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是一座傍水而生的城市。奔流千年的韩江,贯穿饶平的黄冈河,浸润潮安中西部的枫江,宛如三条玉带串起沿途无数城镇村落。
潮州的“母亲河”韩江。陈锦煌 摄
潮州的“母亲河”韩江。陈锦煌 摄
但在三年前,潮州仍面临汛期险情、供水不净、水体黑臭等问题。当时,潮州多处建于半个世纪前的水闸水库被鉴定告险,部分山区居民家中不时流出“黄泥水”,枫江潮州段长期被评为“劣Ⅴ类水质”……
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三年以来,焕然一新的桥闸变得坚固美观,高标准统一管理的县镇水厂拔地而起,风景秀美、空气清新的河湖与碧道成为潮州民众休闲的好去处。从治水安全、用水放心到享水亲水,潮州正以多层次全方位的水治理,让“水之变”成为“百千万工程”的秀美风景线。
水利点位均设防汛行政责任人
2020年7月,潮州北溪分洪桥闸安全综合评定为“四类闸”,属病险水闸,须尽快拆除重建。当时,设施的落后与老化既影响洪水调控,也对北溪的水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影响。
重修前的北溪桥闸。受访者提供
重修前的北溪桥闸。受访者提供
借“百千万工程”实施契机,潮州市迅速推动北溪分洪桥闸重建工程进行。2022年底动工,历时一年多,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分洪桥闸成为韩江进入北溪支流入口的“守护者”。
重修后的北溪桥闸。陈锦煌 摄
重修后的北溪桥闸。陈锦煌 摄
“更强大的防洪调度力,更精密的生态补水调控,水文化与水工程的融合,以及富有潮元素的美观外型设计。”该工程技术负责人、高级工程师陈明伟指着工程闸区,风雨廊桥以及北溪下游清澈的流水,嬉戏觅食的白鹭介绍,桥闸更新后不仅加强了特殊时期的防灾能力,对日常的水生态调控也起到了明显优化作用。
“‘水安全’是基石,更是底线。”潮州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潮州在2023年实现现有病险小型水库“存量全面清零”的基础上,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项目进行了全覆盖检查,开展竣工验收与成效评估工作,通过强化管理确保“万无一失”。
据统计,潮州市共落实各级水旱灾害防御责任人约2000人,全市197宗水库、33宗5千亩以上堤防、102座水闸、160座水电站、52宗泵站、475座库容1万立方米以上山塘等水利工程重点点位防汛行政责任人均已落实到位。与此同时,潮州正按计划实施堤防达标加固三年攻坚行动,进一步筑牢防汛安全屏障。
从挑水到供水
农村供水设施建设规模化覆盖率达91.2%
走进饶平县新丰水厂,可以看到配套完善的水池、过滤、净水和消毒等设施。“以前务工返乡人员增多时,用水需求骤增,经常出现水量、水压不足,管道抢修是常事。”饶平县新丰镇丰联社区书记詹木章说,如今规模化水厂建成后,这类问题已彻底解决。
新丰水厂。陈锦煌 摄
新丰水厂。陈锦煌 摄
新丰大道冷饮店老板詹俊腾对此深有体会:“以前水量不足且水质浑浊,做饮品得去几公里外的山上拉山泉水。现在自来水水质好,不用再跑山路,顾客吃得放心,生意也越来越红火。”杂货店老板詹昆和也表示,现在直接饮用自来水,方便又安心。
“每季度卫健部门会同水务部门对农村供水水质监测点开展监测,目前饶平县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合格率稳定在90%以上,为群众用水安全筑牢防线。”饶平县水务局副局长刘少贤介绍。
新丰水厂沉淀池利用重力沉降原理,去除水中杂质。林楚楚 摄
新丰水厂沉淀池利用重力沉降原理,去除水中杂质。林楚楚 摄
