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荔枝”上天山

作者 黄叙浩;王良珏;李永智;潘洁 2025-09-09 17:39
07:59

岭南“荔枝”上天山

“卖荔枝!”新学期伊始,新疆喀什疏附县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六年级一班的音乐课上,学生努尔艾力·巴图尔挎起提篮,模仿粤剧名曲《荔枝颂》的唱腔吆喝,引起一片欢声笑语。同学们纷纷举高了手,也想上台“卖”一回荔枝。

讲台下,广东援疆音乐老师潘康友也笑了。这趟进疆,他特意带上自家晒的荔枝干,让孩子们尝一尝岭南的甜。

潘康友用从广州带来的荔枝干为道具,教孩子们学唱粤剧《荔枝颂》。

潘康友用从广州带来的荔枝干为道具,教孩子们学唱粤剧《荔枝颂》。

另一间教室里,潘康友的妻子陆婉静的剪纸课堂上,学生们用各色彩纸剪好的石榴挂满“树梢”。阳光透过窗户照在黑板上,把一棵“硕果累累”的石榴树照得格外鲜艳。

两年前,来自“荔枝之乡”广州从化的潘康友、陆婉静夫妇带着两个女儿,到有着“喀什噶尔石榴之乡”美誉的疏附县,开启这段举家援疆的历程。

陆婉静正在给孩子们上剪纸课。

陆婉静正在给孩子们上剪纸课。

2014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视察时勉励教师:“你们使命光荣,一定要把工作做好。”

近年来,一批又一批像潘康友夫妇这样的广东援疆教师接力,从5000公里之外的岭南奔赴南疆,传承这份光荣的使命,也在天山南麓画下民族团结的“同心圆”。

01

从“荔枝之乡”到“石榴之乡”

“荔枝干带了吗?”8月23日,距离新疆喀什地区中小学开学还有两天,潘康友和陆婉静在广州从化的家中忙着检查行李。

荔枝干是为新疆的孩子们准备的。前不久,电影《长安的荔枝》热映,班上很多孩子知道荔枝,却还没尝过。今年广东荔枝丰收,潘康友和陆婉静特意提前晒好了一批荔枝干。

这天的午餐格外丰盛。陆婉静的妈妈端着碗,眼泪却忍不住掉了下来——想到女儿女婿要带着两个孙女离家万里之外,老人家有点心疼。

“妈,半年很快的,我们很快回来!”陆婉静连忙起身,抱着妈妈宽慰道。

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

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

陆婉静来自广州市从化区第四中学,潘康友是从化鳌头镇民乐中学的老师。两人的性格正如他们的特长:陆婉静如剪纸般明快干脆,在读书时就向往外面的世界;教音乐的文艺青年潘康友喜欢写歌,一直想到西部歌王王洛宾生活过的南疆寻找灵感。

多年前,陆婉静到潘康友所在的中学支教交流,两人因此相识相恋。谈到援疆,两人不谋而合,当即约定:有机会要一起到边疆支教,看看祖国的辽阔河山,为那里的孩子们做点什么。

2019年10月,学校发出选拔优秀教师援疆的通知。当时两个女儿还很小,需要妈妈陪伴,潘康友便独自踏上了旅程。但那次在新疆只待了一年半,一些想做的事没做完,留下不少遗憾。

2023年,广东新一轮援疆教师遴选拉开序幕。当天下午,夫妻二人就一起递交了申请,并决定把还在上小学和幼儿园的两个女儿也带到新疆上学。

一家人在餐厅吃手抓饭。

一家人在餐厅吃手抓饭。

援疆期间,陆婉静的父亲因病去世。临终前,父亲依然支持着陆婉静的援疆梦。这令她在愧疚之余,更加坚定了决心:这次,一定要干出成绩来。

“我们为什么要去新疆?”出发前,两个女儿好奇地问。

潘康友和陆婉静的回答很简单:“那里的小朋友也需要爸爸妈妈去教他们呀。”

02

唱响《荔枝颂》,剪出石榴红

初到新疆时,壮美的风光、热闹的大巴扎,还有街头酸甜的鲜榨石榴汁,让一家人的生活充满惊喜。而这里的孩子们对艺术的热爱,也远超夫妻二人想象。

有一次,陆婉静让学生们准备一块石头用于彩绘。原以为他们会随便捡一块,没想到很多人放学后去树下、河边仔细挑选好看的石头,找到很晚才回家。

孩子们的天真无邪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让潘康友和陆婉静多了一份使命感:“让他们更好地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在潜移默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我们能够为教育援疆、文化润疆做的事。”

操场上孩子们灿烂的笑脸。

操场上孩子们灿烂的笑脸。

新学期刚开学,上好第一课很重要。

“身外是张花红被,轻纱薄锦玉团儿……”课堂上,潘康友一句句教唱《荔枝颂》。学生们粤语发音生涩,却兴致勃勃。

“‘增城挂绿美名驰’,我的家乡就在广州增城。我们会把最好的荔枝,送给做了好事的好人。”潘康友借机讲起荔枝文化蕴含的向善向美的精神。

甜甜的荔枝干,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去远方的梦。“有机会我一定要到广东看看,吃最新鲜的荔枝。”努尔艾力·巴图尔说。

