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传统观念里,“死亡” 一直是讳莫如深的话题,然而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无人能够例外。
如今,我国人口老龄化持续加剧,据东莞市统计局数据,截至2024年末,东莞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约31.5万,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15%左右。
当生命步入倒计时,如何让老人在最后的几个月里,有尊严地 “谢幕”?而这座拥有千万人口的城市,又该如何妥善应对这一关乎民生的重要议题?
在今年两会期间,东莞市人大代表、黄江镇宣传教育文体旅游办公室主任邓伟平近日带来了《关于加大对老年人及其家属、护理人员进行临终关怀及生命教育的建议》,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面对临终话题
市民仍存在忌讳心理
邓伟平指出,尽管东莞市在推广临终关怀和生命教育方面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通过社区讲座、医疗机构宣传以及学校教育等方式来普及相关知识,但目前仍有相当部分的市民对此类教育的认识不足或兴趣不高。许多家庭对于死亡话题仍然存在忌讳心理,不愿意主动了解相关信息,导致老年人及其家属在接受此类教育时的积极性较低。
当前的生命教育内容与形式缺乏创新性,多集中在理论讲解,缺乏针对不同群体的案例分析与实践指导。专业人才短缺也限制了服务质量提升,东莞市各镇区之间资源分配不均,影响生命教育资源的配置。此外,参与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反馈渠道,政府主导的“唱独角戏”模式难以充分吸纳基层民众声音。
减轻家庭负担
提升医疗资源使用效率
邓伟平指出,生命教育有助于引导老年人及其家属做出更加理性的医疗决策,避免不必要的过度治疗,合理分配有限的医疗资源。例如,在东莞市的一些社区医院和养老机构中,通过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许多老人开始选择更为温和的临终关怀服务而非激进的抢救措施,既减少了身体上的痛苦,也降低了家庭经济负担。此外,这种方式还可以提高公共医疗系统的运行效率,让更多的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提高生活质量
加强家庭沟通
邓伟平指出,生命教育使老年人能提前规划自己的晚年生活,包括财务安排、遗嘱订立等方面,从而让他们在生命的末期依然保持一定的自主权和生活质量。同时,它还鼓励家庭成员之间就生死话题展开开放式的对话,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支持。东莞市一些社区组织定期举办“生命故事分享会”,邀请老年人讲述自己的一生经历,这种活动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也促进了代际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多渠道强化临终关怀宣传力度
提升公众意识与参与度
为改善现状,邓伟平提出多项建议。在提升公众意识与参与度上,要强化宣传,通过多渠道媒体传播吸引人的内容。同时设立社区宣传点与专题讲座,并建立激励机制,激发更多人的参与热情。
在教育内容与形式创新方面,根据不同受众定制方案,例如为老年人设计回忆录写作或生命故事分享会,为年轻人提供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等互动性强的方法。利用科技手段,开发移动应用程序或在线课程平台,甚至采用虚拟现实(VR)技术创建沉浸式学习环境,以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效果。
在专业人才培养上,鼓励高校开设课程,为在职医护人员提供继续教育,组织学术交流活动。针对区域资源分配不均,政府要加大对欠发达镇区支持,推动资源共享与合作。在参与机制与反馈渠道建设上,构建双向沟通平台,设立咨询热线与在线平台,定期组织座谈会,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同时,要对成效显著的项目加强政策支持与财政投入。
撰文:官小群 戴双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