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距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在大湾区开幕不足60天。办赛即办城。粤港澳大湾区联合承办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一次对城市韧性与协同治理能力的全面考验。
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大湾区以占全国约九分之一的GDP、超8600万常住人口和近90%的城镇化率,肩负着在韧性城市建设中探路先行、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湾区样本的重要使命。《好运大湾区》韧性主题周特邀三位专家建言献策。他们指出,绿色、数字化与开放将成为湾区韧性跃升的核心维度,赛事驱动、数据赋能、多元参与,正共同塑造一个更安全、更宜居、更具生命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宋丁:以三大维度锚定韧性城市新跃升
宋丁
宋丁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宋丁认为,韧性城市的核心在于系统稳定与抗冲击能力。他指出,城市内部各要素需实现高度整合与平滑运行,避免因局部短板引发系统性风险,同时须具备抵御自然与社会重大冲击的可持续能力。粤港澳大湾区联合举办“十五运”,为城市群协同发展提供了关键契机。宋丁提出“以赛促韧”三部曲:赛事举办将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促进医疗、安保、应急管理等公共服务能力整体提升,并通过大人流物流压力测试,强化城市承压与响应机制。这些举措不仅服务于赛事,还将转化为持久的韧性资产。
面向未来,宋丁强调三大维度至关重要:绿色发展是韧性的基石,需构建清洁能源、绿色建筑与低碳交通协同模式;数字化与智能化建设决定了韧性城市的效率与效能,应加大智慧城市、数字政府和物联网投入;更高强度开放是打破行政壁垒的关键,需深化基础设施互联、公共服务共享与应急管理联动。他总结,借助“十五运”推动三大维度融合,大湾区有望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韧性城市群典范。
袁媛:以大数据与大协同构建全域韧性新格局
袁媛
袁媛
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副院长袁媛指出,大湾区韧性建设正从“单体城市”向“城市群协同”阶段迈进。目前,交通互联、生态共治与生命线工程等领域成效显著: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提升物资流动效率,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强化基础设施抗风险能力,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助力生态环境韧性提升。然而,跨区域协同仍面临机制不成熟、经济差异显著、社会参与不足等挑战。应急物资标准不统一、数据平台不互通、资源调度权限模糊等问题,制约了整体响应效率。
袁媛建议,以“十五运”为契机推动制度协同与标准化建设,制定大湾区韧性城市统一规划与标准体系;依托大数据、物联网技术构建智慧风险防控平台,实现应急数据共享与资源“联储联用”;加强公众安全教育与应急培训,整合社会力量构建多元共治格局。她强调,需从“被动应急”转向“主动防控”,通过数智赋能与制度创新,打造高效协同、能抗冲击的“城市生命体”。
蹇林旎:化短板为长板,构建湾区协同共治共同体
蹇林旎
蹇林旎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教授蹇林旎表示,大湾区韧性建设先天优势明显,产业基础雄厚、数字化应用领先,但区域协同深度不足、老旧城区改造困难、社会参与度不高等短板依然突出。他指出,广佛、深港等城市间尝试了应急联动与生态合作,但尚未形成全域“一盘棋”格局;老旧城区基础设施老化、人口密集,改造难度大且风险集中;当前治理仍以政府主导为主,企业、社区与公众力量未充分动员。
蹇林旎提出,需借“十五运”打破行政壁垒,构建区域协同治理新机制,建立覆盖应急响应、风险监测与数据共享的统一平台;推动城市更新与韧性建设深度融合,创新市场化改造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老旧城区可持续运维;打造全社会参与的韧性共同体,通过数字化平台开展应急演练与科普教育,提升市民自救互救能力。他强调,应转向“与风险共存”的韧性理念,形成政府、市场、公众多元共治的现代化灾害治理格局,助力大湾区建成安全可靠、具有强大适应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策划:林焕辉 赵杨
统筹:何山 赵越 谢苗枫 曲广宁 吴志远 靳延明 罗丽娟 罗锐 黄舒旻 吴帆 潘晓晨 王勇幸
采写:南方+记者 吴擒虎 朱紫强
设计:孙沛川
图源:受访者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