作为原中央苏区县,饶平县聚焦中北部集中供水保障问题,推进总投资1亿多元的饶北水资源调配工程。2024年2月5日,该工程在饶平县新丰镇正式通水,每天引调水规模最高可达到3万吨,日制水1万吨的饶洋和新丰新建水厂进一步服务饶平北部群众,有效解决长期困扰上饶、饶洋、新丰三镇的供水基础设施短板问题,为20万苏区群众生产生活用水提供有力保障。
潮州坚持“建大、并中、减小”发展原则,结合水网规划,大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和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其中,新建的城区饮用水应急水源及潮安区第三水厂工程可惠及20.5万人,饶平县钱东水厂受益人口达12.36万人,有效提升了规模化水厂的供水能力。
在水资源调配方面,饶平县中北部水资源配置工程覆盖11.63万人,饶北水资源调配工程惠及21.4万人;同时推动桥东水厂向湘桥区磷溪镇、意溪镇扩网延伸,实现“并中”目标。近年来,全市已减少57宗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农村供水规模化人口覆盖率从2022年底的80.4%提升至目前的91.2%,提前完成2025年目标任务。
在确保供水“量足质优”的同时,潮州也着力推动水环境面貌的整体提升。
曾经,三利溪部分河段因周边生活污水直排、底泥淤积,水面漂浮着垃圾,岸边杂草丛生,水体散发着异味。如今,沿着三利溪漫步,清淤船往来作业,抽走沉积多年的黑臭底泥;岸边补种的芦苇、菖蒲形成生态缓冲带,既净化水质,又为水鸟提供栖息之所。
潮安古巷的水务作业队伍正在清淤。陈锦煌 摄
潮安古巷的水务作业队伍正在清淤。陈锦煌 摄
“以前路过都要捂鼻子,现在傍晚在河边散步还能看到白鹭低飞。”附近村民说,治水不仅改变了河道面貌,更让三利溪成为市民亲近自然的好去处。“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整治取得初步成效的枫江,岸边时有水鸟飞过。陈锦煌 摄
整治取得初步成效的枫江,岸边时有水鸟飞过。陈锦煌 摄
三利溪的治理,正是水环境面貌提升的一个生动案例。近年来,潮州通过强力推动河湖“清四乱”工作,督促县区对上级下发卫星遥感图斑进行整改销号,去年以来,完成河湖“四乱”图斑销号652宗,2024年更是在全省率先完成水利部下达的30宗“四乱”问题清理整治。全域开展“清漂”行动,去年以来累计清理水面漂浮物7.96万吨。这些措施为河道行洪畅通、保障流域安全清除了障碍。从工程管护到防汛应急,再到河湖清障,潮州密织水安全防护网,为城乡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特写
治水文化融入新修水闸
韩江奔涌,在现桥东凤凰塔处分流东行,进入磷溪、官塘、铁铺三镇,途经汕头市澄海区莲华、东里二镇汇入南海——这条韩江支流,被称为“北溪”。现今来到凤凰塔下,可见桥闸上新修的风雨廊桥采用传统建筑外观,与古塔融为一体,成为地方一景。
走上廊桥,可见连廊梁架上别出心裁的用心设计:唐代韩愈走马牵山始建南北堤、北宋李前开凿南溪运河、南宋丁允元筹建湘子桥、明朝杨琠修堤防、郭子章倡建凤凰塔、清代方耀开挖蓬洞河等治水故事皆列画其上,配以历史事件相关的诗词文章或相关介绍,让这处新修的桥闸同时成为潮州治水文化的传播地。
北溪桥闸上的治水故事文化长廊。林楚楚 摄
北溪桥闸上的治水故事文化长廊。林楚楚 摄
据介绍,2023年新桥闸建设施工过程中,施工方还发现了一块大型碑刻。在文保专家指导下,这块记载着郭子章倡建凤凰塔相关事迹的《右司马螺川郭公生祠记》碑刻被发掘并保护起来。
在潮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治水的故事源远流长,新修的水利工程同样延续着千年文脉。一处处兼顾治水实效与文化传播的新水利工程,正成为潮州“水之变”向美向优的真实写照。
