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
深圳报业教育传媒集团、深圳青少年报社
共同主办感谢师恩特别策划活动——
“为您写诗”第四季
近日活动完美收官
“这题必考!”
“你们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
“再占大家一分钟……”
这些听出茧的口头禅背后,
藏着多少难忘的回忆?
一起来听听同学们的心声~
《讲完这题再下课》(节选)
我的数学老师姓顾,个子不高,戴着一副细框眼镜,镜片后是藏不住的严谨与执着。每当下课铃响起,我们的心开始雀跃,准备奔赴课间的自由,可老师总会扶扶眼镜,目光扫过全班,缓缓开口:“讲完这题再下课。” 这简单的几个字,像按下了暂停键,将我们刚要飞出教室的思绪,又拉回了黑板上的几何图形里。
记得那节数学课是上午最后一节课,窗外的大树上,知了叫得格外的欢,仿佛在催着我们去拥抱太阳。下课铃准时响起,我已经在心里盘算着午饭吃什么,可老师又说出了那句“讲完这题再下课”。我心里顿时一阵懊恼,忍不住小声嘀咕着这句“魔咒”,可身体还是诚实地坐直,目光不情不愿地重新聚焦到黑板上。
那是一道几何难题,图形在黑板上错综复杂,老师却讲得条理清晰。她拿起三角板,在黑板上比划着,每一条辅助线的绘制,每一个步骤的推导,都像是在编织一张知识的网。我看着她额角沁出的汗珠,在透过窗户的明晃晃阳光里,像细小的钻石一样闪着光,突然就没了抱怨。
老师讲到关键处,会突然停下,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们:“这里听懂了吗?” 得到我们肯定的回应,才又继续讲下去。
那一刻,我好像明白了,她说“讲完这题再下课”,不是想占用我们的休息时间,而是想把知识的每一个角落,都清清楚楚地教给我们,哪怕多留一会儿,也要让我们真正学会。
——人大附中深圳学校 钱欣茹
《“领会精神”》(节选)
“后排的同学看不看得见啊?看不见的话也没事,领会精神就行!”
第一次听到“领会精神”这个词,是在物理老师一钱老师的课堂上,后来才发现这便是她的口头禅。
毕竟,“领会精神”这个词在物理课堂上出现的频率高得可怕。物理课上的实验很多,光学实验、重力实验、浮力实验……无一不需要老师在课堂上演示一番,而这就苦了后排的同学,前面的同学挡着,而且本来就离讲台远,看不见是常有的事。因此,钱老师便常常让坐后排的同学“领会精神”。
初二上学期,钱老师凭着这个“梗”,便迅速地和我们打成了一片,但大家对钱老师的喜爱绝不仅是因为“领会精神”。真正让大家喜爱的,是她为我们解答时的细心与耐心。这份用心,在她为我们解答疑难时,像涓涓细流般浸润开来。
记得有次课后,我被一道浮力题困住,百思不得其解。我对找同学解答有点羞耻, 最终还是选择去找钱老师。“钱老师,您有空吗?这道题我不会,您可以教我一下吗?”听到我说这话,她立刻放下手中的红笔,示意我坐下。她看了眼题目,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微笑着问我:“卡在哪儿了?”我一愣,卡在哪?其实我也不知道,我摇了摇头,回答:“感觉都有点不会,没什么思路”,她蹙了蹙眉,拿起笔,在题目上轻轻一点:“你看这里,受力分析是关键。”她放慢语速,从原理开始,为我重新梳理讲解。
每当我回答她有一丝不顺畅的地方,或是回答得迟疑时,她便立刻停下来,换一种角度再讲一遍。有时会举一些通俗易懂的例子,比如这就像是一个杯子里面的物体,会受到四面八方的挤压,对吗?有时还随手画出简洁的示意图。她的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每一个步骤都掰开揉碎了讲,有一种“这道题你既然问了我,我就一定要你学会”的气势,直到我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恍然大悟地“哦”一声,她先前蹙紧了的眉才舒展开,带着点小小的得意:“这下明白了吧?要‘领会精神’,更要吃透原理啊!”那份不厌其烦的细致,那份等待我理解的耐心,让我真切地感受到被关注、被重视的温暖。
——人大附中深圳学校 虢堉
《请再读一遍》(节选)
“王小虎,”一个温和的声音穿透了周围的嘈杂,轻轻落在耳边,“来一下。”
抬起头,正撞上王老师含笑的目光。她站在讲台旁,朝我招了招手。我挪过去,脚步有些滞涩。王老师拿起我的作文本,并未立刻翻开,只是用指尖轻轻点了点封面上我的名字。“这篇《窗外》”她声音不高,却清晰无比,“写得很有生活气息,观察挺细的。”我有些愕然,还没来得及品味这句难得的肯定,就听她话锋一转,那温和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道:“只是啊,有几处关键的描写,像是隔着一层毛玻璃,没把心里真正看到、感受到的那份‘活气儿’完全透出来。” 她说着,翻到其中一页,指着被我潦草写下的、描述窗外老槐树的一段文字:“你看这里,写阳光落在树上。‘阳光落在树上,树叶很亮’——嗯,是这样。但,是不是还能再好一点?”王老师抬起头,镜片后的眼睛温和而专注地看着我,清晰地说:“请再读一遍你自己写的这几句,仔细读。”
这句话,王老师说得平缓又郑重,像把一把小小的钥匙轻轻放在了我手上。我愣愣地接过本子,目光重新落回自己那行干巴巴的字迹上——“阳光落在树上,树叶很亮”。教室里的人声仿佛瞬间退远,只剩下这行字,突兀地立在那里。我依言,在心里默念了一遍,又一遍。起初,只觉一片空白和沮丧。然而不知念到第几遍时,那天清晨窗外真实的景象,竟像被这反复的低语悄然唤醒:那哪里仅仅是“亮”?分明是初升的太阳,将温润的金粉慷慨地泼洒下来!那些槐树叶子,有的边缘被勾勒得如同透明的翡翠,有的叶尖颤巍巍地托住了一小粒滚圆的光点,风一来,那光点便在叶尖轻盈地跳跃、滚动,仿佛随时会滴落下来……我猛地顿住,一股奇异的热流从心底涌起——原来我看到的、感受到的远比写下的丰富千万倍!那些生动的细节,竟被自己懒惰的笔和急于求成的心,草草地关在了门外。
“感觉到了吗?”王老师的声音适时响起,带着了然的笑意,“好文字啊,是‘读’出来的,更是‘看’进心里的。你心里有,笔下才可能有。再读一遍,就是要把心里藏着的宝贝,耐心地找出来。”她轻轻拍了拍我的本子,“回去,对着窗外那棵树,再好好读读它,也再好好读读你心里的话。试试看?”
