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铺云集、厂房林立、车水马龙……走进新圩镇长布村,可以看到这里繁华如圩镇。这个17.8平方公里的村庄,位于新圩镇的东南部,与秋长街道相邻,距离长深高速路口2公里,惠淡公路、深莞惠红色干线穿村而过,是惠阳区工业发展最早的乡村之一。
上世纪九十年代,依托临深临莞的良好区位优势,长布村一马当先“勇吃螃蟹”发展工业,如今成为新圩镇规上企业最多、工业产值最大的行政村之一。这里有着四百多家大大小小的企业,其中规上企业超过60家,集聚了名博智能家居、萨瓦运动、谷矿等企业。
然而,曾经的工业优势如今成了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一大因素。村庄早期引进项目时对低端产业“来者不拒”,导致工业项目布局零散,未能形成集聚辐射效应,带来了土地碎片化、工业与村庄散乱交织等问题。
经历长期的粗放型发展,长布村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成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首批省级培育典型村后,长布村抢抓机遇,在促转型、调结构、优布局上做文章,这个以工业闻名的村庄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在深莞惠红色干线一侧,新圩镇长布村一块约8.6万平方米的土地已经清场完成,这是“长布一号地块”,是村里早期引进工业项目的村级工业聚集区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这块承载着多家产值低、税收少、能耗大企业的区域,如同一位“垂暮”的老人,早已没有了过去的“年轻和活力”。
“当时每平方米租金几毛钱,一年的租金收入只有五六十万元,企业产值低,土地收益也低。”长布村党委副书记李浩介绍,这块地每年为村集体带来租金收入约55万元,承租方在地上建成铁皮厂房,分组给8家企业,每年收入租金约650万元。
“转型升级”是让低效能地块恢复活力的“良药”,然而,说服承租企业和村民接受这一“药方”却是难事。
新圩镇坚持党建引领,会同惠阳区各职能部门通过“四下基层”“书记面对面”等机制,深入村组干部、群众以及企业开展宣传协调,争取各方支持。
新圩镇长布村驻村第一书记刘碧开介绍,长布村党委发挥片区党支部作用,通过“村党组织-片区党支部-自治单元-党员户”的组织链条,将发展思路、政策宣传贯彻到基层群众,使村民能够统一思想、达成改造意愿,为快速推进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在各方动员努力下,如今“长布一号地块”以“镇村合作+物业返还+货币补偿”模式被唤醒,现正有条不紊地进行地块场平,“腾笼换鸟”等待金吉星粤港澳大湾区新能源、新型储能设备商贸总部项目的入驻。
未来,这里将崛起一座现代化产业园区,6.2亿元投资注入“资金池”,打造成铁路物流多式联运转运基地、智能化设备研发制造基地以及供应链及商贸结算中心,项目达产可实现年税收约4500万元。村集体收益也将随之“水涨船高”,仅这一地块就将带来每年约400万元的物业收益,让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近乎6倍的腾飞式增长。
“长布一号地块”的焕新之路是一个开始,目前,新圩镇已编制长布村委会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实施方案。未来将朝着新型工业村庄道路前进。
此外,长布村还计划通过“村企共建”,盘活资源、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引入萨瓦运动项目,打造水上滑板国家训练基地,完善环水库周边绿道、亲水码头、餐厅、运动员活动中心、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开启“训练基地+产品工厂”新型健身休闲产业模式。同时,将美丽河道、长布水库、鸦鹊水等文旅要素“连点成线”,打造具有文化引领力、游客吸引力的精品观光线路,深入推进强村富民美丽乡村建设。
与此同时,长布村正试点建设“未来社区”,重点打造未来社区的服务设施和服务场景,构成1+1+N(1个村党群服务中心+1个社区活动中心+N个便民服务点)服务联动、资源共享的社区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配套,动员广大党员干部、人才、企业和社会力量,推动更多的资源、更好的服务导入乡村,实现产城村人融合发展,提升乡村品质,打造宜居宜业乡村。
采写:南方+记者 蓝单
图片:南方+记者 王昌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