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珠海,为什么这么“蓝”?

作者 王韶江;关铭荣 2025-08-09 18:08

向海而兴!珠海正以千亿巨浪重塑深蓝版图,向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进发。

8月8日下午,珠海市召开全市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暨“海上新基建”部署推进会,会上发布108个海洋经济、海上新基建项目,总投资1100.1亿元。

海洋是大国崛起的战略方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唯以硬核重器破浪、制度创新探路者,方能执掌向海图强的时代密钥。

于因海而生的珠海而言,这片蔚蓝是刻入骨血的生命密码,更是向城市能级量级跃升的战场。

它深植于城市基因——从百岛渔民的舢板谋生,到养殖工船、深海重器纵横深蓝,海洋始终是珠海的生存之本。

它指向未来突破——上百个重大项目,以“四通一联”体系打通深蓝动脉,让蔚蓝疆域从经济注脚跃升为城市主脉。

风从海上来,潮涌珠江口。向深海要发展,对珠海来说,既是历史的延续,也是当下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冲刺“万亿之城”的必由之路。

百岛之城,天生向蓝

“要深刻认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珠海实践的使命担当,奋力把珠海的海洋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为珠海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蓝色动能’。”会上,珠海市委书记陈勇强调,以建设“海上新基建”为牵引,奋力走出一条具有珠海特色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湛蓝波涛托起风电机组,无人机群掠过智能渔场,无人母船划开试验场的晨雾——珠江口外,262座岛屿如繁星洒落,这片9348平方公里的海域,正涌动着珠海转型跨越的雄心。

从昔日的渔村,到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的滨海都市,珠海始终与海洋共振。

距今三四千年前,百越先民就在高栏港宝镜湾的巨石上,刻下捕鱼时大小船只交叠的情景。在南宋至民国时期,珠海的大部分地区属于中山县(原名香山县)的管辖范围。

建国后,中山县隶属于珠江专区。1952年,渔民县正式成立,由粤中行政区领导,包括宝安、东莞、中山三县的海岛区域。

1953年,根据当时边防斗争和发展渔农业生产的需要,渔民县正式更名为珠海县,意为“珠江流入南海的入海口”,中山县属的全部100多个海岛划归珠海县。此后的25年间,珠海经济结构一直以单一的农渔业为主。

随着珠海市的成立和经济特区的设立,这片土地实现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对海洋经济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

1988年,珠海更是提出“一港带全局”的发展战略,以大港口带动大工业、大工业带动大经济。

随着海上通道的打通,企业、项目蜂拥而来,先进装备制造、清洁能源、新材料、现代港口物流等产业体系加速成型。

如今,珠海涉海企业数量达36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40家,专精特新企业超55家,集聚了中海深海开发、中海福陆、三一海洋重工、番禺珠江钢管、显利造船、烽火网络等为代表的珠海重点企业,构建了“一带双核三组团”海洋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创新要素方面,珠海市更有7所涉海高校、海洋领域科技创新平台30多家、涉海研究平台(团队)超60个,分别在各自领域内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推动珠海海洋经济持续向好。

2024年,珠海市GDP为4479.06亿元,其中海洋生产总值超千亿元,“蓝色疆域”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引擎。

向海图强,拓展“蓝色版图”

海洋是珠海的特色所在、优势所在和潜力所在。

近年来,珠海把海洋经济发展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版图和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最大特色,在全省率先成立市海洋发展局、海洋发展集团,首创“四个一”举措,以制度供给持续激发海洋经济内生动力,推动耕海牧渔迈出新步伐,海洋产业拓展新赛道,海岛经济呈现新亮点。

然而,由于海洋经济是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高科技、高渗透的特性,如同无形堤坝,阻遏着“蓝色动能”奔涌。

珠海虽然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禀赋,但相比其他海洋强市,海洋重大项目不多、新兴产业培育不足、重大平台建设不快,海上新型基础设施谋划也不够深。

面对重重关隘与挑战,珠海开出的药方——“海上新基建”。

据悉,珠海将以“海上新基建”为突破口,打造“四通一联”海洋基础设施体系,降低企业涉海发展成本压力和经营风险,提升海洋资源开发效率与生产能力,支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具体而言,珠海将在未来海洋牧场建设、科研测试平台示范建设、海工装备制造基地建设、海洋能多能互补试点建设、海洋生物医药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海水淡化保障网升级建设、“低空+海洋”立体网络建设等13个领域率先重点发力。

同时,为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发展海洋经济,珠海发布一批珠海市海洋经济暨海上新基建项目:108个项目、总投资1100.1亿元,其中战略合作单位10家,已签约项目65个,总投资292.1亿元,意向项目33个,总投资808.0亿元。

“作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珠海正在迸发出改革创新的巨大活力,作为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珠海正在展现出魅力无限的海洋经济前景。我们真诚期待相关企业、科研机构和专业人才来珠海投资兴业创业,共创美好未来。”会上,珠海向全球伸出橄榄枝。

随着“海上新基建”的钢筋铁骨扎入南海,珠海的蓝色版图将从“自然禀赋”向“动能引擎”裂变重生。

采写:南方+记者 王韶江

摄影:南方+记者 关铭荣

编辑 刘梓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