音乐课上,潘康友讲起荔枝文化蕴含的向美的精神。

音乐课上,潘康友讲起荔枝文化蕴含的向美的精神。

另一边,陆婉静在耐心地教学生们用彩纸剪出石榴的形状。“总书记说,民族团结非常重要,我们五十六个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我想在剪纸课里融入这一点。”

临近下课时,她在黑板上贴上“树干”,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把刚刚剪好的石榴“挂”上枝头。象征民族团结的石榴树很快结满硕果。

陆婉静正领着孩子们将剪纸作品“石榴树”贴在黑板上。

陆婉静正领着孩子们将剪纸作品“石榴树”贴在黑板上。

在喀什的很多地方,都能看到陆婉静的剪纸作品。附近其他学校经常邀请她为本地老师开展培训。

“广东援疆老师们理念新、方法好。”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校长帕提古丽·亚森说,广东选派的优秀援疆老师通过“传帮带”在喀什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师资队伍。“去年学校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离不开广东老师们的辛勤付出。”

“潘老师的音乐课、陆老师的剪纸课,还有黄洁政老师的电脑课……”对学校的每一位援疆老师,六年级学生亚尔麦麦提·玉努斯都很熟悉:“广东老师们讲的课很生动,我们都能听懂、都爱听。”

03

珠江水与天山在歌声中相逢

在疏附县美食文化一条街上,潘康友一家和“援友”们的照片和故事醒目地展示在路牌上。当地用这样的方式,使援疆干部人才的故事铭记在城市的角落。

“那时候孩子还很小,现在喀什已经是我们的‘第二个家’。”望着路牌,潘康友笑着说。

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的同学们在浇灌学校的学生菜园。

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的同学们在浇灌学校的学生菜园。

这两年,潘康友和一起“组团式”教育援疆的张建辉、赖祖豪等人合作创作了三首歌曲。

“海风吹是家的方向,乘风而起为梦想去飞翔,到边疆迎着期盼的目光,让爱的力量去生长……”悠扬的歌声,以援疆教师的口吻娓娓道来。这是他们创作的第一首歌曲《西陲燃灯》,去年教师节发布后,很快便在援疆教师中传唱。

更受学生们欢迎的是《您像春风暖心房》,这是为新疆的孩子们量身打造的歌曲。

“阳光洒在天山旁,您像春风暖心房。校园里书声琅琅,边疆的花儿在绽放。”听到歌名,六年级的阿布杜热合曼·尧力瓦斯开口便唱了起来,“我们都很喜欢这首歌。”

孩子们唱起这首歌的时候,眼神里闪耀的光芒特别动人。“音乐和美术都是美的艺术,是能够浸润心灵的。”潘康友说。

潘康友教学生用弹唱的方式演绎古诗词。

在喀什最后这半年,潘康友和赖祖豪决定再写一首歌,为这座城市留下一份特别的礼物。

南疆丰富多彩的人文风情,被他们写进了《喀什古城》的歌词里:“老茶馆里有薄荷香气,石榴汁染红谁的白衣。玛江朵帕遮不住她的笑意,转个弯会不会再相遇……”潘康友还联系了维吾尔族作曲人如则,用上都塔尔等民族乐器为歌曲编曲伴奏。

“很多朋友问我,喀什有什么地方好玩?我想用这首歌告诉他们,一定要到新疆、到喀什来看看。”潘康友说。

课间,小女儿潘懿珩正和维吾尔族同学们一起玩荡秋千。

课间,小女儿潘懿珩正和维吾尔族同学们一起玩荡秋千。

校园里,潘懿琳和潘懿珩两姐妹很快适应了新环境。妹妹潘懿珩刚上一年级,上体育课时,同学们会拉着她一起荡秋千。孩子们玩成一片,欢声笑语响彻校园。暖黄色的阳光照亮了校园外墙上的标语:“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每到周末,在疏附县支教的广东老师们会一起聚餐。豉油鸡、老火汤、煲仔饭……每个人带上一道拿手好菜,便凑成了一桌温馨热闹的家乡菜。

新学期开始了,广州的援疆老师们聚在一起打气加油。

新学期开始了,广州的援疆老师们聚在一起打气加油。

“西陲燃灯,迎着丝路的风,珠江水与天山相逢……”晚饭后,潘康友弹琴伴奏,大家再一次合唱起了这首熟悉的歌谣。

南海之滨温润的风,吹融了边疆的冰雪。自2023年以来,广东已向受援地选派优秀援疆教师和支教大学生近1500人。

相隔万里,却同在一片蓝天下,岭南的荔枝上市过后,喀什的石榴便迎来了丰收的季节。岭南“荔枝”和天山石榴”的动人故事,还将不断续写。


策划:陈枫 王海军

统筹:吴哲 曾强 黄应来

采写:黄叙浩

编导:王良珏

摄影:李永智 黄叙浩 王良珏

剪辑:李永智

设计:潘洁 谭唯

编辑 冯颖妍 彭奕菲
校对 刘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