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处房屋3天清零!潮州村民为何自拆自建?

作者 纪金娜 2025-07-03 07:46

00:43

91处房屋3天清零!潮州村民为何自拆自建?

3天,91处老旧房屋轰然倒地;5个村,80多户村民主动让路;3.3万平方米,拆出发展新空间。在潮州市潮安区护堤路龙湖段,一场“环境革命”正在上演。沿线村民主动让路、自发参与“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这是我们自己的家园,早拆早受益!”

政府用好政策“指挥棒”,群众唱响建设“主角戏”,这条潮州市区连接龙湖古寨的“脏乱差”道路,即将打造成潮州市展示“世界美食之都”的文旅新地标。

“我要拆!”——政策与民意同频共振

7月初的潮州市护堤路龙湖段,机械轰鸣,尘土飞扬。挖掘机挥舞铁臂,运输车来回穿梭。

这条5.25公里长的道路,一头连着潮州市区,一头牵着“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龙湖古寨,是城市形象的关键窗口,也是远近闻名的“粽子一条街”,涉及龙湖镇阁一、阁二、下阁、市头、三英5个村。多年来,沿路密布着粽子作坊和销售点,却也因私搭乱建、环境脏乱饱受诟病。就在一个多月前,这里还是铁皮屋林立、杂物堆积、墙面斑驳。改变,始于政府与群众的“同频共振”。

“政策刚宣传时,大家也有顾虑。”阁二村村民许楚民坦言。他家的厂房位于“粽子一条街”核心区,5户连片,面积约576平方米,沿街粽子生意红火。今年以来,镇村干部一次次上门,带规划、算长远账:“新房按潮派风格统一建,一楼做生意,二楼搞民宿,楼顶还能看韩江。”政策红利点燃希望,许楚民带头签下承诺书,“未来这里游客多了,生意会越来越好!”

龙湖镇副镇长黄少沅介绍:“尽管拆迁限时已到,但我们特意将拆迁安排在端午节后,就是考虑到粽子商户的生意旺季,以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这种相互体谅的温情,正是干群同心的生动写照。政府尊重民意的柔性执法,换来了群众积极响应。

拆旧建新、环境整治是村民最迫切的愿望。龙湖镇顺势而为,通过“一户一宅”政策与风貌管控相结合,80多户村民自愿退让门前4米空间,自聘施工队与政府专业队伍合力,仅用3天就完成91处,占2公里示范段沿线拆迁总量的九成多。

站在护堤路边,村民们已能清晰地勾勒出未来的图景:潮派风格的小楼错落有致,门前粽叶飘香,游客穿梭品尝龙湖酥糖、潮州粽球。这片曾经的“疮疤”,将蝶变为“世界美食之都”的新窗口。

“我来办!”——畅通群众建房快车道

群众热情高涨,干部如何接招?潮安区给出答案:政策做减法,服务做加法,让群众轻装上阵。

“几十年老房开裂,我们想重建却不懂手续。”市头村村民林挺的烦恼,曾是护堤路沿线村民的共性难题。龙湖镇规建办主任蔡焕禹对此深有感触。他说:“过去报建要跑多个部门,审批手续复杂流程冗长,现在形成‘村民申请、村里代办、镇里统办’的便捷机制,为村民合法合规建设新房铺平道路。”翻开《潮州市潮安区农村村民建房指引》,从申请条件到图纸设计一目了然;《简化“一户一宅”认定流程的通知》更是将审批时限压缩60%以上。目前,沿线村民建房申请踊跃,报建手续快速推进。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潮安区创新“政府+村民+金融”模式:村民自筹资金建房,潮州农商银行提供近千万元支持;中铁十九局以“公益+微利”参与风貌提升,赤膊墙立面、人行道、绿化带同步改造。

“乡村工匠”黄锦钿的施工队最近忙得脚不沾地。他手持省城规院设计的潮派建筑图纸,挨户与村民沟通细节:“潮式屋檐要保留,门窗花纹按传统来,但内部结构全现代化。”统一风貌不搞“一刀切”,村民的个性化需求被融入设计。正如市头村村民许伟金家正在建造的三层小楼。未来,他的烧烤店将与邻居的粽子店、雪糕店连成特色美食带,既整齐划一,又各具特色。“政策接地气,群众才有底气。”市头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许奕浩说。

眼下,护堤路龙湖段已清拆铁皮房和老旧房屋93处、共182间,清拆建筑面积共约3.35万平方米。早于今年初先行的潮州市潮安区护堤路龙湖段市头村段,第一批潮派小楼已拔地而起。不久的将来,护堤路龙湖段风貌提升后将与龙湖古寨串珠成链,让村民的“钱袋子”和家乡的“颜值”一起升级。

■记者手记

三本账里的民心密码

在护堤路龙湖段走访时,一个细节令人动容:阁二村村民许洽煌虽已带头签约,却特意请求将拆除时间推迟几天——只为赶完端午节前的最后一批粽子订单。这种“生产不误改造”的场景,正是政策与民意同频共振的最佳诠释。

龙湖镇充分考虑民生实际,特意将拆迁工作安排在端午节后启动。仅用三天时间,就完成了沿线九成多的拆除工作。效率背后,是干部们扎实的前期工作。他们带着精心准备的“三本账”入户走访:翻开“风貌账”,用效果图展示潮派建筑统一立面的景观提升;细算“经济账”,结合龙湖古寨客流数据描绘发展蓝图;亮出“安全账”,让群众看清危房隐患的现实风险。没有空泛的口号,只有看得见、算得清的实在账。

当村民自发退让空间、自筹建设资金时,这种“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的良性互动,让护堤路的改造既有速度又有温度。

护堤路的实践揭示:好的政策从来不是简单的行政命令,而是要在尊重民意中找到最大公约数。当群众真切看到实惠、真正感到安心,乡村振兴自然水到渠成。这种建立在群众认同基础上的变革,才是最持久、最有力的发展动力。

文/图/视频:南方+记者 纪金娜

编辑 余丹萍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