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区委书记刘炜:以“南沙诚意”匹配好“文化创意”,推动中国文化“新三样”扬帆出海

作者 吴冠霖;傅鹏 2025-09-28 17:08

“文化产业繁荣是南沙创新创造活力的生动体现,也将是南沙开发开放的重要支撑。”

9月28日,2025南沙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南沙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广州市委常委、南沙区委书记刘炜致辞时向各类文化企业、机构和人才发出诚挚邀请,表示将以“南沙诚意”匹配好“文化创意”,将“南沙价值”转化为“文化产值”,共同将南沙打造成为一个既能拥抱“诗和远方”,更能创造“财富未来”的创新创业高地。

刘炜表示,南沙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指引,是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近年来,南沙着力赓续千年文脉,更好服务文化强国建设,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全方位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丰富文化消费,示范带动精神文明建设。

刘炜透露,南沙文化产业“增势猛”,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幅达22.4%,2024年文体产业总规模较2022年实现翻倍增长;

文体资源“供给足”,南沙妈祖信俗、黄阁麒麟舞等非遗资源活力焕发,区图书馆借阅量连续三年居全市各区第一,国际网球等赛事蜚声国内外,大湾区文体中心惊艳亮相,成为大湾区共用共享的绝佳文体舞台,150米“海景之窗”实现边观赛边看海的极致体验。

“南沙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源于产业明晰的发展趋势,更基于重大战略使命和坚实发展基础,”刘炜指出,特别是落实《南沙方案》三周年以来,南沙开发开放呈现聚势腾飞的新气象,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37.8%,今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4.5%,带动了文化产业迎“新”而进、向“高”而攀。

未来,南沙将在六个方面全面发力,构建“技术赋能、场景融合、生态共建”的文化产业生态体系。

一是坚持项目为王,壮大文化产业新动能。南沙新的文化产业项目非常有看头,也非常有盼头,特别是在体育赛事、演艺经济、影视传媒等当前最活跃、最具成长性的赛道中,南沙率先出台了游戏与微短剧产业、数字技术应用示范等领域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抢占行业制高点,竞争优势明显。我们将依托大湾区文体中心,承办国际国内高水平体育赛事和演艺活动,延伸户外运动、器械生产、体育培训等体育产业链条,引进投资出品、演出经营、票务服务等龙头演艺企业;依托落户南沙的广东广播电视台未来影视产业园,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影视文化生态,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打造更加优质的文化产业体系。

二是坚持科技为用,抢占数智文化新风口。执AI之手,赴文化产业数智化的剧变时代是行业趋势。目前,南沙已集聚超100家人工智能核心企业,成立了由港科大(广州)与华为等知名机构共建的“湾区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落户了广州数据交易所,厚植了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土壤。我们将趁热打铁,引进和培育更多人工智能企业,特别是AI 文旅大模型、机器人、AR/VR智能眼镜等领域企业;同时,我们也欢迎各类大数据企业落户,推动文旅体数据资源化、资源产品化、产品资产化、资产金融化,重塑文化的生产、传播和体验方式。

三是坚持海洋为媒,建立滨海新城新标杆。南沙因海而兴,海洋文化是这座城市最动人的文化底色,国庆期间南沙湾美丽海岸线将对外开放,成为名副其实的“广州看海最好的地方”。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开发海洋文旅资源,加快发展邮轮、游艇经济,完善免税购物等服务配套,建设海洋文旅市域产教联合体,将南沙湾打造成最浪漫的港湾、最有生活味的小镇,推动南沙打造世界级滨海旅游目的地。海洋也是南沙的文化根脉,我们将系统保护和活化海防、海丝遗址,高标准建设海洋科技博物馆,澎湃文化旅游“蓝色动能”。

四是坚持融合为径,探索文旅发展新示范。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关键在于打破边界,实现“1+1>2”的化学反应。南沙场景资源得天独厚,实现“文化+”融合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我们将充分用好各类场景资源,推动文旅体验全方位升级,打造岭南水乡、湾区中央大美湿地,发展生态文旅;保护好城市田园风格,深耕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农业文旅;依托高水平三甲医院,加快建设大湾区国际医疗中心,发展康养文旅,通过跨界融合,实现文化产业的“破圈”生长。

五是坚持开放为桥,共建文化出海新通道。南沙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开放优势,在文化产业领域也可以开辟出新的广阔天地。我们将立足共建人文湾区,携手港澳联合开发文旅体IP,引进世界高端创意设计企业,发展时尚文化产业,特别是抢抓十五运会赛事机会,联合打造一批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充分发挥南沙自贸片区、综合保税区平台优势,壮大数字电商规模,扩大数字文化贸易,欢迎各类企业在南沙搭建海外发展平台,推动更多的网文、网剧、网游中国文化“新三样”,从南沙扬帆出海。

六是坚持人才为本,打造英才汇聚新高地。去年以来,南沙打响了“以年轻的城服务年轻的人”品牌,去年实有人口净增11万,其中7万为年轻人,让南沙的城市和产业更具“年轻态”。我们将持续擦亮国际化人才特区招牌,迭代升级人才服务政策,重点引进懂文化创作又适应数字时代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联合高校和企业培养创新人才;同时,对新引进的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分别给予每月 1000元、2000元、4000元生活补贴,连续补贴30个月,为创业团队提供最高200万元支持,让各类人才在南沙生活无忧、前程无忧。

南方+记者 吴冠霖 傅鹏

编辑 叶颖诗
校对 叶枫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