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展|用16册日记,还原一个最多面的容庚
点击视频解锁“斜杠”容庚
“目光锐利,能见其大,吾不如郭沫若;非非玄想,左右逢源,吾不如唐兰;咬文嚼字,细针密缕,吾不如于省吾;甲骨篆籀,无体不工,吾不如商承祚;操笔疾书,文不加点,吾不如吴其昌。若锲而不舍,所得独多,则彼五人似皆不如我也。”
一代鸿儒、东莞名贤容庚在其日记中对比了同时代五位金石家后作出了自评。从“五不如”到“皆不如”,话锋一转,自信溢于言表。
莞邑热土,英才辈出。提及容庚,大家总会不自觉地联想到那位深谙古文字学、考古学,同时又是鉴藏界翘楚的博学之士。然而,这只是容庚众多面貌中的一面。
适逢容庚诞辰130周年,为呈现一个更加真实、生动且多面的容庚,9月25日,全新原创展“容庚的北平岁月——纪念容庚先生诞辰130周年特展”在东莞展览馆开幕。展览深入研究并挖掘《容庚北平日记》,重点展示1922年至1946年间容庚在北平的治学之路和成长历程,匠心呈现多面一体的容庚——不仅有学术高光时期的容庚,更有业余生活中的容庚。
据悉,展览是“莞邑名贤传承计划”发布后东莞策划推出的首个莞邑名贤原创展,也是莞邑名贤群像展落幕后接续推出的首个莞邑名贤个人展。展览由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指导,东莞展览馆主办,东莞市博物馆协办,展期为9月25日至12月25日。
展览海报
展览海报
用16册日记办一场特展
在东莞,每逢重要时间节点,关于容庚的原创展从不缺席。在容庚诞辰120周年之际,东莞曾推出“精诚所‘治’ 金石为开”展览;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之际,东莞曾推出“容庚与东莞”大型系列展览。东莞之外,中国美术馆、深圳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等博物馆、美术馆,对容庚亦多有展示,并引发广泛关注。
珠玉在前,如何标新立异,展现一个不一样的容庚?几经考量,策展团队最终选择以《容庚北平日记》为切入点。《容庚北平日记》记录时间为1925年1月1日至1946年2月26日,共有16册,记录了容庚治学、研究、交往、鉴藏人生中最重要的21年,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及史料价值。
出版成名作《金文编》以及《商周彝器通考》等重要著作;由字及器、以学治藏、考古结社,逐步走向学术高峰;结识罗振玉、马衡、王国维、陈垣、顾颉刚、商承祚、张荫麟等良师益友,形成强大的学术“朋友圈”……寓京20余年,可以说是容庚治学生涯的黄金期,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何选择“容庚的北平岁月”为切入点策展。
本次特展从“粤人寓京、求学北大、就业北平、享誉学林”四个维度,以时间为经、以故事为纬,全面还原容庚的学术成长路径,让观众看到容庚在其治学生涯的黄金期,如何出入旧学、探索新学,不断开拓学术领域,走上“由文字而及器物,由器物而及于史迹”的治学路径,立足金石学,通过鉴藏古器、考古结社、书画雅集、书信往来等方式扩大学术“朋友圈”,逐步走向学术高峰。
为了让观众更深刻地感受到容庚治学精神,特展融入诸多容庚寓京期间的有趣故事,如“幸遇伯乐”的求学故事、“切磋调侃”的交游故事、“高山流水”的雅集故事以及“失而复得”“因小失大”“延津之合”的收藏故事等,透过一件件容庚和学人之间相互切磋、提携的逸事,反映当时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推动其治学精神入脑入心。
近代以来,东莞学风尤盛、学人辈出,像容庚这样北上求学寓京的学人不在少数。容庚寓京时期的学术活动及学术“朋友圈”,可以说是当时东莞学人活跃在京城学术界的生动缩影。
走进B面容庚
如果说教学治学、锲而不舍是容庚的A面,业余生活丰富多彩则是容庚的B面。
特展的一大开拓性在于首次全面立体展示生活中的容庚,既有篆刻、书画、听戏等传统文人雅好,又有观影、摄影、骑车等新式文体活动,打破观众对学者的刻板印象,呈现一个有趣时髦的容庚。
受家学影响,容庚少时起即喜篆刻、书法、绘画。在京期间,亦将其作为问学余事,自称“排忧解愠,莫逾书画”。
潜心学术之余,容庚寓京期间也经常消遣娱乐,既喜好传统的戏剧曲艺,广泛涉猎京剧、昆曲、梆子、评剧、粤剧、大鼓等,又对中外电影颇感兴趣,其日记中留下60次听戏记录和113次观影记录,曾观看过梅兰芳、孟小冬、荀慧生、雪艳琴、李盛藻、刘宝全等名角以及名班富连成的演出,与京剧名角程砚秋有交往;观看过《巴黎一妇人》《歌剧魅影》《神鞭奇侠》等美国电影。其日记中关于听曲观影的记录,见证了西风东渐下不断涌现的新式戏园剧院,名家流派纷呈的京剧“黄金时代”,以及方兴未艾的电影业。
北平名胜古迹众多,闲暇之余,容庚经常与亲朋好友结伴出行,逛公园、游名胜、赏名花、探古迹,足迹遍布故宫、颐和园、崇效寺、黑龙潭、北海公园等地,还喜欢以镜头记录日常游玩与考古旅行所见,留下良辰美景或亲友相伴的美好瞬间。
“余仲弟肇新,沉默寡言笑,善篆刻,年二十以肺疾卒。余惧重蹈其覆辙,乃讲求卫生之术。感于‘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之言,凡静坐、泅水、踢球、溜冰诸技,无弗习也。惟八段锦、骑自行车,持之以恒,今年八十矣。”有别于常人眼中废寝忘食的学者形象,容庚还非常喜欢运动,注重劳逸结合。其日记中有不少关于溜冰、骑车、练习八段锦的记载。