见证者说
“群众喝上安全水是我们最大的责任”
“让群众喝上安全水,就是我们最大的责任。”饶平县新丰水厂厂长詹敬仰的话语朴实而坚定。这位扎根供水一线的“水管家”,见证了当地从单村分散供水到规模化集中供水。
曾经,新丰镇周边村庄多依赖地表水、深井水和山泉水,单村供水设施简陋。“雨季水浑浊带有泥沙,枯水期微生物超标,村民喝水全看天。”詹敬仰回忆,小型水厂缺乏净化设备,管理较为松散,难以应对季节性水质波动,他时常接到村民的投诉电话。
如今,水厂水源统一取自新跃进水库,水源地严格保护,彻底告别 “靠天喝水”。在水厂的中控室里,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各项生产数据,詹敬仰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逐行检查。“你看这个浊度数值,必须控制在1NTU以下,稍微超标就要立刻作净化调整。”他指着数据解释,消毒指标方面,出厂水余氯严格控制在0.3至2mg/L区间。
反冲洗池是新丰水厂水处理过程中的重要配套设施,保障过滤系统持续高效运行。林楚楚 摄
反冲洗池是新丰水厂水处理过程中的重要配套设施,保障过滤系统持续高效运行。林楚楚 摄
水厂厂长詹敬仰展示水质检测记录。陈锦煌 摄
水厂厂长詹敬仰展示水质检测记录。陈锦煌 摄
为了让每个环节都经得起检验,厂里细化了安全生产责任制:生产组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完成日常生产任务,化验员每日检测出厂水和末梢水的pH值等指标,定期对生产设备进行巡查检修和保养,保卫组对厂区的安全负责等。
“从取水到净化,每一步都按国家标准来。”走进水厂化验室,詹敬仰拿出《水质检测台账》,最新一页的检测报告显示各项指标均达标。“以前村民挑水喝,现在打开水龙头就有干净的水流出。”他望着净水设备,眼里满是欣慰。
手记
以民为本,让水资源成为“幸福水”
三年间,潮州的水,变了。这变化,是“百千万工程”在潮州大地落实落细的生动写照。
水之变,源于忧患意识。傍水而生,必先治水安澜。于是,以“百千万工程”为契机,一场聚焦水安全的系统性治理全面铺开:老旧水闸被现代化新闸取代,病险水库“存量清零”后持续“体检”,防汛责任细化到每一处水利设施……这“变”,是化被动防御为主动加固,将隐患消除于未然,筑牢了城乡发展的生命线根基。
水之变,成于心系民生。变化不止于“守底线”,更迈向“提品质”。面对广大乡村供水痛点,潮州以“建大、并中、减小”的精准策略破局:规模化水厂拔地而起,管网延伸覆盖,让饶北多处山区居民告别“挑山泉”,千家万户拧开水龙头时露出安心笑容。这“变”,是资源配置的优化,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切实推进,让“百千万工程”的成果真正润泽民生。
水之变,显于形神兼备。这“变”不仅是功能的提升,更是生态与文化的融合。曾经让人掩鼻而过的三利溪重现清流;曾被评“劣Ⅴ类”的枫江已达Ⅳ类标准,创近12年来最佳水质;新修的水利工程尝试将潮州千年治水文脉融入其中……这“变”,是从浊臭污秽到清水绿岸的生态蝶变,更是将实用工程升华为承载历史、传播文化的载体。
韩江、湘子桥与潮州古城。陈锦煌 摄
韩江、湘子桥与潮州古城。陈锦煌 摄
清水流淌,文韵流芳,是城市风貌和精神的立体化展现,更是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对“水之变”的立体化感知。唯有以民为本,才能未雨绸缪,才能把工程建到人民心坎上,让水资源成为“幸福水”,让一泓碧水成为好风景。
策划:苏仕日
统筹:杨可
采写:陈锦煌 林楚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