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党校教授陈晓运:深化穗梅联动 助推融湾入海丨广梅园·新坐标

作者 李娇 2024-11-23 10:43

广梅园建园至今已有21年,有多个关键时间节点。而梅州高新区、广梅园、梅州融湾产业园三块招牌,恰好代表其不同发展阶段。

2003年,梅州高新区由省政府批准设立,成为省级高新区。2008年,广州梅州两市依托梅州高新区,合作共建广梅园,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2024年,广东统一规范全省91个省产业园名称;其中,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调整命名为梅州融湾产业园区。

在结构升级导致工业经济承压运行的背景下,广梅园如何找准定位,以此强底气、提信心、上台阶?迈向“十五五”,以融湾为使命任务的广梅园应当怎么干?南方+记者专访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指挥部专家智库专家委员陈晓运教授,跳出园区谈发展,畅谈穗梅协作“新”思路

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指挥部专家智库专家委员陈晓运教授

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指挥部专家智库专家委员陈晓运教授

产业共建主阵地、有序转移主平台、帮扶协作主力军

南方+:近年来,国家出台苏区融湾《梅州方案》、省出台《若干措施》,加速梅州“融湾”振兴。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理解广梅园的定位以及它所承担的使命任务?

陈晓运:近年来,梅州迎来新的重大发展机遇。《梅州方案》明确提出,支持梅州全域建设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打造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门户城市和粤北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一区两城”战略定位。

广梅园是两地政府高位推动的产物,亦是穗梅相向而行、双向奔赴的载体。在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中,广梅园是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以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为抓手,深化共建共治共享,可助力梅州更快更好建设苏区融湾先行区。对于广梅园来说,抢抓机遇眼下意味着必须打造对口帮扶协作的“广梅样板”,进一步发挥好产业共建主阵地、有序转移主平台、帮扶协作主力军的功能作用

助力山海协作、城乡融合

南方+:《梅州方案》提出,支持梅州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打造赣闽粤原中央苏区“融湾入海”重要支点和服务国内大循环节点城市。立足“世界客都”“叶帅故里”“全域原中央苏区”等,广梅园乃至梅州如何做好“融湾入海”这篇大文章?

陈晓运:梅州既要融湾、又要入海,推动山海协作、城乡融合,打造老区苏区和省际边界地区高质量发展新标杆。梅龙高铁开通后,梅州与大湾区的时空距离以350公里的时速快速拉近,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搭乘融湾大通道奔“流”不息。梅州也积极争取至漳州高铁项目纳入《新时代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若顺利推进,可以预期,随着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梅州至漳州、厦门的通达便利性和快捷度将极大提高,这将不仅缩短长三角地区、海西经济区与大湾区的时空距离,而且对于构建联通厦门至昆明客运大通道和内陆高铁通道具有重要意义。

在连接海西经济区的通道逐步畅通后,梅州可以“左右兼顾”“左右逢源”,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门户城市和粤北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凸显。当此之时,广梅园立足对口帮扶协作,可进一步助力梅州塑造比较优势、后发优势、整体优势,在产业链条上深化与广州等珠三角城市及福建龙岩、江西赣州等周边省份城市的衔接,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跃进、向智能升级、向绿色发力,推动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渐次布局,催生新质生产力,摆脱资源依赖的旧有模式,跳出“过日子”的惯性思维,提振再出发、推创新、谋发展的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汕头近日接连召开第二十二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第十届世界潮商大会。“两大盛会”吸引来自32个国家和地区266个潮属社团、商会的2800名代表欢聚一堂,亦带动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签约落地。这亦给梅州乃至广梅园以启示:打好红色牌、绿色牌、文化牌,依托世界客商大会、世界客属青年大会等凝聚全球客属的重要平台,以全国视野、世界眼光谋划全域发展,通过文化交流、产业对接等方式,“顺藤摸瓜”促合作,持续增强价值黏性,持续擦亮“世界客都”名片

广梅园建园至今已有21年,有多个关键时间节点。而梅州高新区、广梅园、梅州融湾产业园三块招牌,恰好代表其不同发展阶段。

广梅园建园至今已有21年,有多个关键时间节点。而梅州高新区、广梅园、梅州融湾产业园三块招牌,恰好代表其不同发展阶段。

提升帮扶干部“功成必定有我”的思想认识

南方+:迈向“十五五”,广梅园下一步应当怎么干?

陈晓运围绕“十五五”展开系统规划,持续挖掘广州所长、梅州所需,进一步推动“双向赋能”,立足变“输血式帮扶”为“造血式帮扶”,“单向支持”转向“合作共赢”,用足省产业有序转移广州对口帮扶协作梅州政策、“免费广梅园”等重要政策,抓好重大平台、落地重点项目。进一步加快推动产业园区扩容、要素指标扩充、资源资金扩大,继续完善广梅园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广梅投公司统筹运营能力;进一步建强开发公司体系、联合招商体系、企业服务体系、国企合作体系、产销衔接体系、联农带农体系;在汽车租售、生物制药、无人机、园林科技等领域增强产业协作和协同创新,特别要引进经济效益好、带动性强的“打粮食”项目,推动达成意向共识的项目加快落地,做大工业经济规模;进一步建强广梅产业园“科创+空间”,以“园中园”形式深化打造市县两级“反向飞地”;进一步推动梅州“红色文化+绿色生态”融合发展,衔接典型县镇村建设,打造集“民宿+农耕+书吧+文旅”为一体的农文旅产业。特别是,要时刻紧盯帮扶干部衍生“挣履历”“熬日子”的思想偏差,推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形成“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价值认知,严格规范制度管理,完善关怀关爱机制,推动驻县、驻镇工作队全力招商引资,锻炼帮扶协作的主力军。

总而言之,打开格局,提振信心,明确方向,久久为功,穗梅协作前景无限,融湾入海未来可期。

策划:张盛良

撰文:南方+记者 李娇

编辑 叶桐
校对 何翠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