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上午,惠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开幕。代市长陈宇航作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回顾了过去一年的工作成果,明确2025年惠州发展的方向与路径。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新的一年,惠州如何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加快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努力开创惠州现代化建设工作新局面?对此,南都提炼五大关键词,解读2025年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所释放的信号。
关键词1:融深融湾
开工建设7万吨级码头,规划建设深惠协同发展区
过去一年,惠州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协同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深汕西高速改扩建完工通车、稔平环岛高速先行段贯通,莞惠城际连通广佛肇并实现公交化运营。惠州机场旅客吞吐量增长9.9%,惠州港总吞吐能力超1.8亿吨。广深佛惠莞中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粤港澳大湾区(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二期建成。
报告提出,2025年惠州要重点抓好十个方面的工作,第一项就是深入实施融深融湾行动,强化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功能。
“全面融深融湾是惠州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我们将大力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机制‘软联通’、产业科技‘大联动’、交流交融‘心联通’,携手共建世界级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陈宇航说。
报告中提及,惠州要加快构建大湾区综合枢纽门户。对此,海陆空齐发力,如:推进千万级干线机场建设,推动惠坪高速(今年动工建设)、机场高速等一批高速公路建设,排查和打通与广深莞交界的“断头路”;开工建设7万吨级多用途码头,推动惠大铁路扩能改造、发展海铁联运,谋划打造南北出海新通道。
报告还提及惠州要持续深化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积极参与“数字湾区”建设,促进高频业务“跨境通办”,加快推进粤港澳跨境泛公共服务一体化。
在科技产业合作方面,加快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产业项目建设,联动深莞加快共建“坪清新”绿色低碳产业组团,规划建设深惠协同发展区,积极建设大亚湾坪山河科技创新走廊。
同时,加强广深港创新资源的转化利用,探索加强与澳门“四新”产业的协同合作,探索与深圳的算力调度合作,加快发展人工智能产业。
此外,报告还提出要携手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鼓励和支持在惠港澳专业人士申报职称,深化粤港澳合伙联营律师事务所试点工作;用好“一中心、多基地”惠港澳台侨特色服务合作平台,吸引更多港澳青年来惠创新创业;开展系列文化旅游体育交流活动,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文融合发展。
关键词2:“百千万工程”
加快建设3个县域副中心,高水平规划建设引领区
过去一年,惠州的县镇村发展动能全面激发。把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作为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最有力抓手,在建、新签约项目233宗,总投资约650亿元,已竣工52宗。链接9个镇、54个村、200多处景点的218公里最美旅游公路及沿途驿站全面动工。
惠城区、博罗县、龙门县及5个首批省级典型镇获省考核优秀,获得优秀等次县(区)数量全省第一。博罗县经济总量居全省57个县(市)首位。惠东县入选“五好两宜”和美乡村国家试点。
新出炉的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及了多项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的举措,包括规划建设引领区、提升镇村人居环境、增强县域综合实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四方面。
作为“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惠州将高水平规划建设环“两山”引领区。完成最美旅游公路建设,打造森林徒步路线,沿途布局高端宿集;引进落地一批文旅、康养产业项目,启动体育小镇建设。
人居环境方面,持续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发展壮大一批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加快培育典型镇,持续改造“马路圩镇”,因地制宜建设美丽圩镇;持续深化“三大革命”和“两违”整治,提升改造农房1.5万栋以上,推动典型村片区培育,带动“美丽乡村走廊”建设;新建5G基站1000座。
为增强县域综合实力,惠州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加快建设3个县域副中心,提升聚人聚商聚产能力。强化园区主引擎功能,推动7个千亿级园区完成基础设施、配套设施投资120亿元以上,发展壮大特色主导产业,打造现代专业化园区。
与此同时,发展富民兴村产业。支持博罗县建设广东省食品工业培育试点县,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三期加快建设。
关键词3:现代化产业体系
打造全球石化产业高地,构建绿色算力集群
回顾过去的一年,惠州市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和发展。惠州市跻身“2024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30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7%、利润总额增长22.5%,电子信息产业、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6%、17.9%。
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3家(含复核)、国家和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7家,高新技术企业增量约占全省五分之一,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到41.3%。
出台系列政策扶持低空经济发展,启动建设全国首个低空行业数据空间。埃克森美孚研发中心一期提前竣工,中海壳牌研发中心启动建设,亿纬锂能总部研发中心全面投入使用。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23.1%,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增长50.4%。大力实施“十万人才大招引”等三大专项行动,人才总量突破170万。
“产业体系向新图强,发展才能以质取胜。我们将毫不动摇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加快构建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陈宇航说。
