有全球最大的室内滑雪场垂直落差、全球最长室内单条雪道,同时也是全球纬度最低的室内冰雪综合体。

项目雪场室内效果图。 

项目雪场室内效果图。 

若干“全球之最”并非深圳·前海冰雪世界的全部,“城市活力聚集地、国际潮玩引力场”才是。后续开放的超感公园打造全球罕见的33米室内深潜基地,搭配攀岩、冲浪等极限运动项目,构建全天候“滑雪+体育+潮流”生活方式复合场景,满足当代青年一站式“运动潮玩+圈层社交”需求。此外,同步在建的JW万豪酒店,将实现酒店直达雪场,为滑雪爱好者带来不可多得的“住滑一体”度假体验。

项目超感公园效果图。 

项目超感公园效果图。 

项目全球最大室内滑雪场的落成与开业恰逢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前夕,不仅体现了深圳抢抓历史机遇、向全国乃至世界献上“冰雪厚礼”的决心与能力,更是深圳“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精神内核的极致表达。

 科技范 

 “全球之最”是如何炼成的?

北纬22°,炽热的深圳,建设一座用钢量达4.7万吨(超北京“鸟巢”)、全球规模最大、垂直落差最大、单道最长的室内滑雪场,可谓是一场改变时间与自然法则的极限挑战。

其体量大、涉及专业众多,主体钢结构、幕墙、机电、体育工艺等各专业间穿插作业,无一不是对华发股份及各参建方施工组织、精度和质量控制的考验。华发股份及各参建方亦不负众望,以全链条“黑科技”重新定义人类驾驭冰雪的极限。

“项目南区深藏流塑性极强的淤泥层,传统桩基工艺在此彻底失效。”华发股份相关负责人介绍,技术团队以18-21米超长护筒成桩方案配合大吨位履带吊插打,将44根巨柱桩深扎地层,为雪场铸造“定海神针”。

而面对紧邻地铁的震动风险,创新采用“半逆做施工法”——地面钢结构拼装与空中转体提升同步推进,以毫米级精度控制完成重达3600吨的桁架区块整体提升,既规避了对地铁运营的干扰,更将工期压缩25%-35%。

4.7万吨钢结构的“空中芭蕾”,全凭“一模到底”数字化系统驱动:BIM模型实时同步数万构件坐标,激光扫描与AI算法动态纠偏,终令“蓝鲸跃海”的流线穹顶在南海之滨昂首成型。

项目钢结构实景。 

项目钢结构实景。 

如何在30℃盛夏维持10万平方米的“永不融雪”,并破解“电老虎”难题?项目采用“主动+被动+新型能源”并举的节能降碳策略:双层围护结构采用喷涂反射隔热涂料及强化通风效果等措施,降低围护结构表面温度进而降低室内冷负荷需求;配备高效制冷造雪系统,较常规能效提升12%;屋面铺设13614块彩色光伏板,年发电超650万度;冰蓄冷系统在夜间低谷电价时段蓄冷,有效降低能耗成本。该组合拳使整体碳排放较常规方案直降43%,成就全球纬度最低的低碳冰雪圣殿,为热带亚热带地区冰雪基建树立绿色标杆。

从攻克热带造雪壁垒,到钢结构整体提升的精度神话;从光伏驱动能源循环,到沉浸式娱雪交互生态,华发以实干实绩和技术创新向世界宣告:中国基建的疆域已超越地理与气候的天然屏障。当“钢铁蓝鲸”载着零下6℃的雪花跃出北回归线,深圳再次以破局之姿,将“不可能”炼成“全球之最”——这里没有气候的边界,唯有创新的火焰不熄。

 新变局 

让冰雪经济在湾区“热”起来

冰雪经济正从北国风光转化为全国性“热产业”。2024年11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明确将冰雪消费培育成扩大内需关键增长点。

深圳以前瞻布局响应号召:依托前海冰雪世界这一“超级引擎”,融合33米深的华南最深室内深潜基地“悬冰之瀑”、极光主题商街、超感运动公园等多元场景,打造全年无休的冰雪娱乐综合体。

据估算,前海冰雪世界投运后,预计直接创造就业岗位超2000个,间接带动周边酒店、零售、装备制造等产业链新增就业逾万人。据《中国冰雪产业白皮书》预测,粤港澳大湾区冰雪产业规模五年内有望突破300亿元,而这里将成为核心支点。

如果说前海冰雪世界是湾区消费的“新引擎”,深中通道则是贯通湾区脉络的“大动脉”。一桥飞架,让深圳与珠江口西岸的时空距离从两小时压缩至20分钟,珠江两岸的文旅资源首次实现“同城化”串联。

项目紧邻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及宝安国际机场,坐拥“海陆空轨铁”五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地铁20号线直通雪场地下入口,穗莞深城际、深茂铁路辐射湾区11城,机场码头联动港澳航线。深中通道开通后,中山、珠海等地游客占比显著提升,反季滑雪、潜水等特色体验成为引流新势力,创造了“通道经济”与“冰雪IP”叠加的虹吸效应。

前海冰雪世界绝非孤立的旅游地标,而是驱动“人产城”融合的超级生态。在产业层面,这里正形成设计研发、装备制造、赛事运营、教育培训的完整链条: YONEX中国首家独立形象店、NITRO华南首店等国际品牌抢先入驻;国际雪联(FIS)认证赛事基地与青少年训练营将构建全年龄段赛事矩阵;更联动深圳智能制造优势,孵化冰雪装备国产化创新。

深圳·前海冰雪世界效果图。 

深圳·前海冰雪世界效果图。 

在业内人士看来,前海冰雪世界与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更将形成“双核共振”,“文旅+”“体育+”“会展+”的深度融合,正在大空港片区催生“百亿投资、千亿营收、万亿产值”的临空经济带。

从北国雪原到南海之滨,冰雪经济的火种因创新而燎原。深圳·前海冰雪世界以科技突破地理限制,以交通贯通区域壁垒,以产业链接全球市场,正成为国家冰雪战略的“南方引擎”。

当深中通道的车流与雪场的索道同步穿梭,当北纬22°的骄阳与83米落差的雪道碰撞火花,这座凝结着湾区雄心的冰雪王国,不仅将承载千万人的四季冰雪梦想,更在“冷与热”的变局中,为大湾区写下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华发股份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开业前的最后一个月,项目团队将继续秉持国企责任担当,以坚如磐石的信心、使命必达的决心,与各参建单位协同作战、奋力冲刺,确保项目如期建成、完美呈现,为深圳新质文旅发展增光添彩,为大湾区喜迎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献上“冰雪厚礼”。

撰文:黄鹤林 吴志远

编辑 刘梓欣
校对 王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