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斑古币越千年,铭刻着多少风雨?丨阳江历史文化行

作者 罗天 2024-01-12 13:00

开栏语

历史是城市的根,文化是城市的魂。2023年8月底,阳江市委八届五次全会上提出“433”工作安排,将“打造特色文化名片”列入了重点工作内容,明确提出要传承和弘扬漠阳特色文化,加强阳江历史文化挖掘保护和活化利用。

为此,南方+、南方日报阳江记者站与阳江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策划推出“阳江历史文化行”系列报道。围绕阳江历史、海丝文化、文化遗产等进行挖掘和梳理,促进人们进一步了解、关注、传播和弘扬阳江文化,进一步坚定阳江的文化自信和增加文化自觉,助推阳江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来到阳春市石望镇,除了尝一碗爽滑可口的石望米粉,喝一杯回味无穷的香水柠檬茶,享受安静悠然、民风淳朴的田园风光外,还可以走进石望铸钱遗址(又称铁屎迳古冶炼遗址、铁屎迳铸钱遗址)、古铜陵牌坊、梁镇南将军府、严中孚烈士故居等文物古迹,欣赏“千年古铜陵”——石望镇的文旅风光,领略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

在这些文物古迹之中,石望铸钱遗址尤为重要。1989年,该遗址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斑斑古币越千年,铭刻着多少风风雨雨?本期阳江历史文化行,让我们回顾南汉王朝的铸币文化,进一步增进对广东货币史乃至岭南地区货币经济相关历史的了解。

两块磨刀石,让遗址重现世间

来到阳春市石望镇铁迳村,穿过一片茂密的杂草堆后,一处古代铸钱的炉渣堆积层遗址出现在眼前。根据阳春市博物馆记载,石望铸钱遗址是五代南汉时期重要的铸钱遗址,遗址占地面积达22620平方米,堆积的冶炼废弃炉渣厚达0.6—2米,在同类遗址中较为罕见。

石望铸钱遗址保护碑。图源阳春融媒

石望铸钱遗址保护碑。图源阳春融媒

石望镇建设村委会铁迳村,因南汉曾在此冶炼铸钱,留下大量“铁屎”而得名。一直以来,当地人认为这是古人炼铁所废弃的“铁屎”,直到1982年,通过文物普查员的发现才揭开其背后的历史——这其实是铅钱铸造场所的遗存。

石望铸钱遗址远眺。图源阳春市博物馆

石望铸钱遗址远眺。图源阳春市博物馆

阳春市政协文史研究员闲园珍曾参加过1982年全国第二批文物普查,是发现石望铸钱遗址的亲身经历者。“1982年,上级抽调我回家乡搜集文物线索,我到铁迳村和农户聊天时,看到他的天井旁有两块四方形的磨刀石,便觉得有点不同寻常。”闲园珍发现,两块磨刀石质地细滑坚硬,形似农村做饼的模具;上面均刻有圆圈10个,分两行对称排列,且有阳刻和阴刻之分,还有文字,均为篆文反书;文字从上至下,然后从左至右,各刻一字,连接起来读则为“乾亨重宝”。

闲园珍将磨刀石带回城市后,向当地博物馆馆长汇报,并引起了湛江地区博物馆和广东省博物馆的重视。其间,文物普查队在铁迳村及对面的山岗上发现有红烧土块、炭块、炉渣和炉壁碎片的堆积层,并采集到28件残缺不全的石质“钱范”、3件铅锭、1件铅矿石。

1982年年底,广东省博物馆人员带着考古队在遗址所在村庄附近试掘了三条探沟,共15平方米,遗址上堆积的冶炼废弃炉渣基本裸露在地表上,或覆盖在植被下,甚至在村中的房屋底下。出土遗物有石钱范、铅锭、铅矿石和青瓷碗、罐、瓜形执壶等;同时,从村民处收集到一块完整的刻有阴文的钱范。至此,铁屎迳为南汉小朝廷的铸币场所已确定无疑,也破解了广州一直发现有“乾亨重宝”铅钱,却无法找到铸造点的疑问。

“乾亨重宝”石钱范。图源阳春融媒

“乾亨重宝”石钱范。图源阳春融媒

于是,在南汉灭亡一千多年后的1982年,这一古代铸钱遗址终于再次展现在世人眼前。返穗后,广东省博物馆专家朱非素在《广东文博》杂志上发表了《广东阳春县发现南汉钱范》一文,指出“乾亨重宝”钱范未见著录,这次南汉钱范的出土,无疑是一次重大发现,为研究中国货币史、南汉币制和南汉刘龚王朝经济状况提供了重要史料。

此外,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专家李庆新在《南汉对外关系与海外贸易》一文中指出,1997年,德国海床勘探公司(SeabedExplorations)、印尼老海成公司(P.T.SulungSegarajaya)联合在印尼首都雅加达以北150公里印坦油田海域25米深处海底,打捞到一艘10世纪的东南亚籍海船,长约30米,宽10米。原船相当华丽,而且装载有大量货物,其中就有145枚南汉“乾亨通宝”铅钱。这些钱币因水下浸泡太久,发现时变得又薄又脆,许多钱币粘连在一起。