许多个日子过去,我书桌抽屉的最深处,一直安静地躺着那本翻开着的作文本。定格的那一页上,那道鲜红的波浪线依然温润饱满,如同老师无声的嘉许。那句“请再读一遍”的口头禅,早已从课堂上的一个指令,沉淀为我心头一盏不灭的小灯。它无声地告诉我:世上没有速成的风景,所有抵达深处的懂得与灵光乍现的美妙,其起点,不过是一次次甘于俯身、耐住性子的“再读一遍”。这朴素的重复里,藏着一把打开文字宝库的金钥匙,也藏着抚平浮躁、靠近事物本真温度的奥秘。
——南山实验教育集团麒麟中学 巩俊择
《白老师的口头禅》(节选)
“这道题很重要!必考!再讲两分钟就好了!”白老师的口头禅又响了起来,粉笔在黑板上飞快地画着。
唉,又是“两分钟!”同学们心里都嘀咕开了。小胖墩悄悄从抽屉里摸出一块饼干,飞快地塞进嘴里,腮帮子鼓鼓的。小书虫可不管老师讲什么,把数学书竖得高高的,课本底下藏着英语作业本,笔尖唰唰地写。后排的小喜鹊和小辣椒干脆凑近了脑袋,用书本挡着,小声聊着昨晚的动画片。就连平时最认真的小博士,也偷偷在桌洞里转起了魔方。
“咳咳,注意听讲!”白老师皱起眉头提醒。可是,那“两分钟”像被施了魔法,越变越长。十分钟过去了,题目总算讲完。白老师刚走到门口,忽然停住,一拍脑门:“哎呀,下节还是数学课嘛!”他又转身回来,站回讲台。
一节,两节,三节,白老师一直站着,站着。他的腿好像有点发软,轻轻靠在讲桌边上,声音也不像平时那么响亮了,有点沙沙的,像风吹过干树叶。他每说一句话,喉咙都轻轻抖动一下,是不是很疼?我看着讲台上那个身影,粉笔灰落在他深蓝色的外套上,心里突然有点酸酸的:老师是不是累坏了?
后来,期末单项测试卷发下来,鲜红的“100分”特别醒目!那一刻,我耳边仿佛又响起了那句话:“再讲两分钟就好了!”眼前也浮现出白老师一遍遍讲解、轻轻咳嗽的样子。原来,我的好成绩里,藏着老师那么多的“两分钟”,藏着他在讲台上默默付出的汗水和沙哑的声音。
——南山实验教育集团南头小学 扶骏熙
《早点睡》
“你写完试卷了吗?”数学老师严厉地质问道。我抬起头,看着她那双充满责备的眼睛,心中有些尴尬,但还是硬着头皮回答道:“嗯,写完了。”
这节课很快过去,午餐时间,我带着疲惫把白米饭往嘴里送,有些恍惚地看着身边的同学聚在一起聊天,真不敢相信明天就要毕业了……“钰悦?”我反应过来,见老师正在讲台上唤我,赶紧走上讲台,手心冒出了细汗但脸上的表情依旧不变,其实我已经做好了因为上课睡觉被教训一顿的准备,正值期末前一天上课睡觉,我不知道我会被说得很惨吧……
我的手伸出,停在半空中,接住了一块方糖。我惊奇地看着老师,她对我微笑,窗外的风带着丝丝暖意拂过我的脸颊,也带起了老师的发丝,这一刻的老师格外温柔,脸上带着青春的笑意,好像她还是当年第一次见面时那个说两句话就会脸红的老师……
“我看你不太清醒,中午和晚上都早点睡,你不是低血糖吗?吃那么点哪够。”我抬头,见老师还是一脸笑,她走下讲台为大家关了灯,提高音量道:“大家都早些睡,我知道期末备考很紧张,但是我不希望你们把身体搞坏,希望你们可以平静应试,祝你们毕业快乐……”那天中午格外安静,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被这句“早点睡”感动得哭了多久。
考完试放假的那天下午,我十分疲惫,平时把在手上的手机这时却被扔在一边,屏幕亮起,我也只是扭头看了一眼,是谁发的也不甚在意,眼睛一闭就睡着了,第二天打开手机,才发现微信顶端的红点。
看见熟悉的备注手有些颤抖,点了好几遍才进入聊天页面。
“放假了,记得早点睡……”
我陷入了沉默,这句话我曾经听过不止一次,但只有经历了小学六年的时光后,再次听到这句话时,我感到格外地深刻。我的鼻腔里突然涌起一阵酸涩,眼睛紧紧地盯着屏幕,手指在输入框中停留了许久。我想回复一句“谢谢老师”,但又觉得这样的表达似乎过于单薄……
——龙华区清湖小学 成钰悦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