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定苹塘镇,因美丽田园而闻名。如今,“美的升级”正在这里进行。茶榕村渡槽公园从石缝中“生长”而出,大虾村环境整治和产业发展并举,活力十足,良官村则构建“123+N”工作法,展现独特的田园风光……越来越多村庄唤醒了积极性,奔向建设一线。
在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中,苹塘镇以干群合力的姿态,逐步绘出宜居、宜业、宜游的蓝图。据统计,今年以来,全镇累计发动干部群众35272人次参与,清洁道路共153523米,累计清理杂草杂物、积存垃圾2142处,拆除违章建筑等房屋44处,村道提升改造、清理村内黑臭水体、村庄绿化美化、三线整理等工作基本完成,民宿项目在规划中。一个“山水风光、文化旅游、绿色低碳”特色小镇初具雏形。
石头缝里“长”出小公园
来到茶榕村石迳自然村的渡槽公园,步道平整,花台雅致,沿小径登上小山,渡槽、稻田、峰林映入眼帘,一片秀气的田园景观。此前,这里还是缺少打理、杂草丛生的普通小山。
微景点的全新上线,是苹塘镇纵深推进“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印证。近年来,苹塘镇结合文化地理优势,着力打造一批生态小公园,如村口公园、口袋公园、田园公园、石头公园等,渡槽公园则是其中变化最大、历时最长的一个。
渡槽公园蝶变,背后藏着“互助身影”。在加强党员与群众的联系基础上,石迳自然村打造一支“百千万工程”互助工作队,苹塘镇则组建“干部+党员+互助队”典型村选树培育工作攻坚专班来推动。
干群共谋出点子,镇领导班子实地考察出方案,专家团队带图出规划,互助队员让地出物力,景观升级工作迅速铺开。
割杂草、搬石头、砌花基、种花草、挖路基、担砖头、拌沙浆、砌梯级……干部职工“每天多干1小时,坚持周末不打烊”,与工作队员们齐上阵,烈日高温都坚守在施工一线。
渡槽之下,石头缝里,小公园一步步“生长”了出来。
“以前这片杂草多,蛇虫出没,下雨时泥土倾泻,基本上都不敢行这边。现在变化大了,环境美,小朋友都可以来玩。”石迳村的林大爷对渡槽公园赞不绝口。
据统计,石迳村渡槽公园占地面积约10亩,投入约16万元,约1100人次,新建花基6个,种有龙船花、银边草,黄洒金等植物,道路两旁种有蓝花楹、凤凰花、紫藤、碧桃、蓝花风铃、紫薇、三角梅、桂花等树苗。
接下来,苹塘镇将落实专人专职定期对渡槽公园进行管护,为村民、游客营造休闲游憩环境,未来这里花草繁盛,将更有“公园味”。
从“美丽升级”走向“藏富于绿”
往大虾村走,同样有很多惊喜。
大虾水库,水平如镜,峰林小山点缀,清风轻拂露营基地的帐篷;入村道路,平坦整洁,石头砌筑的小墙里,是草木旺盛的小院;入夜,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前,“村BA”“村晚”等文体活动热闹了小村。
美丽升级的大虾村,正朝着组织强、产业兴、村庄美、农民富目标迈进。
干群协力,投身建设。以“党员+互助工作队+群众”互带互促的模式动员各方力量。累计发动2000多人次参与人居环境整治100多次,收到社会各界捐赠捐物8.2149万元。
环境提质,风光更美。制定大虾村省级“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培育规划,共商村规民约,以制度管人管事。取材原则打造紫荆大道,以“石文化”展现大虾独特景观。累计清拆危旧房37间4600多平方米,打造景观石墙10个,主题公园2个。
产业提优,底子更实。文旅方面,以“党支部+企业+合作社”的“抱团发展”模式,通过佛山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牵线搭桥,投资100万元建设了露营基地,目前已运营创收8万多元,流转50多亩土地。目前正延伸发展观光旅游、农家乐和亲子体验活动等。农业方面,大力推进“垦造水田”项目,顺利流转土地320亩,同时盘活村中闲置土地,种植辣椒、香水柠檬和蔓荆子,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和群众“双增收”。
规划提升,补足短板。文化赋能方面,弘扬云浮市“乡村振兴优秀志愿者”驻村第一书记刘俊呈先进事迹,完善文保单位“大虾双炮楼”周边设施,积极组织各类文体娱活动,大虾村上榜省2024年“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方面,争取杰出乡贤、企业捐资捐物,按照“轻重缓急”原则完善基础设施,累计硬底化拓宽2公里村道、建设环水库道路和水库除险加固项目;乡村绿化方面,累计在“五边”“四旁”“三清三拆三整治”闲置土地以及其他公共空间增加绿化点位75个,新种植苗木8000多棵,主题林4个,胸径8厘米以上的苗木500棵,建设美丽庭院19户,其中刘伟明户获得省级“美丽庭院示范户”。
“123+N”助力农房泉林田园交融
农房披上浅色“新衣”,房间屋后干净整洁,土坡新添观赏绿植,村道、田间杂物消失……一幅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实景图”在良官村委木凡迳村整村展开。
苹塘镇的干部、群众、互助工作队队员迎“热”而上,挥汗如雨,坚守在建设一线,“123+N”工作法正助力当地“百千万工程”取得新成效。
坚持“一个核心”。以党建为核心,成立了“党群共建”攻坚专班,采取“每日碰头、每日调度、每周汇报”等机制,形成高效运作体系。通过“夜访茶话会”和“每天多干一小时”的措施,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参与。
聚焦“两大特色”。充分利用天然泉水、峰林和田园美景,推动农文旅融合。海惠农业生态示范园引领下,引进红荔牌红米酒工旅项目,流转约300亩稻田,为村民带来36万元租金和18万元劳动报酬。村中的6亩闲置地被打造成“六大果园”,促进“美丽经济+”发展。此外,村里开发了300亩五彩稻田和7个自然风光网红“打卡点”,并通过“以租代装”“以工代装”方式活化闲置农房,发展民宿项目。持续招商引资,推动农业观光、农耕体验、特色民宿等项目建设。
深化“三大行动”。在环境整治方面,村里动员党员和互助队全面清理杂草杂物,拆除所有危旧泥砖房。通过“签承诺书”和“夜访茶话会”等方式,累计动员1543人次,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23处、3715平方米,污水处理实现全覆盖;农房风貌提升方面,镇里投入15万元提升农房风貌,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已完成13间农房提升,剩余部分仍在施工中;绿化美化方面,利用“红砖奖补”政策建设了16个“四小园”和8户美丽庭院,筹集资金3万余元,开展了53场增绿植绿活动,种植了2394棵绿植和635棵果树。
凝聚“N股力量”。调动了社会各界的支持,聘请“土专家”团队进行村庄规划设计,提升了凝聚力。村民提供土地建设休闲小公园并认领责任区,确保后期管护。借助佛山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和乡贤认捐筹资3万元,回乡公职人员开展“六个一”工作,推动乡村建设。志愿者、回乡青年等参与了283场宣传、墙体彩绘、植树和美丽庭院建设活动。
南方+记者 崔洪铭
通讯员 陈作尊 陈敏 郑雪儿 邓永丽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