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备受瞩目的广东省第四届职业技能大赛落幕。佛山代表队斩获5个金牌、7个银牌、7个铜牌和20个优胜奖,不仅刷新了佛山参加省赛的历史最佳成绩,更实现了奖牌总数和获奖质量的双重突破。
大赛共吸引全省各地近1400名技能精英同台竞技。其中,佛山代表团共派出89名选手参加64个项目的角逐,参赛人数和参赛项目均创历史新高。其后,佛山代表团焊接、西餐、盾构技术三个项目将代表广东省征战全国赛场。
这份亮眼成绩单,不仅展现了“匠才之都”能工巧匠的风采,更藏着佛山人社部门技能人才培养的方法论。
目前,佛山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138.4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50.3万,占比超1/3。培养技能人才,佛山究竟有何秘诀?
佛山正打造“匠才之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图为佛山城市鸟瞰。戴嘉信摄
佛山正打造“匠才之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图为佛山城市鸟瞰。戴嘉信摄
参赛人数项目和成绩创新高
3个项目获国赛“入场券”
以“技能照亮前程,人才赋能产业”为主题,对标世界技能大赛(下称“世赛”)和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下称“国赛”)技术标准,本届大赛是全省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技能竞赛。
大赛共设置101个比赛项目,涵盖制造与工程技术、信息与通信技术、社会及个人服务等六大领域。其中,有61个世赛选拔项目、40个国赛精选项目。
佛山选派89名选手参加64个项目的角逐,不仅参赛人数和项目创历史新高,成绩也较上一届省赛有大幅提升。经过激烈比拼,佛山选手在焊接、西餐、盾构技术、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等5个赛项上勇夺金牌,刷新佛山参加省赛以来最好成绩。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省赛也同步作为第三届国赛全省选拔赛,各项目优秀选手将有机会代表广东省参加将于今年9月在河南举办的第三届国赛。
目前,佛山已确定焊接、西餐、盾构技术3个项目获得参加国赛资格。其中焊接、西餐作为世赛项目,佛山选手若能在国赛突围,将有机会代表中国参加2026年在上海举行的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
为做好本届省赛的参赛备战工作,佛山市人社局自2023年起便开始系统谋划、周密部署,全面启动“青年匠才”培育计划。例如,通过精心组织市级选拔赛、行业企业岗位练兵等各类竞赛活动,深入挖掘全市优势竞赛项目潜力,精准筛选优秀参赛选手,最终确定焊接、西餐等12个重点项目进行重点培育。
不仅如此,佛山人社部门还组建专业指导团队,遴选各领域技术能手和院校骨干教师担任专项集训教练,为选手提供精准指导。为保障资金,佛山还创新建立“政、校、企”协同保障机制,通过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确保备赛工作高效有序推进,为参赛选手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支持和服务保障。
锚定“产业”关键词
“培、赛、评、奖”互联互促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场大赛,考验的不仅仅是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更是当地人社部门的“练兵”能力。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佛山代表团拿到的5枚金牌几乎全部集中在先进制造与现代服务领域,例如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盾构技术、焊接、烹饪(西餐),与本地智能家电、高端装备制造、餐饮等产业高度契合。
赛场所需,产业所求。锚定“产业”这一关键词,近年来,佛山全市人社部门深入贯彻实施“技能中国行动”,积极构建“培、赛、评、奖”互联互促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打造“匠才之都”,为佛山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输送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先进技术支撑。
此次大赛中不少获奖选手来自职业技术或技工院校,这意味着佛山的技能人才培养取得一定成效。
据佛山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佛山基本形成了梯次发展、布局合理的技工教育体系,全市共有9所技工院校,其中技师学院2所、国家重点技校1所、省重点技校3所。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人们日常印象中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佛山还开辟了新赛道,推动技能与产业深度链接。
针对“产业缺青年、青年缺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佛山推行“岗位+培养”的中国特色学徒制培训,打造培训、评价、就业、提升一体闭环的技能人才服务链。截至目前,佛山全市已建立16条“产教评”技能生态链,累计开展学徒制培训超2万人次。
佛山工厂车间里,技工正在作业。戴嘉信摄
佛山工厂车间里,技工正在作业。戴嘉信摄
不仅如此,在佛山,技校生也能入职高端科研实验室,参与源头创新。例如,佛山市技师学院牵手季华实验室开展“技能+科研”培养项目,让学生进入季华实验室工作或参与岗位实习,为技校生就业开辟了“新通道”。
为了在院校之外更广泛地培养技能人才,佛山自2022年起便设立专项资金,扶持技能人才培养载体建设。目前,佛山已获评2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3家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累计建成省、市级各类培养载体超100个。
依托各类培养载体,佛山还积极开展“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职业技能培训,累计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超22万人次。
产业结构的升级,对技能人才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佛山积极推动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拓宽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一方面,推动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建立,培育270多家企业获评技能等级认定资质,为技能人才搭建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另一方面,试点推行“新八级工”制度,打破职业发展“天花板”,目前佛山已评聘特级技师5名、首席技师2名,2024年新增3名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技能人才,累计命名100名“佛山·大城工匠”。
此外,佛山还依托竞赛带动技能素质提升,推动青年匠才参与世界技能大赛、国赛等高规格赛事,向国家培养输送6名世界技能大赛获奖选手,获3金2银1铜。
■观察
制造大市正批量孵化“新质工匠”
翻开佛山技能人才图谱,一组数据揭示了一场结构性变革:佛山技能人才总量达138.4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50.3万,占比36.3%。
超过1/3的高技能人才,意味着随着佛山产业结构的升级,技能人才队伍的结构也从“金字塔”向“橄榄型”进化,即拥有中高级职称的技能人才越来越多,“腰部”及以上力量越发雄厚。
这不仅是佛山“三箭齐发”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坚实支撑,也是城市转型中直观显露的成效。
在南海狮山,一场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实验正在进行。去年底,狮山镇成立佛山首个新质技能人才培育联盟,集结了中海万泰、华数机器人等龙头企业与各大院校,提出共同构筑新质人才引育全体系,未来5年培育不少于1万名新质人才。
不久前,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基础设立顺德职业技术大学,首批设置了6个职业本科专业,精准锚定顺德及佛山制造业升级的核心领域。
该校与美的、库卡、万和等龙头企业实现“专业共建、课程共创、项目共研、师资共培、就业共助、资源共享”。其中,学校与美的集团合作探索“创新驱动、五维共融”模式,输送约500名定制化复合型新质人才。
种种迹象透露出一个强烈信号:佛山不仅在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在批量孵化“新质工匠”。
“新质工匠”掌握的不仅是普通的操作技能,更是精深的技艺、坚守的匠心和创新的精神。一批掌握新技术、新技能的数字工匠脱颖而出,成为佛山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强力支撑。
在佛山,有人把发泡陶瓷做到极致,将产品优等率从50%提升到93%以上;有人攻克前沿技术,让高精密机器火爆出圈,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技能人才冲在新旧动能转换一线,打破传统技工与智能产线间的“技能鸿沟”,争做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派、实干家,高质量发展的践行者、推动者,为“再造一个新佛山”筑牢坚实根基。
撰文:王蓓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