经过鉴定,大部分运载物皆出于920—960年间,或者稍晚,李庆新推测,这是一艘从广州贸易归航的商船,甚至有可能是运送使节的官船,对研究南汉与东南亚关系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其年代之早,遗物之丰富,在亚洲水下考古中甚为罕见。

铸币工艺原始,在历史上较为特殊

石望铸钱遗址是南汉国铸造“乾亨重宝”铅钱的场所,“乾亨”是五代十国南汉高祖刘䶮的年号,据史料记载,乾亨元年(917年)始铸“乾亨通宝”铜钱,因铜矿稀少难得,乾亨二年(918年),又铸造“乾亨重宝”铅钱,十枚当铜钱一枚。

“乾亨重宝”铅钱、铅锭。图源阳春融媒

“乾亨重宝”铅钱、铅锭。图源阳春融媒

“乾亨重宝”铅钱。图源阳春融媒

“乾亨重宝”铅钱。图源阳春融媒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文博馆员陈士松指出,根据钱币学界的研究成果,中国古代铸钱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平板范竖式浇铸时期、叠铸时期和母钱翻砂时期。唐朝以后的铸钱方法以母钱翻砂法为主,但是铁迳村出土的“乾亨重宝”石钱范,证实了“乾亨重宝”铅钱的铸造法为石范铸造。

中国古代钱范的质地大致有陶泥范、石范、铜范三种,石范铸钱大致开始于战国时期,流行于西汉前期。石范具有多次重复使用的优点,用料多选用滑石,便于刻画又结实耐用。在铸钱的方法上,石范多采用平板竖式浇注的方式铸钱,即将石料制板,在制作钱范时以方穿为圆心画圆刻制出钱腔,钱文阴刻,再刻出浇道和浇口,形成完整的浇铸系统,合范后将铅液灌注,铸造出钱币。

陈士松还指出,中国在隋唐时期就已经普及了翻砂法铸钱,南汉所在的五代十国时期,某些地方政权采用了更为原始的铸钱工艺来铸造货币,如闽越采用陶范铸造永隆通宝大铁钱,南汉采用石范铸造铅钱等,在历史上是非常特殊的现象。

前两次对该遗址考古发现的石质钱范均为板岩制作,形似小型方砖,背面保留石块粗糙面,其余部分砥磨并加以刻凿,长17至18厘米,宽9至10厘米,厚2至3厘米,分为阴文和阳文范母两种。

完整的石钱范为上下合范,每范刻有钱的模型10个,分两行排列,每行5个,对称均衡,但阴阳两范的钱模刻制各不相同。

阴文范母的特点是范面有小沟槽,主槽刻在两行钱模中间,支槽略窄稍浅,连接各钱范,为合范后注入铅液之用。阴文范角透穿一小圆孔,用途可能是阴阳合范后,固定钱范使之不易错动。钱形面径,有2.5厘米、2.6厘米和2.7厘米三种之分。

阳文范母则一端刻一凹槽,长1.7、深0.3—0.4厘米,为合范后注铅液入口处, 石范角有孔不透穿。范的钱形面径,均与阴文范相同。钱文为阴刻,顺读“乾亨重宝”,穿孔大,肉薄,有周廓,宽缘。

“乾亨重宝”铅钱采用的是平板范竖式浇注法,整体铸造工艺粗劣,大小不一致,广穿、狭穿的现象都有出现,版面的文字书体也不一致,多为隶书,笔法粗劣,推测应为工匠所写,版别混乱繁杂。

货币经济领先,是流通数量最多的古币

南汉国是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南方两广地区的一个封建地方割据政权。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原唐清海军、静海军节度使刘龑在番禺(今广州)称帝,改广州为兴王府,国号大越,改元乾亨,并追尊其兄刘隐为烈宗。次年十一月,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其疆域东至今广东福建之交,北抵湖南郴州,西控广西大部,南逾海南岛,周边与闽、南唐、楚国和少数民族政权大理等地方政权相邻。自刘龑以降,南汉历三世四主,凡五十五年。宋开宝四年(971年)被北宋所灭。

“乾亨重宝”铅钱。图源麦英豪《广州发现南汉铅钱》

“乾亨重宝”铅钱。图源麦英豪《广州发现南汉铅钱》

陈士松指出,“乾亨重宝”的“乾亨”,是五代十国时代南汉国主刘龑的年号,石望铸钱遗址的考古发现,首次提供了南汉铅钱铸造于广东地区的实物证据。南汉自铸自己年号钱币,而且成为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铅钱为主体货币的王朝。

