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准备了八年的授课。
今年7月底,中山大学的教室里座无虚席。来自全省各地的数百名学员正凝神聆听一场特殊的分享——主讲人不是专家学者,也不是网红大咖,而是城西街道第一埒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朱远超。
作为广东省委网信办、省农业农村厅联合主办的千名“乡村网红”大培训中唯一授课的村干部,他带着第一埒村“从0到1”“从有到优”的乡村振兴故事,为这场覆盖五期、惠及千名学员的培训注入了鲜活的基层实践经验。
而这场分享,不仅让阳江第一埒村声名远播,更让朱远超对乡村人才振兴有了更深邃的思考。
从传统产业到电商转型:分享背后的人才密码
2017年,在深圳打拼的朱远超揣着在外攒下的经验回到了家乡——阳江市江城区城西街道第一埒村当起了一名村干部。
“2017年的第一埒村,可不是什么‘空心村’。”朱远超在千名“乡村网红”大培训的分享中,特意纠正了常见的误解,“那会儿村里传统产业不少,村民靠着种养、小作坊谋生,但大多停留在‘守着老本行’的状态,没人想过手机能变成‘农具’,更别提靠网络把村里的东西卖向全国。”当时的第一埒村传统产业虽多,却效益平平——小五金加工、初级农产品种养停留在“线下批发”的老路子。彼时的村庄,不缺人气,缺的是新思维、新路径——传统产业效益有限,年轻人守着土地却难寻突破,正是乡村振兴中“有产业缺升级”的典型写照。
对电商颇为精通的他,看到了其中的机会,而他那段在一二线地区拼搏的经历,成为了撬动家乡发展的支点。转折点发生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村民们停工在家,整天闲着叹气,看着村里“活力平平”的传统产业,朱远超心里急得打转,当即盘算着:“正好用我在外学的电商本事,把这些货卖到网上去!”他拉着村“两委”干部先合计起了门路。
大家不懂得做,他就带着村“两委”成员手把手教他们如何做电商,从注册店铺、拍图修图到客服话术,手把手教,开拓出一条“工厂+村民”电商合作的创业致富路。通过电商这个“核心引擎”,把斗鱼和五金刀剪“土特产”变成“网红爆款”。如今,全村已孵化超100家电商企业,其中20家年产值破百万元,共有500多家网店,从事电商的村民和企业达200多家。村民徐文乐就是受益者,旺季时一天能接上千单,通过抖音、拼多多等平台把家乡好物销往全国。
今天的第一埒村,电商创意园里打包、直播、客服各环节井然有序,斗鱼养殖基地的标准化鱼塘连成片,村民们举着手机讲养殖故事、做产品直播成了日常——这“从传统到创新”“从线下到线上”的跨越,藏着对“人才”二字的深刻注解。
朱远超在分享中拆解着村庄的“破局密码”:先从“人”入手,发动村干部带头学电商,把在外做电商的年轻人请回来当“师傅”,组织村民从零学直播;再从“产”着力,依托地域资源优势发展纯种原生斗鱼产业;最后用“网”链接,搭建电商平台、孵化本土网红,让斗鱼从池塘游向全国直播间。如今,第一埒村已建成第一埒村电商创意园,“中国斗鱼第一村”的名号已响彻行业。
“从有到优,靠的是让‘人’与‘产’‘网’深度绑定,让每个村民都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他的话让台下学员频频点头,有人当场举手追问:“我们村也有特色农产品,怎么才能像你们这样‘出圈’?”这场分享的热度,恰是千名“乡村网红”大培训的初心写照——培育懂技术、善运营、会传播的乡村人才,让“手机变农具、直播变农活、流量变农资”从口号变为现实。
从讲台到产业链:人才赋能引发的连锁反应
走下讲台,朱远超的笔记本上记满了新想法,这场分享带来的连锁反应,正悄然改写着第一埒村的发展轨迹。
最直接的收获是村庄知名度的“跃升”。培训结束后的几周,数批专家和学员专程探访电商创意园和斗鱼基地,企业合作邀约接踵而至。“以前我们守着传统销路,圈子就这么大;现在学员们回去后自发分享,全国都知道第一埒村的斗鱼和电商模式了。”朱远超笑着说,“这场‘讲台宣传’,比半年线下推广还有效。”
