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艺术展搬进五星级酒店,艺术广州城市艺博会12月19日举行

作者 杨逸 2025-09-16 11:51

作为2025广东国际艺术周的秋季沙龙,艺术广州城市艺术博览会将在今年的12月19日—21日举行,本次博览会以独特的酒店型展览模式突破传统场馆限制,让艺术走进日常,营造出兼具生活气息与收藏价值的城市艺术客厅。

本次“艺术广州”将围绕七大亮点展开:第一大亮点,“‘相’中自己——论自我当代艺术项目”致敬中国当代艺术“大家”,展现了多元语境下艺术家的时代回应;第二大亮点,亚太设计时尚大奖,以国际化赛事推动亚太地区艺术设计创新发展;第三大亮点,岭南当代艺术项目让在地文化在全球语境中发声;第四大亮点,“艺术回家——艺术家收藏家之夜”,打通艺术与市场的桥梁;第五大亮点,私域当代艺术拍卖之夜,见证艺术与资本的双重赋能;第六大亮点,艺术收藏家论坛,聚焦女性收藏群体的力量与智慧,分享从审美判断到艺术投资的多元经验;第七大亮点,吴冠中艺术特展,集中呈现大师代表作品。

七大亮点互为呼应,凸显大湾区的文化底色,也注入当代艺术的国际能量。博览会前夕,艺术策展人、艺术广州城市艺博会创始人彭文斌,从如何把“城市艺术客厅”的构想落地开始,介绍他的策展思考与实践。

南方+:为何会选择在五星级酒店举办艺术博览会?这个想法是如何诞生的?

彭文斌:传统的“白盒子”场馆固然专业,但有时会给人一种距离感。我们希望艺术能更自然地融入生活。五星级酒店本身就是一个高品质的生活场域,它自带优雅、舒适的氛围,与艺术调性相得益彰。在这里,观众可以像回家一样,在客厅、卧室、走廊等真实场景中体验艺术,这是一种“沉浸式”的艺术消费启蒙,能有效打破大众对艺术的隔阂感。

酒店型艺博会在欧美已有成熟先例,如纽约的AFA、伦敦的Pinta,它们以精准、高效、私密著称,深受藏家喜爱。“艺术广州”借鉴了其精品化、场景化的核心理念。同时,我们既强调与省外、国际艺术的共融共生,也强调“岭南文化”的在地性,会推介关注本土题材、具有广府生活气息的艺术家作品,让国际化的模式根植于广州这片肥沃的艺术土壤。

南方+:与大型场馆型艺博会相比,酒店型艺博会的核心优势是什么?

彭文斌:核心优势在于体验与精准链接。大型艺博会是“宏大的集市”,我们则是“精致的会客厅”。我们摒弃了嘈杂与奔波,提供一种更舒适、更专注的观赏环境。对于藏家而言,这里的社交属性更强,能与画廊主、艺术家进行更深入、私密的交流,决策过程更从容,销售转化率往往更高。

南方+:“艺术广州”如何为新兴艺术家提供“入圈”的机会和平台?对于已“入圈”的艺术家,又如何助他们“出圈”?

彭文斌:我们设立了专门的“新锐艺术单元”,并给予一定的展位优惠和政策倾斜。同时,我们会通过评委筛选、专业推荐等方式,确保新锐艺术家的质量。在宣传上,我们会重点向媒体和藏家推介这些新鲜面孔,为他们举办专场导览或见面会,帮助他们迈出职业生涯的关键一步。

“出圈”意味着破圈层传播。首先,我们利用五星级酒店本身的高净值人流,让艺术接触到的不仅是专业藏家,还有企业家、高管等潜在跨界收藏者。其次,我们与高端商业、地产、金融等机构合作,举办专场活动,将艺术家的影响力扩散至更广阔的商业和社会领域。此外,我们非常注重社交媒体和大众媒体的传播,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艺术家和作品的故事。

南方+:您如何看待艺术家作品IP的价值应用?城市艺博会在其中能扮演什么角色?

彭文斌:艺术IP是艺术品价值的延伸和放大,它能将美学带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不仅是交易的平台,更是IP孵化和链接的催化剂。在展会中,我们会特别关注具有强IP衍生潜力的作品,并主动为艺术家对接品牌方、设计公司和制造商,促成艺术与商业的联名合作,开发衍生品,从而实现艺术价值的最大化。

南方+:您认为广州的艺术市场生态有何独特之处?

彭文斌:广州市场务实、开放且包容。藏家眼光独到,消费理性,同时对新事物接受度高。岭南文化底蕴深厚,但又不排外,具有强大的融合能力。这意味着在这里,无论是经典艺术还是当代装置,只要质量过硬,都能找到知音。

我们希望将“艺术广州”打造成为华南地区最具标志性的精品艺术博览会。未来不仅限于一年一度的展会,更希望成为一个持续全年的艺术推广平台,通过跨界合作、城市公共艺术项目、艺术教育等形式,深度参与并滋养广州的城市文化生态。

南方+记者 杨逸

编辑 张茵 冯颖妍
校对 符如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