透过特展,观众可以看到容庚生动鲜活的日常细节,窥见彼时知识分子的群体面貌以及近代西风东渐之下的城市生活。展览还以触摸屏翻页的形式呈现《容庚北平日记》中1925年收支记录及1925年前后北京的物价及生活程度,观众可以细致了解容庚当年的日常生活,加深对容庚及其所处时代的感受和体会。
走进展厅,一股浓浓的时代感扑面而来。展览用旧照片营造怀旧复古的情感色调,结合老北京建筑元素,引领观众穿越到“容庚的北平岁月”,并通过书画雅集、琉璃厂寻宝等开放式互动场景打造沉浸式观展体验。
深挖莞邑名贤IP
千年莞邑,人杰地灵,代有英才。东莞历来重视莞邑名贤的挖掘研究整理与阐释。以容庚为例,过去十年来,东莞结合藏品征集、文献整理以及文史研究等工作,策划打造了数个具有影响力的精品展览,形成系列效应,有力提升容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其中,“容庚与东莞”大型系列展览荣获第四届广东省博物馆陈列展览十大精品奖。
当前,东莞正致力以更高水平文化强市建设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东莞实践。源远流长的莞邑文化,彰显着东莞丰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是东莞文化强市建设的“七大文化”之一。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东莞发布“莞邑名贤传承计划”,明确提出要加强挖掘研究整理阐释,加强高品质文化供给,打造高质量的莞邑名贤精品展览,以多元创新的展陈手段,让观众在与名贤“对话”中探寻城市“人文密码”,获取艺术美感和精神启示。
特展是深入贯彻落实文化强市战略部署以及“莞邑名贤传承计划”的实践,旨在进一步擦亮容庚这一闻名遐迩的莞邑名贤IP。
结合特展,东莞展览馆还以容庚先生求学、治学经历为主题,挖掘其寓京求学、就业北平等历史细节,从其研究方向、学术成就入手,策划了“莞邑有名贤”系列教育活动,包括夜间开放、名家讲座、文创手作、明信片发布、主题研学、主题征文等多元形式(详见文末相关链接),面向全年龄层观众,从多个角度解读东莞学人故事,传承莞邑名贤精神。
相关链接
“莞邑有名贤”——纪念容庚先生诞辰130周年特展配套教育活动
(一)“新时代明伦堂”文博主题讲座
活动内容:邀请《容庚北平日记》整理者夏和顺先生以“文化古城生活日常——容庚日记一种解读”为主题开展讲座。
活动时间:2024年9月25日(周三)
活动地点:东莞展览馆
(二)“解密容庚的北平岁月”剧本游主题夜间开放活动
活动内容:深挖容庚在寓京期间的治学经历,以国庆为节点,策划推出主题夜间开放活动。活动采用剧本游的形式,引入青年观众喜欢的集章、角色扮演等活动形式,为参与者赋予不同的身份,通过完成任务可以集章换取文创纪念品。在剧本游的线索下,展览馆设置“容我读”“容我说”“容我玩”“容我拍”及展览五个活动分区,开展主题朗诵、主题打卡、视频拍摄、手作活动、主题集章五类活动,从多个角度带领观众了解展览的主题内容。
活动时间:9月27日(周五)18:30-21:00
活动地点:东莞展览馆一楼大厅
(三)先生的书包——主题文创手作活动
活动内容:深挖容庚寓京期间的主要经历及学术成就,以容庚及容邓家族学人的成长经历、治学方向、研究内容为主题,策划推出“先生的书包——主题文创手作活动”,以“书包、文具、书本”为概念,策划相关主题活动,以场次活动及文创手作物料包的形式面向观众发放。
1.书包:策划推出“先生的书包”主题手袋,设计制作展标及馆标帆布袋,设计制作“金文”主题丝印版,由观众对书包进行个性化二创。
2.文具:策划推出“篆刻文具盒”,依托容庚篆刻作品及金石研究,制作印面图样,以橡皮砖为载体引导观众进行篆刻活动。
3.书本:策划“容我说”系列手账,根据“容我说”系列设计推出手账、胶带、贴纸等。
4.徽章:依托展标、容庚学术成就及珍贵藏品、“容我说”系列设计主题徽章,让观众多角度感受容庚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
活动时间:9月25日至12月
活动地点:东莞展览馆
(四)“容庚先生的北平岁月”主题明信片发布活动
活动内容:以容庚寓京期间的摄影作品或手绘,创作“容庚先生的北平岁月”系列插画,策划制作主题明信片,并开展明信片、主题印章发布及主题寄递活动。
活动时间:9月25日起每周两期
活动地点:东莞展览馆
(五)“寻踪莞邑名贤”主题研学活动
活动内容:策划推出“寻踪莞邑名贤——走读容庚先生的故事”主题研学活动,整合展览、活动资源与容庚故居及莞城相关文化遗迹,以走读历史的形式深入理解东莞学人故事。
活动时间:10月、11月各一期
活动地点:东莞展览馆、容庚故居及莞城相关文化遗迹
(六)“走进容庚先生的北平岁月”主题征文活动
活动内容:以传承莞邑名贤文化为目标,从容庚先生的求学经历、治学思想、学术成就及教育理念等史料出发,以“观展+征文”为形式,面向莞邑青年观众群体,在全市高校范围内开展征文活动。
活动时间:9月25日至11月25日
活动地点:东莞展览馆
南方+记者 马新杰
通讯员 东莞展览馆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