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门见绿、出门入园,是美好生活的象征。在公园城市东莞,一个个小型绿地、口袋公园填充着居民生活的“边角地”,以方寸之美,搭建起“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绿美东莞。
近年来,东莞深耕小微空间整治提升,大力推进口袋公园建设,2021年至2024年累计完成口袋公园建设615个,实现“一社区一公园”全覆盖。
3月12日是第47个中国植树节,“植”此青绿时,南方+挑选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口袋公园,一起来看看东莞的“口袋”里,藏着多少绿美。
莞城鳒鱼洲洲头口袋公园
鳒鱼洲洲头口袋公园位于莞城街道博厦社区东江大道厚街水道桥附近,与鳒鱼洲文创园一桥之隔,与金鳌洲塔隔江相望,建设面积约2100平方米。
园内设有绿植、游乐、健身设施,通过布置景观小品,这个“边角料”地块已经变成了“绿静和美”休闲游玩之地。行走在园内,市民游客可见各类植被错落有致,登上游龙望鳌景观台,能细品“飞水馥荫下,逐浪占鳌头”的意境,去掉一身“班味儿”。
厚街乡贤公园
乡贤公园位于厚街镇的鳌台历史文化街区内,占地面积8602平方米。公园设计融入了鳌台书院的历史文化元素,整体布局以自然、和谐为主题。山水交映,水溪、拱桥、长廊巧妙布置,流水潺潺,绿植葱葱,步移景异,营造出清新怡人的空间环境。
园内植被丰富多样,榕树、竹林相映成趣,穿行于榕树下,可以感受到山泉野径的自然之美,别有一番水岸山居的意境。
茶山南社村乌石岭公园
乌石岭公园的前身是一个荒废的晒谷场。在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过程中,南社村结合该村的“进士文化”,将其改造成了一个美丽的小公园。园内绿意盎然,成为了当地居民观、赏、游的口袋公园。
谢岗德育公园
谢岗德育公园占地约5100平方米,按古村落的实际布局呈现出“八卦古村”特色。园内选取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廉耻、温良恭俭让”等主题文化元素,以及莫家拳第四代传承人林荫堂事迹等内容,以墙绘的形式展现特色文化,让居民在绿荫间探寻文化、涵养文明。
道滘善惠园
以绿为轴,东莞串联起自然风景与历史文化相融的人文空间。道滘善惠园围绕历史文物建筑打造,通过对原有的济川善堂文物建筑的外围闲置空地进行升级改造,丰富了公园的文化内涵,重塑出一个“景美、人和”的人文景观空间与生活游憩空间,让传统建筑在当代历史背景下焕发生机。
企石镇东山社区桂福园口袋公园
先要净,才能美。口袋公园是市民家门口的绿色活动场地,要绿美,首先要“治黑”。企石镇东山社区的桂福园,选址社区中无人居住的危房,拆除危房主体,在地基上覆绿打造小景观,将周边陈旧的房屋外立面通过彩绘翻新,并结合社区中零星闲置地建设风格统一的小公园,形成了特色的零星组合式口袋公园。
横沥镇隔坑村古榕广场
在绿意延绵、花团锦簇的城市生态网络中,散布其间的古树名木正是城市绿化中一个个闪亮的绿色符号。横沥镇隔坑村围绕着两株百年榕树,因地制宜建设口袋公园,在规划设计上坚持保留和盘活兼顾;
园内配置了隔溪、连廊、艇仔码头、铲蚬文化墙绘以及公益咖啡馆,为周边居民打造一个集园林景观与公共服务于一体的绿色休闲空间,为盘活古榕树增添更多的色彩。
石排镇下沙红色印象公园
当红色革命文化与绿美乡村风貌融合,口袋公园展现出新的空间功能。下沙村是石排镇唯一的革命老区,厚重的村史馆承载着文化积淀,优美的水岸村景展现出和美乡村风貌。“红色印象”公园,通过融合红色文化底蕴与“美丽庭院”建设,以口袋之景展现村落深厚文化。
东城旗盛社区儿童公园
围绕绿美环境,东莞口袋公园建设坚持以人为本,践行儿童优先原则,体现“1米高度看城市”视角。
东城旗盛社区儿童公园,把童趣“装进”绿美中,在园内设置儿童“火车站专线”,打造集“休闲娱乐、绘本阅读、亲子互动”于一体的儿童友好成长空间,让孩子们体验自然、享受游戏的同时,还可以开展绘本阅读、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激发孩子的创意潜能。
石碣儿童公园
石竭公园,也是石竭当地居民家门口的“高颜值”儿童公园。园区环境优美,设有各类儿童设施、健身器材,能逛、能玩、能拍,彰显着东莞人居环境的和谐。
松山湖中子乐园
松山湖,是绿美东莞建设的代表。中子乐园,位于松山湖科学公园内,设计灵感来源于“大科学装置”散裂中子源,通过将散裂中子源步骤转化为对应的游玩设备,形成了寓教于乐的口袋公园游玩路径。
口袋公园,“绣”出城市方寸之美。今年,口袋公园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生态工程和民生工程,再次被写入了东莞政府工作报告中,其中提到,东莞过去一年新增口袋公园160个、绿美小园1530个。
作为东莞市民,你家门口有口袋公园吗?上述公园你打卡过吗?欢迎参与互动,分享“口袋”里的东莞绿色。
你去过哪些口袋公园?(可多选) 莞城鳒鱼洲洲头口袋公园 厚街乡贤公园 茶山南社村乌石岭公园 谢岗德育公园 道滘善惠园 企石镇东山社区桂福园口袋公园 横沥镇隔坑村古榕广场 石排镇下沙红色印象公园 东城旗盛社区儿童公园 石碣儿童公园 松山湖中子乐园 其他口袋公园 提交
策划:龚名扬
撰文:张帆
图片来源:东莞市城管局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