2025年,惠州在石化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均有明确的发展方向。报告提及,惠州要打造全球石化产业高地,推动埃克森美孚、太平岭核电、中海壳牌、博科等重点项目的建设。还要建设国内一流数字产业基地。与此同时,推进省数据要素集聚发展区建设,加快润泽(惠州)国际信息港等项目建设,构建绿色算力集群,为大湾区创新型产业与应用提供算力支撑,带动惠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在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方面,推动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做强药品药剂、医疗器械产业,培育化学原料药、细胞治疗产业,谋划布局仿生智能制造产业;联合深莞打造全国一流的新型储能产业集群,持续推动新型储能多场景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积极培育工业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以场景育产业,支持动力电池、汽车电子等产业向低空领域拓展,鼓励开展无人驾驶等新业态的场景应用;扩大养老、康养服务消费,促进银发经济多业态发展。
要推动这些产业进一步发展,科技创新需进一步增强。2025年,惠州将建成强流重离子加速器,支持东江实验室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新培育高企200家以上,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家以上。推进“百万英才汇南粤”暨“十万人才大招引”专项行动,抢抓机遇引进一大批优秀高校毕业生,努力引进培育更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关键词4:稳投资促消费
今年将探索房票方式,推进存量商品房去化
“三驾马车”协同发力,惠州内外需求持续扩大。去年,惠州多次开展消费品以旧换新等系列促消费活动,带动零售业销售额增长6.8%。成功举办龙舞大巡游、马拉松等活动,全市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12.2%、17.8%。170宗省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额居全省第三,工业投资总量连续三年超千亿元。
今年,惠州全力促消费稳投资,全方位扩大内需。除了继续推进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外,还培育打造特色商圈,开展惠州老字号认定评价,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夜间经济,深化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
投资方面,全力提高投资效益。全流程精准高效服务项目建设,新增建设用地2.7万亩以上。全年推进重点项目335宗、完成年度投资1249亿元以上。
在房地产方面,惠州多措并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如统筹发挥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作用,积极探索房票方式推进存量商品房去化;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
在招商引资方面,落实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办好招商推介、项目对接活动,落地项目总投资1500亿元以上;聚焦“2+1”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延链补链强链,开展“靶向”招商。发挥“链主型”企业集聚效应,推动企业增资扩产;深挖港澳台侨及海外资源,强化以商引商。
关键词5:民生保障
新建、改(扩)建学校36所,推动城镇新增就业8.9万人
2025年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用心用情用力发展民生社会事业,并对就业、重点群体服务、教育、医疗、“一老一小”人口服务作出新部署。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惠州将进一步整合就业驿站、惠民驿站、退役军人服务中心资源,打造100家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城镇新增就业8.9万人,促进困难人员就业2600人以上,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重点人群服务方面,开展国家民政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试点,实现每个县(区)都有1个社区康复服务示范中心,每个镇街都有1个社区康复服务点,全市登记精神障碍康复对象接受规范服务率达到60%以上。实施200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
教育方面,新建、改(扩)建学校36所,今年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1040个、普通高中学位6400个;促进城乡公办学校(幼儿园)结对发展全覆盖;推动惠州学院高水平建设能源与物理学院,引导高职、中职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医疗方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健康惠州。高质量实施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统筹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力争实现市域内住院率提升至95%以上。办好用好“县(区)第二人民医院”,实施“一镇一名医”固本强基行动,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向青少年免费提供心理疏导、心理咨询等服务,中小学校100%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困难家庭老年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手术。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广全民阅读、全民健身,办好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惠州赛区赛事。
更好守护“一老一小”。为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1142张,提供居家养老免费上门服务6万人次。新增建设长者饭堂(助餐点)30个,推动老年助餐服务扩面至在惠常住老年人。推动全市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5.5个以上,加大出生缺陷干预力度,促进一批公共场所配备母婴室。力争入选国家第四批儿童友好城市。
数据
2024年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6136.4亿元,增速居全省第三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82.7亿元,增速居珠三角第一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76.1亿元,增速居珠三角第三
固定资产投资2737.8亿元,总量居全省第四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03.4亿元,增速居珠三角第一
外贸进出口总额3937.5亿元,增速居珠三角第二
2025年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
固定资产投资实现正增长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6%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以上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
城镇新增就业8.9万人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完成省下达任务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地表水水质优良率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监制:刘岸然 谢江涛
策划:刘辉龙 陈实
统筹:杨振华 易福红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李晓慧 郭秋成 蒋奇政 吴方 黎秀敏 王诗媛 田飞 张嘉培 实习生 黄素柔 刘继铧 惠州新闻部两会报道组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