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流动性部署、全域化作战、任务式指挥等新质战斗力的制胜机理,基层政治工作应当何为?
新质战斗力呼唤基层政治工作的新形态。一场群体性觉醒正在发生,基层政治工作作为部队战斗力建设带根本性的工程,在发扬传统的基础上守正创新,通过强思想引领、强组织功能重塑战斗力生成逻辑。
一、教育跟着任务走,构建流动中的精神纽带
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政治工作就做到哪。从这个意义上说,动态性是政治工作内在的规定性。
部队战建备一体的新特点,要求政治工作的动态化,这不过是唤醒和弘扬我军政治工作的传统特质,做到官兵战斗在哪里,政治工作就延伸到哪里。
在航空兵某部驻训场,党支部会议正在进行,面对转场至陌生地域后出现的官兵心理波动和任务、保障难题,加强统一领导,迅速发挥领导力、组织力,将思想工作嵌入实战场景。
地导某部开设“移动课堂”,将强军故事会搬进丛林战地,驻训间隙通过整合驻地红色场馆资源开展专题授课,使思想教育与战训任务紧密衔接。
这种“课堂跟着任务走、教育伴随训战行”的模式,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了政治工作随动态作战体系的全程融入。
动态化转型的关键在于构建“流动中的精神纽带”。基层党组织需要适应这种流动性,具备快速应变、敏捷响应能力,在常态化动散中保持组织活力。
二、工作敏捷响应,创新场景化政治工作模式
战争打的不仅是能量流、信息流、数据流,更是思想流,政治工作必须着眼于官兵活思想,适应作战场景的转换变化把工作做活。
战训任务的高度不确定性,要求基层政治工作必须打破“一本教案走天下”的惯性,通过任务集、场景集、教案集的预置和动态更新,增强政治工作的实效。地导某部探索出“现地化、场景化和教育对象主体化”抓教思路,教育任务随场景切换。不少基层部队探索出理论微课、方舱微讲堂、战地微讨论的“三微一体”模式,以实现教育内容和方式与作战需求的更好对接 。
这一转型的本质是任务牵引、场景驱动,着眼于发挥服务保证作用敏捷响应。当政治工作从“计划主导”转向“任务导向”,从“标准化流程”转向“差异化设计”“个性化实践”,就能以灵活性达成针对性、增强实效性、激活创造性。
讲灵活性就不能不强调群众性。每个官兵都是战斗力生成的参与者和贡献者,群众性觉醒带来的不仅是战斗力提升,更是组织凝聚力的增强。当“人人都来做”的理念深入人心时,基层政治工作就能突破传统边界,灵活适应各类场景,形成“人人都是战斗员、个个都是宣传员”“人人都受教育、人人又都是教育者”的生动局面。
三、适应作战编组要求,以组织的韧性增强作战体系的韧性
作战体系的韧性来源于组织的韧性。在坚持党委集中统一领导的前提下,相关法规对适应作战编成的党组织建设运行作出了规范。基层组织的动态重组从全局上看是一种自组织能力,保证部队任何情况下都做到“形散神不散”。
航空兵某团在转场驻训备战中,针对力量编组的解耦重构,充分发挥组织重建作用,面对人员分散、任务繁重的挑战,规范临时党组织的组成和运行,确保“任务散但组织不散”“编成变但组织力不变”“临时组织没有临时观念”“临时组织全时发挥作用”,这种组织形态本质上是强组织、强功能、动态全覆盖,防止出现“组织涣散、功能弱化、作用虚化”的问题。
地导某部在动散中强化基层组织功能的经验也显示,随着任务的转换和力量的抽组运用,基层组织应依据法规动态组建完善,激活组织动能,从组织上既保证集中统一领导,又保证作战编组的灵活重组和模块化能力形成。
四、在深度融合中转型升级,打造战斗力生成新范式
政治工作的转型在某种意义上如同电脑操作系统的升级。发挥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用,就是要为智能化作战体系置入“智能化芯片”、打造强大的操作系统。
航空兵某部在转场驻训中实现组织功能和训练成效两手抓、两促进,揭示了政治工作与作战体系融合的深层逻辑。这种一体化转型要求打破时空壁垒,将思想教育融入作战流程,在战备、训练、保障各环节同步发力;打破职能壁垒,建立贯通各级组织的权责链条,以组织网支撑信息网、杀伤网;打破评价壁垒,构建以新质战斗力为导向的政治工作评价体系。
当政治工作与作战任务形成“同频共振”时,就能释放出巨大效能。这种一体化不仅是形式上融合,更是价值理念和运行机制的深度融合,用政治工作的思想力、组织力,为新质战斗力注入强大动能。
主动性、灵活性、战斗性、实效性,都是我军政治工作的基因。发展新质战斗力的要求进一步说明,这些特质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在新的战争形态下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体现特有政治优势。可喜的是,现在部队正在形成这样的历史自觉,当这种群体性觉醒转化为强大动员力、组织力、行动力,必将极大推动新质战斗力的生成提高。
主 办:南部战区空军政治工作部
刊 期:第2936期
主 编:彭 凯 赵国帆
责任编辑:李毅康
投稿邮箱:nbzqkj@163.com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