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毒蘑菇中毒后的紧急救援,到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再到健康教育,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的深刻内涵。
作为一名疾控工作者,他用专业知识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健康与安宁。他就是韶关市疾控中心食品监测科科长梁栋。
与时间赛跑,守护生命的防线
5月的一天,梁栋接到一起紧急报告:粤北人民医院收治2名疑似毒蘑菇中毒的患者,正在ICU急救,情况非常紧急。
凭借职业嗅觉,他明白事态严重。毒蘑菇多达500多种,导致的症状也各不相同,肝肾功能损害型的毒蘑菇如果治疗不及时极易导致死亡。5月正值韶关采摘“夏至菇”季节,部分市民有采食野生菇的习惯,万一有其他市民采食了同样的毒蘑菇,后果不堪设想。
在向上级报告相关情况后,梁栋马上带着同事前往医院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在病人清醒之际,梁栋需要争分夺秒地掌握有效信息。什么时候吃的?在哪里摘的?蘑菇长什么样?家里有没有留样或者照片?有没有人一起采摘或一起食用……他需要充分了解,才能对患者采取进一步的救治措施,同时防止事件的进一步扩大。
了解到基本情况后,梁栋决定“两手抓”。他一边联系省级菌类研究专家进行蘑菇鉴别,同时联系广东省毒蘑菇救治的首席医疗专家,与病人的主治医生多方共同探讨救治方案;另一边与市场监管部门、事发地村委会和家属一起前往采摘地查看并做好警示工作。
整件事平稳后,梁栋时常向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状况,进行心理疏导。他知道,事情还没有结束,毒蘑菇防治工作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梁栋(右二)询问中毒患者情况。
梁栋(右二)询问中毒患者情况。
从科普入手,筑牢安全的防护墙
针对韶关毒蘑菇中毒事件频发这一大痛点问题,梁栋深感忧虑。
他知道,单靠一次次的应急处置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加强科普教育,增强市民的自我保护意识,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毒蘑菇中毒事件的发生。
于是,他多次与同事探讨,深入研究韶关毒蘑菇中毒的特点,同时借鉴云南、湖南等地的成功经验,寻找长效的解决方案。
梁栋试着从喜闻乐见的科普作品入手。他借助以西游记角色和网络流行语为基础的科普作品,结合韶关特色,广泛传播韶关常见毒蘑菇特征、鉴别要点及科学食用菌类原则等防治毒蘑菇的相关知识。
这些作品也参加了全国多个比赛,得到多方面的认可,并获得中国疾控2023年中国健康科普大赛活动图文作品奖、2024年中国健康科普大赛广东赛区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为了进一步加强宣传,梁栋牵头组建了韶关市健康讲师团,定期举办营养健康师资培训班,提升宣传质量。
近年来,这些宣传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他仍在努力中,“我希望用专业知识,筑起一道道安全的防护墙。”
南方+记者 叶志强
通讯员 陈洁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