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山区南山街道的大街小巷,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南山街道城市管理志愿服务队(以下简称“志愿服务队”)。自2016年成立以来,志愿服务队以温柔的力量化解治理难题,从最初的3人志愿小组到如今百余人的治理网络,他们用邻里间的温情激活社区自治,走出了一条“温情劝导 + 居民共治”的基层善治新路径,让南山街道的市井烟火与城市文明和谐共生。
创新机制:三级联动织密共治网络
“根据街道要求,要全面做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落实城中村沿街门店商铺‘门前三包’责任制宣传计划……”,志愿服务队队长杨永虹精准对接街道需求,及时通过“工作群”传达至各社区志愿骨干队员,指导骨干队员自主认领任务、制定计划,定期招募志愿者常态参与志愿服务,对城中村商户和沿街商户进行门前三包入户宣传,包括签署门前三包责任书、粘贴门前三包责任牌等。
志愿服务队通过线上沟通、线下实践融合模式,构建起“街道统筹、社区扎根、居民参与”的三级服务体系,形成“1名负责人+15名骨干+百名志愿者”的治理架构,队伍至今已开展活动1300余场,服务时长3500多小时,参与志愿者15000余人次,带动周边居民参与志愿者活动,实现“小事不出社区、服务直达街巷”,成为城市管理部门的“暖心搭档”。
柔性劝导:刚柔并济破解治理难题
“生意兴隆,恭喜发财……”志愿服务队队员笑着走入临街商铺,派发门前三包宣传单张。面对占道经营、卫生脏乱等难题,队员化身“温情调解员”,独创“柔性劝导大法”:派发宣传单时,以笑脸相迎、先说吉祥话,降低商户抵触心理,使其更容易接受劝导;劝导占道经营时,从商户经营角度出发,与城市管理部门协商,引导商户“定时外摆、到点回缩”,既助力商户维护门前干净整洁、又确保不打乱商户正常经营;疏导流动摊贩时,队员联合环卫工清理油渍,并柔性鼓励摊主自主做好地面清洁,以干净环境吸引更多居民购买····一张笑脸拉近距离、一句关怀消解抵触、一次鼓励激发自觉,南山街道城市管理志愿服务队在对抗与冲突中,用柔性与温情志愿服务破解城市管理治理难题。
“志愿服务开始都是困难的”,志愿服务队队长杨永虹笑着说:“我们也是从一次次服务中摸索经验、不断总结,再优化输出经验至其他队员,并将经验运用到下次服务中”。如文明养犬宣传初期,小区居民不理解、不接受,志愿服务队在小区设摊宣传发放文明养犬物资时,往往一个下午仅能发放数份,后来队员们总结经验,从宠主和居民都关注的环境卫生、小区安全的角度优化劝导话术,劝导宠主外出牵绳、自觉拾便,增加趣味案例讲解法律法规,推动小区居民签署承诺书,并从身边亲朋邻里入手普及文明养犬好处,通过小区居民口口相传,目前小区文明养犬宣传已见明显成效。
邻里赋能:从“旁观者”到“主人翁”
南山街道城市管理志愿服务队参与南山街道城市管理志愿服务已9年,从最初的3人小组,发展到如今骨干队员15人、志愿者200余人(其中党员80余人),队伍坚持以“老带新”“邻帮邻”模式凝聚社区志愿力量:骨干队员通过社区便民活动、长者服务、日常茶话会等挖掘、吸纳热心居民,并身体力行地带动亲朋邻里加入城市管理志愿服务,同时坚持通过日常服务“传帮带”培养队员,如在垃圾分类督导、文明创建宣传中传授沟通技巧;引导队员参与“爱心替岗”环卫工作体验活动,亲身感受环卫工人辛勤劳动,培养团队合作与责任意识;定期召开线上线下座谈会,分享服务经验、探讨工作困难,共商温情服务模式,让队员在参与中增强归属感与责任心。
目前,志愿服务队月均服务11-15场次,累计带动1.5万余人次参与服务,惠及居民超20万人次,培育出15支社区自治小分队。2024年,志愿服务队被南山街道办事处、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评为“优秀社会组织”。9年来,志愿者服务队用“志愿红”织就基层治理温情网,真正实现“一点红带动一片红”的辐射效应。
在深圳市南山科技事务所运营下,南山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持续把南山街道城市管理志愿服务队培育为街道级治理类服务队,未来将不断深化“温情善治”的城市管理志愿服务模式,在街道社服中心的持续指导与培育下优化机制、赋能邻里,带动更多亲朋邻里加入城市管理志愿服务,让柔性力量赋能基层治理,为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提供“南山样本”。
撰文:刘倩希 谢静怡 钟宇灵 乔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