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人机俯瞰佛山高新区禅城园,有研(广东)新材料技术研究院(下称有研广东院)的大楼,矗立在繁华的闹市当中,十分醒目。
落户禅城3年多来,这里不仅引进了一大批核心科研人才,还孵化了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集成电路键合材料等前沿技术成果落地。
广东省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研究院(下称佛山产研院)也从大楼里走向新天地。不久前,广东省科学院与禅城区政府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战略合作咨询、科技成果转化、产业技术服务、人才交流合作等多个领域深化合作,带动智能制造科创基地、创新创业学院及一批检验检测项目抢滩。
著名教育家、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曾说,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但如今,都市勃发的新质生产力,正在禅城园有研广东院、佛山产研院等科创平台的大楼里被一一解码。
广东省科学院与禅城区政府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南方+ 罗湛贤 拍摄
广东省科学院与禅城区政府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南方+ 罗湛贤 拍摄
平台引领
央企、省院加持助建创新引擎
当下,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但科技创新非一朝一夕之功,大院大所的作用愈发凸显。
过去,缺乏大院大所支撑,曾是禅城科创短板,但近年来,随着有研广东院、广东省科学院等高能级平台在禅城园落地生根发芽,当地逐渐构建起自主创新的动力引擎。
一批科创服务项目签约落地禅城。 南方+ 罗湛贤 拍摄
一批科创服务项目签约落地禅城。 南方+ 罗湛贤 拍摄
作为央企在大湾区登记设立的首家事业单位型研究院,有研广东院2021年在禅城注册成立,瞄准固态电池、燃料电池、氢能材料、动力电池检测、有色金属新材料等六大方向,在禅城建成了近2万平方米的研发和工程化基地,开创了央企与地方合作的新样本。
“落地禅城以来,我们吸引了一大批高端科研人才。”为禅城引入“科创天团”,是有研广东院院长李腾飞引以为傲的成绩。
目前,该院拥有从业人员超110人,硕博比例达六成,高级职称以上人才超30%。其中,5人入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2人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1人获评中国有色金属协会杰出青年工程师,人才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在人才的驱动下,有研广东院不仅推动固态储氢制氢、集成电路键合材料、动力电池检测等核心技术在佛山孵化落地,还推动国内领先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成立公司,并在禅城建立规模化生产线。同时获得国家在全固态电池领域的专项支持,有望在禅城建立相应的材料生产线。
不远处,广东省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研究院比有研广东院落地更早,现已开花结果。
佛山产研院。 南方+ 罗湛贤 拍摄
佛山产研院。 南方+ 罗湛贤 拍摄
2018年,佛山市政府与广东省科学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在禅城共建佛山产研院,经过这些年的探索积累,成功探索出科技成果商业化和产业化发展的有效模式。截至去年底,累计孵化科技企业超过130家,先后投资中科云图、中科谛听、星尘科技、能芯半导体等科创企业近50家,已投公司市场估值近20亿元。
在此基础上,今年,禅城与省科学院深度携手,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将加强在中试小试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人才培养等全领域合作,目标打造科技创新创业生态圈、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地、辐射大湾区的一站式科创服务窗口。
“我对双方的强强联合满怀信心。”省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陈为民表示,将与禅城一道全力推动科技人才、创新资源、产业服务等深度对接与协同合作,同时吸引更多社会资源参与,共同打造互利共赢、可持续发展的合作典范。
除了借力上述两大“王牌”,禅城区委五届八次全会还提出,将协同广东省创新药转化医学研究院等科研平台,依托电力能源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携手佛山大学共建佛大科创街区。这些基本集中在禅城园。
大院大所大学,是科技人才的“强磁场”,也是创新成果的“聚宝盆”。
禅城园将为禅城科创持续注入源头活水。
中试“架桥”
科技成果转化跨越“达尔文死海”
虽有平台支撑,但科研成果落地难、转化率低依然是世界性的普遍难题,业界称之为“达尔文死海”。