更意外的是对“百千万工程”的助推。分享中,他提到中华斗鱼“既能观赏又能灭蚊”的特性,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牟教授记在心上。当天,牟教授便联系合作。短短几个星期,佛山及周边城市就向第一埒村订购了40万余尾斗鱼。8月初,当顺德区因基孔肯雅热疫情急需食蚊鱼类时,朱远超和村“两委”干部决定:无偿捐赠1万尾优质中华斗鱼。这些“灭蚊奇兵”被投放到顺德区乐从镇、北滘镇的水体中,成为切断疫情传播链的“生态卫士”。从商业订单到公益驰援,特色产业的价值边界被人才网络拓宽了。
收获中最珍贵的是“高端人才”的青睐。除了牟教授,多位水产专家在分享会后主动与朱远超对接,计划在城西街道阮东村斗鱼养殖基地设立工作室,优化斗鱼养殖技术、强化斗鱼品性。“以前请专家难,现在专家主动来,培训搭的桥太关键了。”
让朱远超体会最深的是“人才聚集效应”的魔力。课堂上,电商大咖分享流量技巧,基层干部交流产业经验,村民学员提出销售困惑——不同背景的碰撞让朱远超顿悟:“一个人能带动一群人,一个人才点能激活一个产业链。”就像第一埒村村民朱绍辉,自2019年开始“试水”斗鱼的电商销售,从每天捕2000条、5毛一条批发给网店起步,到如今年产200万尾,年销售额突破200万元,并带动周边村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体系。如今,城西街道已培育和引进15户斗鱼养殖基地,斗鱼销量超4000万元,全产业链产值破8000万元,商家从2020年的2家增至53家,抖音相关账号达300多个,成了村民增收的“金钥匙”。
从实践到良方:乡土人才培育的基层思考
“我这几年拿的证书,能铺满一桌子。”朱远超笑着说。作为年轻的村支书,他深知“在其位谋其政”的分量——缺基层治理经验,就报名参加由市、区举办的各类轮训和分享交流会;想搞懂现代农业,就考取新型职业农民证书;要带团队闯市场,就拿下广东省农业经理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资格。这些持续充电的经历,为他琢磨乡土人才培育之道打下了扎实的实践根基。
在推动第一埒村从传统产业向电商转型的过程中朱远超对乡土人才培育的思考早已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为了让电商发展更专业,他参与推动第一埒电商创意园成功落地,设置人才培训室、电商带货实训室、共享创作室等,为44家排队入驻的电商企业提供基础设施配套和免收三年租金等服务,并在园区培训210多名学员。而这次参与千名“乡村网红”大培训,与全省各地学员交流碰撞后,他的想法愈发清晰,结合自身带村实践,提出了三条“接地气”的建议。
“要给乡土人才更多‘仪式感’和‘方向感’。”他认为,比起频繁的培训,乡土人才更需要认可与交流:多开座谈会听难处,多办技能比赛显本事,给“乡村振兴带头人”“本土网红之星”等官方认证,让他们“有面子、有奔头”。同时政府要加强引导,让“乡村网红”懂规则、守底线,避免“野生生长”。
“要把‘本土网红’当‘主力’培养。”这源于第一埒村的实践:“外来网红带火一时,本土网红才懂乡村的根与魂。”他建议政府联合专业机构,提供免费职业培训,内容不仅包括短视频制作、直播技巧,还要有品牌打造、客户维护等“进阶课”。
所有建议的核心,是“树立旗帜”:“让有能力的人才看到‘干成事’的可能——政策支持、资源倾斜;让村民看到‘跟着干’的前景——带头人引路、团队支撑。”就像斗鱼产业,从没人敢试到众人跟进,靠的是村干部带头、政府扶持、专家指导,“这面旗帜竖起来了,大家才敢闯、愿闯。”
2023年,第一埒村成为“百千万工程”典型村,村集体收入从2020年的2.42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113万元,这份荣誉背后,是一个返乡青年用在外见识点亮家乡的故事,更是人才与乡村双向成就的缩影。如今,朱远超正规划着电商创意园二期工程,推动斗鱼销售进入2.0时代,实现养殖、仓储、销售精细化分工,并以第一埒村为点辐射周边,打造可复制的乡村振兴样板。
正如朱远超在分享结尾所说:“乡村振兴,说到底是人才的振兴。只要让更多乡土人才‘破土而出’、抱团成长,每个村庄都能走出自己的‘从0到1’‘从有到优’之路。”而这场培训,正是照亮这条路的一盏明灯,见证着乡村与人才的双向奔赴。
撰文:赵强 黄小妍 苏琦淇
图片:受访者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