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陆河县东坑镇因服装加工业兴盛而闻名,越来越多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而在三年前,无论是东坑镇还是陆河县,都还是劳务输出大县。“2021年,县里研判很多外出劳动力即将面对就业压力。”陆河县科工信局负责人介绍,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不少陆河人在广州天河从事服装生意,顶峰时沙河市场有近一半的档口都是陆河人开的。外地乡贤有销路资源,何不利用这些资源把本地生产加工端做起来?
2021年起,在陆河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服装加工业落地生根,项目招引落地数量和“家门口”就业人数倍增攀升,在陆河县全面铺开了一条富民兴村新路子。
抢抓机遇,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
曾经,受“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资源限制,陆河传统农业产业并不能承载大量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导致大量劳动力外流。陆河县户籍总人口35万人,其中超15万人常年在外务工,最高时接近20万人。
“用一部缝纫机,解决一个家庭的收入需求。”近年来,陆河县紧盯珠三角产业转移关键期,大力引进制衣厂,不断推进县域经济做大做强。2021年以来,全县8个镇累计引进富民兴村产业项目1000多家,其中服装加工类经营主体超400家,累计带动就业近10000人。
此前这些加工生产企业大都集中在珠三角,受土地、人力等成本因素影响,加之陆河县政府大力引入,最终选择在陆河县扎根。一方面实现了自身企业经营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给陆河经济带来了宝贵的发展机遇。
陆河充分发挥乡亲、驻镇帮镇扶村力量,依托广大陆商在珠三角服装加工制造行业积累的优势,汲取发达城市发展经验和创新要素,打通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吸纳更多富民兴村产业落户陆河,集聚发展。
当前,陆河县服装协会已吸纳入会企业家近300人,并鼓励陆河籍服装制造企业家加入汕尾市纺织服装协会。通过统筹用好领导招商、驻点招商、联合招商等模式,进一步助推外出劳动力、企业回流,变“陆河人经济”为“陆河经济”。
借力使力,目光向外找市场
当前,东坑镇服装加工业不仅生产旺,销售更是红火。借助线上电商平台,东坑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服装对外零售批发链条。就在去年圣诞节前后,国外客商、物流服务商纷纷聚集在东坑跨境电商孵化基地,下单当天就能发货。
按照“一区多园”的工作思路,陆河盘活各镇闲置厂房、闲置学校、闲置空地等,初步建成了县、镇、村三级电商产业平台,助力传统服装产业走上跨境“出海”发展之路。
“一件定价八九十元的衣服,采购成本20元,再加上二三十元的物流费,利润还是比较可观的。”基地负责人张智业算了一笔账,这个价格卖到非洲等地,有着非常强的竞争力。
不过,服装加工产业属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包括人力在内的各项成本上升,使低端路线本就不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虽然海外市场销售毛利率相对国内更高,但转型升级势在必然。
“下一步我们的企业要做大做强,就要往品牌化、精细化发展。”陆河县服装协会会长说,目前陆河服装加工产业以代加工为主,主要面向中低端市场,如果一直在中低端路线“徘徊”,损失的都是“真金白银”。
为了支持企业产业升级、品牌升级,陆河县组织开展政银企交流对接会,重点面向本地服装制造产业,宣传推广“服装贷”等专属金融产品,促成陆河农商行向县服装协会“整会授信”2亿元,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完成全市首例“整会授信”,助力全县服装企业产业升级、品牌升级。
转变模式,就业结构提质量
以往,从事服装加工业的大多是女性,特别是小服装加工作坊,主要吸纳农村留守妇女群体。随着服装加工业不断发展,如今吸纳了越来越多青壮年投身于此,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据相关从业人员介绍,陆河东坑服装加工业呈现“哑铃型”结构——一头是研发设计,另一头是销售,生产环节则是连接两头的“细杆”。
在陆河东坑社区制衣厂,工人们坐在缝纫机前,缝纫拼接后继续传输,直到传输系统末端成形。“这种模式不仅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而且机器裁剪非常精准,保证了产品的一致性。生产线上人少了,从事电商、设计的人就多了。”东坑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高附加值的销售、设计环节吸引了更多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壮年加入。结合劳动力业和企业用工需求,近两年陆河县多次组织开展公益性岗前培训班,开创“引进企业+集体培训+保障就业”发展模式,直接对接用工工厂,一方面为就业人员提供更专业、更高端的技能培训,另一方面满足服装企业人才需求,从而打造出高质量的人才供应体系,为服装加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持续注入新动能,开拓新路径。
“收入少的时候也有2500—3500元,一些比较优秀的销售、设计人才,还有加工能力强的计件工人,月收入可达万元以上。”陆河县服装协会会长表示,现在特别需要设计和销售领域的优秀人才。他相信,在陆河县服装产业竞争力越来越强的背景下,一定会有更多人才加入,为服装产业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前景。
采写/摄影:南方+记者 彭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