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城初春,浈江之畔。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简称“市一医院”)的电子屏上,跃动着醒目的标语:“热烈祝贺我院首获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A级”。
这抹跃动的红光,映照出医院在高水平医院发展上的壮阔征程。3月,2023年度“国考”放榜,在全国1588家三级医院中,市一医院以综合排名前20%的佳绩跻身A级阵营。
翻开这份含金量十足的“成绩单”——是硬核技术的突破性跨越,骨科机器人完成毫米级精准置钉,心脏大血管外科独立开展多例体外循环手术;是人才梯队的战略性重构,高层次人才引进数量整体增长81.3%,去年首次执业医师考试和住培结业考试通过率均达100%;是公立医院改革的系统性创新,医保目录外费用占比压减至2.06%,患者、员工、家属国考满意度均满分……
“这个来之不易的A,是近几年的厚积薄发,更是新时代高水平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院长吴强说。
攀登医学高峰的“硬核答卷”
上午9时,两间相邻的手术室同时亮起无影灯。
3号手术间内,脊柱骨病外科主任李义强已换上铅衣,正在为腰椎微创手术作术前定位。而在隔壁的数字化手术室,“天玑”骨科机器人伸展着C臂,通过X线3D实时透视采集数据传送到主控系统。
前者的微创化,后者的精准化,构成了医院骨科技术突破的生动图景。
李义强手持脊柱内镜,眼睛盯着显示屏,精准取出腰4/5节段突出的髓核。“30年前做这种手术要开10多厘米的大切口,现在只需7亳米的切口,就能高质量完成手术。”这位每天手术量近10台的劳模,手中的髓核钳稳如磐石。
扎根临床一线30多年来,他主刀手术超万例。在他的带领下,科室实现90%的脊柱手术微创化,脊柱内镜技术在全省已处领先水平。
而隔壁手术室的电子屏上,正实时显示着机器人规划的置钉路径。创伤骨科主任胡争波轻触控制面板,在患者的大腿上标记出毫米级精准度的进钉点,“找到关节活动中承受重力的最恰当的点后,接下来的手术就变得简单多了。”
自2022年10月粤北地区首台骨科机器人辅助手术在市一医院成功实施后,至今已开展近两百台。“高精尖”的医学技术,也来到了韶关人的“家门口”。
放之全院来看,仅2024年,医院就开展45项新技术,其中5项技术填补了高水平医院建设的技术空白。
在这次技术突围的浪潮中,医者始终是掌舵者。但医院在设备采购上的“大手笔”,也助推着新一轮的技术升级。
3.0T磁共振年均完成1.6万例检查;新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设备的投入,让急性心梗救治时间缩短至45分钟;ECMO团队技术的成熟,成功救下心脏停搏147分钟患者;静配中心智能化建设项目的顺利推进,配合上新院医用智能物流系统,为“智能医院”奠定坚实基础……
事实上,医院通过“学科建设+技术创新+服务升级”发展策略,让技术突破的涟漪正在向全院蔓延。
骨科积极参与的《机器人远程诊疗体系构建与应用示范》项目,获得科技部批准;甲乳外科获得省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项,参与1项全国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心脏大血管外科独立开展多例体外循环手术;高级卒中中心、二级创伤中心、胸痛中心等六大中心建设成效明显,医疗救治能力持续提升……多个学科在科研和技术创新上硕果累累。
构筑人才高地的“生态密码”
在住院部走廊,两位白大褂的身影经常在电梯口相遇。巧合的是,别人都叫他们“卢博士”。
36岁的甲状腺乳腺外科副主任卢海赶往手术室,新入职的博士后卢键森拿着资料走向实验室。这种“临床与科研”的相遇,是医院人才战略的生动注脚——2024年高层次人才引进数量激增81.3%。
在7楼骨科研究所内,卢键森正在调试着荧光显微镜。去年,他是全优成绩出站的“90后”博士,在朋友的推荐下来到市一医院,如今他手握医院提供的高薪和科研配套经费。“医院提供的望江公寓,适合生活。”卢键森说,高铁50分钟到广州,交通很方便。
“医院很重视人才,很适合科研人员,福利待遇很好。”他一连用了三个“很”字。
相隔3层的无菌层流手术区内,卢海已开始当日首台乳腺癌根治术。这位南方医科大学博士,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后,在临床和科研上已有一定影响力。
2022年,卢海辞去医院工作,选择全职博士后,师从广东省中医院陈前军教授,系统学习基础、转化、临床科研要素。
后来,他选择来到市一医院工作,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新建了基础研究实验室,搭建了临床科研转化平台,基础科研工作蹄疾步稳,“我希望能为粤北地区的甲状腺乳腺外科事业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医院“人才强院”战略在“外引”政策端清晰可见:对顶尖专家实行“一人一策”,最高提供300万元住房补贴;博士年薪保底30万元,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经费可达1000万元……这种力度让医院去年新引进了2名博士后、3名博士、30名硕士。
“内培”工程同样“活水”激荡。重症医学科盘健刚结束为期一年的中大三院进修,带回ECMO、PICCO核心技术;首届“风度人才”7人全部走上学科管理岗位;院内遴选出的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和“追梦天使”优秀护理人才,已通过院内轮训、院外进修学习……
仅在去年,医院就派出40多名医师前往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进行深造,创近年新高;鼓励在职员工攻读硕博学位,目前共有35人参与在职硕博教育;首次执业医师考试与住培结业通过率双达100%。
“引凤筑巢”与“固本培元”的并驾齐驱,让医院的人才引进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省钱与省心的“双向奔赴”
在医院的医保办公室,主任陈亿芬的电脑屏幕布满数据。
“2024年医院韶关医保次均费用9356元,目录外费用占比2.06%。”她轻点鼠标,调出与全市三级医院的对比柱状图——2.06%,明显低于全市的平均值4.09%。
“这意味着患者就医负担低。”陈亿芬说。这种“精算师”般的运营智慧,源自全面预算管理和全成本核算体系,这也让医保医药服务评价指标中的医保运营和持续发展类目全省排名第一。
这些繁杂的数字,落在患者头上,则是实实在在省出来的“真金白银”。
在医院血透中心,肾病风湿科主任周兵介绍:“血液透析也就是大家说的‘洗肾’,在广州,每个病人的月均费用大约为9400元,而我们医院控制在6300元内。”
6300元,就算对比粤北地区其他医院,费用也低出十几个百分点。
他指着运转中的血透机强调,“在保证患者透析充分性的前提下,进行医疗费用的合理控制,这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基本原则。”周兵说,控费绝对不会以病人的治疗效果为代价,要做到既省钱又治好病。
当经济负担的“减法”做到极致,服务品质的“加法”便有了施展空间。来到门诊大厅,在自助机前,志愿服务者正手把手教李奶奶扫码预约。
在导诊员指导下,李奶奶3分钟就完成取报告、缴费、预约复诊。“现在看病明明白白。”她感慨道。这种从“省钱”到“省心”的跨越,正在医院每个角落悄然实现。
这种跨越源于22项服务升级:分时段预约精确至半小时,门诊平均等待时间13分钟;检查检验集中预约使患者往返次数减少60%;“预住院”模式让择期手术患者术前等待时间压缩1.5天;以患者为中心打造服务标杆,患者就医感受进一步提升……
“我们要让优质医疗变得触手可及。”院长吴强说,今年新院区启用后,将逐步打造优势学科、专科专病、特色技术和特色人才与科创成果等品牌,推动专科能力建设达到新高度。
南方+记者 叶志强
通讯员 杨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