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文采会走进中国传媒大学,共探何以“制造美学”

作者 章倩倩;罗靖瑜;龚名扬 2025-11-14 22:26

11月14日,银杏叶正染上深秋的鎏金,中国传媒大学的校园内迎来了一场关于文化与制造的思想碰撞——2025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东莞)采购会(下称“2025大湾区文采会”)重磅活动“2025湾区文化说”在此拉开帷幕。

“2025湾区文化说”围绕“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与“制造美学”等议题展开深度交流。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李新军、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李树峰、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总工程师赵保颖、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张洪生、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旗、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中国传媒大学)主任彭健、东莞市文化馆馆长黄晓丽等嘉宾参与活动。

“大湾区文采会走进中国传媒大学,开展了丰富务实的交流活动。希望我们从这里开始建立友谊与产学研用的深度合作,‘同舟共济扬帆起’,从文化赋能制造业与城市发展的中观课题开始,持续研究推动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李新军表示。

多角度阐释何为“制造美学”

主题发言中,李树峰以“东莞制造”影像为切入点,探讨了“制造摄影”所呈现的美学自觉。他指出,东莞作为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其工业发展历程催生了独具特色的“东莞制造美学”,并通过本土摄影家的镜头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影像表达。

李树峰

李树峰

东莞摄影群体数十年来持续记录中国制造业的变迁,作品聚焦产业工人、生产流程与工业景观,形成了多维度、多时段的影像阵列。这一摄影美学具有五大特点:薪火相传的代际传承、对中国工人形象的深度塑造、对历史节点的精准锚定、艺术与工业的深度融合,以及个人创作与集体价值的有机统一。

陈锦波、李志良和黄晓丽等摄影家,他们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工人的坚韧与创造力,更向世界传递出“中国制造”背后的人文精神。

黄晓丽

黄晓丽

“今天,我们带来了一份来自岭南的实践思考:如何为湾区坚实的制造,注入美学的活水。”黄晓丽提到,“制造美学”这一概念的提出,源于东莞坚实的产业根基、成功的实践探索与清晰的文化远见。

东莞生产了全球近1/5的智能手机和1/4的动漫衍生品,这为“制造美学”的诞生提供了深厚土壤。此外,以拼酷、摩动核、迪爱歪为代表的本土品牌,将非遗与国风元素融入产品设计,让潮玩成为文化符号;香云纱等产业也通过市集、文采会走入公共视野,获得广泛认同,是“制造美学”的成功探索。

“因此,‘制造美学’不仅是品牌增值与产业升级的路径,更是塑造城市文化认同、推动产业从‘制造’走向‘创造’的关键战略。”黄晓丽提到,2025大湾区文采会以“从制造美学出发”为主题,将于12月5日至7日在东莞举办,将是一次全新的关于“制造美学”的实践。

张洪生

张洪生

“当前消费市场正从‘功能导向’向‘情感体验’转变,文化价值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张洪生表示,如今的消费者不再满足于产品的基本功能,更看重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共鸣,这一趋势促使企业从单纯的产品制造转向“文化赋能”,通过融入美学设计与精神价值,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张洪生提到,文化的力量不仅体现在产品层面,更延伸至社会领域。它既能够凝聚组织认同、塑造品牌精神,也在社会治理和价值引导中发挥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为传统非遗注入新活力,使其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实现从“被保护”到“被创造”的转变。

活动中,东莞市微石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熊毛分享了企业的实践案例——如何通过文化IP的创造性转化实现从代工制造到文化创造的转型。他提到,依托东莞强大的制造业基础,旗下品牌拼酷将精密金属工艺和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实现从“产品销售”到“文化输出”的跨越;同时积极探索和文化馆、博物馆、非遗传承人等机构的合作模式,共建文化IP生态。

多维度探讨何以“制造美学”

在专题研讨环节,议题从宏观理念进入具体实践层面。在探讨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与制造业升级深度融合、双向赋能时,嘉宾们从多维度给出了答案。

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原馆长徐伟从公共文化服务角度出发,探讨“这个时代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化馆”。他认为,文化馆应超越传统服务职能,成为社会情绪的洞察者、社群关系的构建者以及审美价值的捍卫者。

徐伟

徐伟

此外,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旗的分享聚焦于跨界人才培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与产业管理学院教授魏晓阳从知识产权的角度诠释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与制造业升级深度融合、双向赋能;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研究员熊海峰则分析了文化策划对商业模式的创新推动。

张旗

张旗

魏晓阳

魏晓阳

随着探讨逐渐深入,话题转向了一个更为具体的维度:“如何通过文化设计提升制造美学?”在这一实践层面,与会嘉宾分享了各自领域的创新案例与深刻洞察。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艺术管理系副主任孙芊芊强调了数字化技术在文化原创中的核心作用;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教授王丽君则聚焦于艺术设计的转化能力,系统阐释了如何将抽象的美学理念具象化为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产品;草本青年生活节创始人李芊润通过“新饮茶”这一生动案例,展现了东方生活美学如何通过当代设计语言实现全球化表达;而谢谢设计创始人谢瑞康的分享,则通过企业实际案例,展示了如何对本土文化符号进行创意提炼,将传统元素巧妙地转换为现代设计语言。

孙芊芊

孙芊芊

谢瑞康

谢瑞康

思想的种子已悄然播下。当文化的深度与制造业的厚度真正融合,大湾区文采会所期待的,不再只是“中国制造”的产品,更是被世界理解的“中国美学”的故事。

除思想交锋外,鸿福桥市集在中传白杨市集“快闪”。来自东莞与北京两地的数十位文化主理人齐聚于此,带来了从国潮机甲、3D金属拼图到创意文创等设计精妙、内涵各异的文化产品,吸引不少师生驻足流连。

白杨市集上,摩动核的摊位吸引中传学生打卡。

白杨市集上,摩动核的摊位吸引中传学生打卡。

“在白杨市集,我看到了年轻主理人的活力与想象力,他们让传统文化以更当代、更时尚的方式呈现出来。期待未来他们能够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创造出更多惊喜。”在参观了充满巧思的展位后,李树峰告诉记者。

白杨市集上的拼酷点翠凤冠。

白杨市集上的拼酷点翠凤冠。

东莞瓷刻惊艳亮相白杨市集。

东莞瓷刻惊艳亮相白杨市集。

采写:南方+记者 章倩倩 见习记者 罗靖瑜

摄影:南方+记者 龚名扬

编辑 黄新花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