“乾亨重宝”石钱范。图源阳春融媒

“乾亨重宝”石钱范。图源阳春融媒

南汉铅钱品类繁多,但存在制作不一、钱薄质差等问题。据《十国春秋》载,“南汉高祖乾亨元年,铸“乾亨重宝钱,二年又铸铅钱十当铜钱一”。以“乾亨重宝铅钱最为流行,数量也最多,1949年以来,人们已在广州、阳春、南宁、连县(现为连州市)等地发现这些铜钱、铅钱以及钱范。尤其20世纪中期以来,在广州出土了大量的“乾亨重宝”铅钱。钱币学家王贵忱曾说:“用铅作币材的官铸币“乾亨重宝”,铸造数量之多和使用时间之长,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是以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岭南地区在六朝(222—589年)时,百姓以“盐米布交易,俱不用钱。”到了唐代(618—907年),民间仍“用布帛处多,用钱处少”。唐大历(766—779年)以前,岭南除用钱之外,“杂以金银、丹砂、象齿”。可见当时岭南地区货币经济尚不发达,很多地方仍处于物物交换的初级阶段。

关于南汉王朝的评价,历来贬多褒少。但是关于其货币经济,学者汪有民认为:“南汉的经济发展是不可否认的,南汉的货币经济是较为领先的,其货币的独特性和货币体制的完整性在我国货币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大批铅钱的出土,不仅仅反映了自唐代以来铜荒、钱荒的历史问题,同时提供了南汉自身货币经济自成体系的解决途径,以铅、铜“乾亨重宝”固定流通货币种类,严格兑换比值,确保流通货币的质量。“这是南汉以铅钱为主体货币的真实体现,同时也是南汉货币经济情形的很好反映。”汪有民指出。

陈士松认为,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乱,战争频仍,各地经济发展缓慢,很多国家发行了劣质货币,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流通作用,但其主要目的还是在于榨取社会财富。南汉建国初期,岭南地区的经济有所恢复,而南汉王荒淫残暴,奢侈过甚,极尽铺张,尤其皇帝刘龑造昭阳殿时大兴土木,以金盖顶,以银铺地,耗费大量的珍珠、水晶、琥珀装饰昭阳殿,致使国用不足,遂加紧搜刮民财,滥铸铅钱代铜钱。后世出土“乾亨重宝”铅钱很多,说明铸铅不少。

总之,大批铅钱的出土出水是同时期其他小国所不可相比的,也真实再现了南汉的货币经济情况。南汉王朝所铸的“乾亨重宝”铅钱自铸造之日起,直至南汉降宋亡国共沿用了53年之久,是目前已知的我国历史上铸行数量最多的铅钱,且使用时间之长在中国也是独一无二的,这项发现对于广东货币史和岭南地区货币经济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保护条例出台,强化遗址活化利用

近日,广东省考古专家再次来到石望铸钱遗址,对该文物进行保护性发掘和学术研究。因保密需要,目前具体考古发现暂未对外公布,但却明显发出了一个信号,那就是省有关部门对石望铸钱遗址高度重视,遗址的保护、开发、利用等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2023年12月1日起,《阳江市石望铸钱遗址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作为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切口”立法,该条例聚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望铸钱遗址,通过立法加强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和传播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发挥文物资源独特优势。

《条例》明确提出,鼓励利用石望铸钱遗址本体、文物及其研究成果,宣传石望铸钱遗址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鼓励利用遗址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将遗址开发利用纳入旅游规划。

此外,条例还规定,在石望铸钱遗址保护范围内,刻划、涂污或者损坏遗址、文物尚不严重的,或者损毁遗址保护标志的,由公安机关或者文物所在单位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造成遗址、文物损毁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这个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对文物保护开发是接下来的重点工作。”阳春市博物馆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正在谋划以建设遗址公园的形式,对遗址进行保护开发,争取重现古代冶炼铅钱的情景,向世人展示遗址出土的文物,共同领略阳春古代的铸币文化。

《阳江市石望铸钱遗址保护条例》。图源阳江市人大常委会网站截图

《阳江市石望铸钱遗址保护条例》。图源阳江市人大常委会网站截图

目前,阳春市“凌霄农旅融合示范带”正加快建设,该示范带连接松柏、石望、河朗三个镇,全长约40公里。以此为契机,石望镇正全力擦亮“千年古铜陵”文化名片,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打造阳春文化旅游新名片。

活化利用好历史古迹,讲好文化故事,不仅有利于乡村振兴工作的全面推进,助力“百千万工程”实施,对进一步提升当地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有重要意义。下一步,当地有关部门将加强统筹协调,对古铜陵县遗址、石望铸钱遗址、梁镇南将军府等文物古迹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对具体人文景观点进行串联展示,加强道路改造,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设立人文景观点、乡村特产点、特色美食点标识标牌等,方便广大游客前来打卡游玩。

(部分内容来源于广东海丝馆、阳江日报、阳春融媒、网络等)

【策划】曾超群 杨世华 赵强

【统筹】陈步上

【采写】南方+记者 罗天 通讯员 陈士松

【图片】均已注明来源

编辑 何嘉琪
校对 曹柏英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