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焦虑日益普遍的当下,许多高知父母面临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自身毕业于985、211院校,事业小有成就,孩子的学习成绩却长期处于班级中下游。以下案例中,一对高知父母通过调整教育方式,成功让曾经懒散抗拒的孩子重拾学习动力,其转变过程值得深思。
【案例回放】
这对父母均为名校毕业生,自身勤奋努力,但儿子的学习状态却不尽如人意。父母希望孩子能主动学习、树立目标,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然而孩子却表现得懒散懈怠,甚至抗拒父母的帮助。母亲反映孩子早上起床磨蹭、晚上写作业拖拉,做事缺乏主动性;父亲作为曾经的学霸,想辅导孩子数学却屡遭拒绝。孩子每周迟到两三次,学习状态每况愈下,这让父母既焦虑又束手无策。
【争议焦点】
父母渴望孩子拥有学习动力和自主追求,可孩子却懒散抗拒。为何高知父母的“优质教育”反而让孩子失去学习主动性?如何在父母的引导与孩子的自主成长间找到平衡,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专家分析】
广东成有方研究院胡家荣教授通过深入沟通发现,孩子学习动力缺失的核心原因在于“三感”匮乏:
掌控感缺失:母亲控制欲较强,习惯为孩子规划一切,孩子在被动安排中成长,自我意识觉醒后便用拖拉磨蹭来表达反抗。
价值感缺失:父亲对孩子要求过高,辅导时常批评否定,如“这么简单都不会”等言语打击,导致孩子自信心受挫。
成就感缺失:在父母的高标准和过度安排下,孩子缺乏独立完成任务的机会,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自然难以主动学习。
这“三感”的缺失,导致孩子失去生命的张力,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解决方案】
父母放手,赋予孩子掌控感
妈妈意识到自己过度干涉孩子的生活与学习,导致孩子掌控感严重缺失,于是决定改变控制模式,将主动权交还给孩子。不再强制安排作息和学习计划,也不额外增加作业量。孩子感受到妈妈的放手和信任后,开始自主定闹钟起床、按时完成作业,对学习和生活有了掌控感,从而激发了主动性。
接纳不完美,激发孩子挑战欲
爸爸放下“学霸标准”,学会接纳孩子的不足,不再一味批评否定。比如不再要求孩子游泳必须游3000米、打球必须参加比赛。孩子感受到包容后,不仅愿意主动请教爸爸数学题,还乐于和父母一起运动、参与比赛。
守住底线,引导孩子遵守边界
家长明确“放手不等于放任”,在给予孩子自主空间的同时,坚守教育原则和底线。比如在电子设备使用、作息规范等方面设立清晰规则,不随意妥协。案例中的父母曾因缺乏边界感,导致孩子出现任性、对抗等问题。调整后,他们在原则问题上态度坚决,让孩子明白“自由有边界”。这种清晰的底线意识,反而让孩子学会了自我约束,更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转变与启示】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孩子的状态发生了惊人转变。曾经数学、英语仅考六七十分的他,小半年内两科成绩均突破110分;作为初一学生,语文考90多分仍不满足,主动提出找老师针对性提升。从前懒散拖沓、作业常不交的他,如今稳居班级前三名,成了学校里的“标杆学生”。
胡家荣提醒家长们:青春期孩子的成长,需要“掌控感”点燃动力,“价值感”建立信心,“边界感”规范行为。父母做到“敢放手、善接纳、守底线”,才能让孩子在自主成长中既保持活力,又不偏离正轨,真正激活内在驱动力。
文:番禺融媒记者 刘莉 通讯员 姚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