跨越“达尔文死海”,中试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突破口:把处在试制阶段的新产品转化到生产过程的过渡性试验,有效推动产品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应用场。
广东省科学院测试分析研究所分析测试仪器研究室主任张冠文正是在中试平台的助力下,成功实现国产油液光谱分析仪项目的落地,并在禅城园成立公司。创业仅4年,其产品已远销海内外,跻身行业头部,每年营收保持40%—50%的增长。
尝到甜头的张冠文,如今也成为跨过“达尔文死海”的“摆渡人”。架桥的便是精密仪器先进制造技术公共中试验证平台。
精密仪器先进制造技术公共中试验证平台。 南方+ 罗湛贤 拍摄
精密仪器先进制造技术公共中试验证平台。 南方+ 罗湛贤 拍摄
该平台系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项目,由省科学院牵头建设,佛山产研院负责运营,总投资5000万元,首期已投入2000万元,目前已落户禅城, 将全面具备开展精密仪器的ODM、OEM中试、精密测试、可靠性测试等中试验证服务能力,能有效解决精密仪器从“书架”到“货架”的转化难题。
同样在禅城园,有研广东院也在悄然加快中试平台的布局,已落地先进电池研发及评测中试平台和电子功能材料中试平台。前者已建成7200平方米的实验室,服务比亚迪、小鹏、宁德时代等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后者则建成3000平方米中试实验场地,提供传感材料设计与工艺开发、传感器件结构验证、封装与测试等服务。
尽管,禅城园的中试产业走在前,但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为企业或科研平台自发投入建设的内部试验平台,对外开放共享偏少。
有研广东院副院长魏峰建议,禅城应围绕重点产业打造中试产业的生态圈,面向政府、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企业提供覆盖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中试产业全链条服务,不断打通成果转化的堵点难点,让更多创新成果落地发芽。
“应该为更多初创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性的中试服务。”张冠文认为,公共性中试平台有助于提升初创企业解决难题的能力,再依托佛山厚实的制造业基础,来自大湾区乃至全国各地的科创成果将更易被吸引过来。
无论如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禅城已到前夜,只待厚积薄发。
构建生态
科创服务立足佛山辐射湾区
随着科创平台、中试产业的崛起,禅城园还肩负着为全区科创服务业先行一步的重任。
“抓科技创新,要衍生科创服务最优生态。”禅城区委五届八次全会提出,立足佛山、服务珠三角、辐射大湾区,禅城要全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佛山)科创服务生态先行区。
“经济大区要肩负起科技创新先行先导的重任。”禅城区委书记严冰表示,先行区要以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建设为引领,积极对接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大平台,强化与港澳等科技产业合作,全面打通“港澳科技—佛山转化”“湾区研发—佛山转化”的有效路径。
为支持先行区的建设,禅城大手笔谋划了汾江科创带,构建集知识转化、中试小试、孵化转化、科创服务、总部决策、人才培育等全要素集聚的应用型都市城央科创策源地。
汾江科创带概念规划。
汾江科创带概念规划。
从地图上看,汾江科创带几乎涵盖了禅城园的核心区域,并将基于有研(广东)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广东省科学院、佛山大学等禅城园的重点院所平台,培育全过程科创生态雨林。
有研(广东)新材料技术研究院。 南方+ 罗湛贤 拍摄
有研(广东)新材料技术研究院。 南方+ 罗湛贤 拍摄
春江水暖鸭先知。1月以来,先行区的建设已吸引广东省科学院(佛山)智能制造科创基地、“织梦未来”纺织服装全产业检测项目、“与锂有约”新能源动力电池检测项目、自动化科创协同坊等10多个优质科技服务项目进驻。
科创服务离不开专业人才支撑。禅城园还联合佛山产研院成立技术经纪人联盟,优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服务链,助力企业挖掘有效技术需求,解决研发创新难题,促进更多的科技成果落地禅城。
“在技术供需两张网之间穿针引线,希望培养更多复合型技术经纪人才。”佛山产研院院长殷红军说。
佛山高新区禅城园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还将支持佛山产研院,壮大全区技术经纪人队伍,加快技术转移转化进程,牵引更多新生企业和人才团队落户佛山。同时依托省科学院丰富的科技和人才资源、完善的孵化育成体系,积极引入和培育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中小企业。
从平台建设到成果孵化再到人才培养,禅城园正加快构建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从一区、一带到整座城,禅城园还将带来哪些新质生产力成果落地?
我们拭目以待。
采写:南方+记者 罗湛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